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2003-04-29肖六亿师亚红
肖六亿 师亚红
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迅速增长和经济转型。1978年以来,实际GDP年均增长9.5%,人均收入增长了5倍,非国有企业产值达到GDP的60%。经济出现强劲发展的动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开放,尤其是在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上的开放。实际上,引进外资已成为中国开放政策的关键部分。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特征和趋势
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从改革初期的从无到有,快速上升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的每年400—450亿美元。90年代初期,邓小平南巡讲话再一次明确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使命,解放了思想,确定了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促使外商直接投资急剧上升。尽管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稍微有所减缓,但在2001年加入WTO预期的作用下外资的进入又加速。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例,从零增加到现在的5%。整个90年代,中国继美国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直接引资国,是发展中国家中的第一大直接引资国。
外资的来源分布。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是中国大陆传统上的主要外资来源地。90年代,由于欧洲、日本和美国的资金大量进入中国,香港和台湾的进入资金相对有所减少,但仍占外商直接投资的一半。
外资的投入产业分布。外资中的大部分投向了制造业,约占合同总金额的60%;其次是房地产业,约占24%;再次是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约占6%。
外资的投入地区分布。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地区投入分布的差异很大。东部地区大约占了直接投资总量的88%;中部地区约占9%;西部地区约占2%。这种外资分布模式根源于中国政府的外资政策,也反映了中国改革过程中吸引外资的自然规律。早期是有选择地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进行开放试点,上世纪70年代末期在广东和福建设立四个经济特区;紧接着是80年代开辟了海南经济区和开放了10个省的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因此,外资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直到90年代,开放继续向内地深入,外资才开始投入到内地各省。
外资的进入方式。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是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形式。改革初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在四个经济特区之外,合资企业是唯一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直到1986年,才在四个经济特区之外出现了独资企业。最近的趋势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日渐更多地注入到独资企业,独资企业在1999年已占到三种形式企业的一半。
从外资的快速增长中可以看到中国日益加深的对外开放。商品进出口总量占GDP的比例在2000年达到近25%;平均关税税率从80年代初期的50%的高水平下降到现在的15%,比印度税率的一半还低。由于豁免了一部分进口商品的关税,并且很大一部分高关税的商品被非法进口,因此实际征收关税比应征关税要低很多。进口关税的实际征收率在中国只有3%,印度是23%。2000年外资的净流人量比实际征收关税的15倍还多。
二、中国成功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一)经济因素
1、市场规模。实证研究显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大量的国外直接投资,进入的外资在各种途径上促进经济增长。来自欧洲和美国的巨额外资,在中国投资设厂,抢占市场。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利用大陆廉价劳动力,生产产品而后出口,形成出口导向型的直接投资。
2、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尽管实证分析考察的是综合要素对经济的影响,但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明显在中国吸引外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分析家认为,低工资成本在吸引来自香港和台湾的出口导向性的直接投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本地区和其他经济区的劳动力成本很高。这些促使中国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具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
3、基础设施。有研究表明,在中国基础设施越发达的省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越多。经济开放区政府为了迅速发展当地经济,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投资环境。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在所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约有3%用于政府投资电力、天然气、公共用水、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因此,东部沿海地区依靠完备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集中了大量的外资。
4、规模效应。许多研究发现,近几年来不仅全国性的外商直接投资量在增加,而且各省的外商直接投资量也迅速增加。沿海省份,尤其是与香港、台湾临近的广东与福建,已经成为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进人地。因为一旦某省吸引的外资量达到一个临界值,那么投资者将其视作投资进入的积极信号,结果这样的省份越来越容易吸引到更多的外资。另外,规模经济更有利于外商在同一地区投资,因为规模经济有利于信息和设施共享,例如学校和医疗设施等。
(二)克服引资障碍和正确使用优惠政策
减少引资障碍是中国吸引外资的关键。因为外商直接投资能带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并有利于出口部门的发展,因此,改革之初中国政府就将引进外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目标。但是,屈辱的近代史始终笼罩在中国人民心上,故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不得不克服思想和意识上的障碍。同时外资过度进入可能引起失控的风险。这些都阻碍着中国招商引资政策的发展。开始,法律和政策趋于保守,外商投资者经常遇到政治和法律障碍。外资进入的速度很慢,中国政府不得不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实行差别政策,放松政府控制,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政治及法律上的保证。到90年代这种做法从初期在部分地区和部门的试点已推广到全国。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优惠政策提供了一种能被政治制度容纳的经济试点改革。改革开始限定在一些地区和外资企业,并逐渐扩大范围。在这种条件下,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意味着优惠政策在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增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没有优惠政策的地区,外资相当的少。因此可以断定优惠政策产生了净经济收益,通过改革吸引外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然而,随着改革进程的推移,优惠政策被扭曲且不平等,结果导致不公平的税收体系和地区收入差距。
(三)文化和法律环境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甚广,共同的文化传统为海外华人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创造了条件。来自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的外资占中国大陆外商直接投资的一半,这说明在吸引外资上共同的文化背景起了很大作用。然而,大量海外华人在中国大陆投资并不能说明中国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增加了西方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妨碍了他们进入中国市场。
腐败程度和法律环境在解释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一国时具有极大的意义。外商认为中国法律较模糊,法律争端往往依据法院要求的个人合同而非正式合同解决。法律的模糊性促进了腐败的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欧洲和美国外资的进入,熟悉中国文化和法律环境有助于克服腐败造成的投资障碍,因此来自欧洲和美国的投资者总是要找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投资。一份研究发现,如果不是官僚腐败的隐性征税,中国将会从欧洲和美国吸引到更多的直接投资。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
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资本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上世纪9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对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0.4%。从吸引外资较多的省份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率的直接贡献在各种因素中是最高的,在广东省贡献率每年达到4%。
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建立外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对中资企业的溢出效应来提高经济增长率。在中国经济中,外资企业是最有效率和最具活力的企业。从1994
1997年,在工业企业部门中,外资企业的产量已经扩展到其他企业的四倍;它们的劳动生产率是公共部门企业的2倍。另外,实证研究还发现无论是增加销售量还是积极的溢出效应,中资企业都从外资企业的存在中受益。溢出效应来自外资企业带来新技术和管理技能。从90年代开始,中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这种影响越来越大。
(二)外商直接投资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外资创造的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是外资对中国经济的突出贡献。从直接影响来看,从1991
1999年间,城镇地区外资企业的就业增加了四倍,占城镇地区总就业的3%,总就业量600万人。这对于缓解因国有企业改革释放出的失业压力十分重要。在沿海省份,外资企业是特别重要的就业部门,1999年在广东、福建、上海和天津四省、市的外资企业就业占总就业的10%。
(三)外商直接投资建立了一批具有高度竞争力和活力的制造业出口部门
自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达到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4.5倍,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由1978年的0.9%上升到2000年的3.7%,增长了4倍,超过了任何其它国家。当然外资企业起了关键作用。从1985--1999年间,外资企业所占的出口份额从1%上升到45%;外资企业出口占全部出口的1/2,进口占全部进口的1/3。
纵观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尝试性地得出一些结论。中国能成功地引进大量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原因是拥有巨大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并辅之以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经济特区的建立。但是,如果中国进一步改善管理,并且增强法律在处理纠纷时的效果,那么将会有更多的直接投资进入。
事实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如果外资企业与中资企业联系更紧密,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会超过仅仅是外资企业的作用,总体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