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勇之死与体温过低

2003-04-29

大众健康 2003年2期
关键词:耗氧量摄氏度体温

魏 欣

看过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人,都会被边防战士荷枪伫立、冻死在冰天雪地中的悲壮场面而震撼心灵。事实上,在我国的北方地区,由于天气寒冷,人们的御寒措施不到位,冻死冻伤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不久前,青海可可西里索南自然保护站的冯勇和李明利冻死在吉普车上就是其中的一例。当发现他们的时候,李明利躺在吉普车的后排座上,冯勇蜷缩在副驾驶的座位下,两人均已冻僵。据了解,当地夜间温度低达摄氏零下30多度。

那么冯勇、李明利为什么会冻死在可可西里的荒原上呢?这得从人体在正常生命活动中所需要的正常体温谈起。人的正常体温在摄氏37度左右,是人体通过精细的调节机制来维持体温恒定的。人的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产热(主要通过肌肉的活动和肝脏代谢)和散热(主要通过皮肤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出汗和肺通气)而使人体体温始终保持在正常值之内。临床研究证实,降低体温可减少耗氧量,从而保证重要脏器的氧需要。但是,当人的心脏温度降至22~28摄氏度左右时,体温过低的本身就可以引起心脏停搏。人如果未加保护地暴露在低温的环境中,可通过皮肤血管的收缩、寒战和释放儿茶酚胺,使心率、动脉血压和心脏应激增加来抵御寒冷。但如果长时间暴露于低温环境,则机体的防御机制就要受到限制。当体温降至30~33摄氏度时,机体通常不再出现寒战和血管收缩等防御反应。此时,如体温继续下降,全身和脑耗氧量、心输出量、微循环供血量、动脉压、心率、每分钟通气量均下降。当体温下降列30摄氏度时,耗氧量降至正常的50%。下降至20摄氏度时,耗氧量降至正常的15%。此时,人可出现心脏停搏或心室纤颤。这时施行心脏按压急救,除非迅速升高心脏温度,否则,很唯恢复自主循环,除颤也不易成功。人的生命活动离苯开氧气。如果人体各器官得不到氧气的供应,大脑和心脏将首先受到伤害,这种伤害又进一步降低了人体氧的供给,影响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继而是脏器功能下降,逐渐衰竭。如果人此时还不能脱离危险的寒冷环境,那么各脏器就会逐渐失去功能,最终导致衰竭;死亡的阴影就降临了。

人们很赞叹那些为保护人类自然环境而忘我工作的人。对那些为了这一事业而献身的人更是充满敬意。但是,冯勇、李明利之死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反思:人们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预防这类悲剧的发生呢?

首先,从事野外作业的人员必须要有充分御寒措施的准备,要准备足够的食物和热水。俗话说,“肚中无食,心中冷”,就是这个道理。而在寒冷中喝一口热水,更是觉得一股暖流流遍全身。另外,还要准备棉衣、棉被等御寒衣物,它们可帮助人战胜寒冷,减少低温环境对人的危害。还要携带必要的生火取暖妁物品,“火烤胸前暖”,会帮助人维持正常的生命体温。需要指出的是,当人们在野外发现冯勇、李明利冻僵的身躯时,发现汽车的发动机没有熄火,这说明他们还明白汽车发动机在工作状态时,会产生热能,能帮助他们御寒,只可惜这点热能抵御不了可可西里夜晚的寒冷,低温的环境仍夺去了他们的生命。但是,如果他们将自己的身体直接靠在产热的发动机上,境况会不会好一些呢?我们还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如果他们在寒冷的环境中不是坐以待毙,而是不停地运动,使身体不断产生热量,那么低温还会不会夺去他们的生命?但说者容易做者难,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另外,在低温环境中作业,尤其在远离基地的荒郊野外作业,一定要携带通讯器材。这样在遇到紧急的情况时,可以用手机等与基地人员迅速联系,以期得到及时的救助。

人的御寒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人体组织冻结的冰点为零下3摄氏度左右。一旦发生冻伤,严禁用冷水浸泡、用雪搓和用火烘烤。最好的方法是尽快用38摄氏度~42摄氏度的温水浸泡复温。对于轻冻伤者,可喝热饮料如茶、咖啡;热汤等缓解。局部冻伤可对症用药物治疗。时下,冻伤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在西北、东北及西藏等高寒区,发生冻伤的病例仍木少见。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来说,在家有“暖气”,在单位有“热风”,出门在外还有潭暖的“的士”可坐。而不知不、觉中,我们机体潜在的防御寒冷的能力也在逐渐弱化,不少人甚至稍一受风寒就感冒。但被动躲避寒冷终究不是方法,积极调动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才是我们战胜寒冷的最好办法。

猜你喜欢

耗氧量摄氏度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守护1.5摄氏度
适应气候变化:气温上升3摄氏度的世界无安全之所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影响饮用水水质耗氧量检测的因素探讨
尤溪河某河段表观耗氧量与营养盐相关性研究*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跟踪导练(二)(2)
水中耗氧量的准确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