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呼唤民族文化的回归
2003-04-29石永喜
石永喜
民办学校在最近10年中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学校的出现使教育改革进一步走上了快车道,为教育格局多元化的出现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也应该看到,10年的发展,民办学校存在着的诸多问题并没有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逝。恰恰相反,有的民办学校在很多方面仍然强化着缺点而不自知。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固然是必要的,但违反教育规律行事,最终将受到规律的制裁。民办学校的问题是很多的,我们现在仅就办学理念中的文化追求来谈一谈。
在我看来,民办学校目前还缺少真正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随之而来的,就是未能形成自己独有的教育文化。之所以未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东西,也未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与发展方向,是因为很多民办学校急功近利,盲目跟风,一味追求贵族化与西方化,不切实际地将所谓的国际化当作自己的招牌,丢弃了民族化的东西,消解了学校民族化文化构建。
校园文化的民族化追求是相当重要的。我们清醒地看到,亚文化的东西充塞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在网络空前发展的今天,帝国主义对中国新一代的文化侵蚀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至于一些三流歌手空虚的歌声,快餐文化与口水文化的泛滥,都严重影响着一代人成长。近些年来,中国教育界崇洋之风愈来愈盛,以学外语考托福为荣,以拿绿卡吃西餐为幸,我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一去不复返者大有人在。现在,很多学生心中,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责任感逐渐淡化。我想,这是中国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们不愿看到的情景。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教育全球化、教育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盲目效仿西方教育模式、照搬国外教育理念的教育机构越来越多,这已经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深切忧虑。中国教育在进入新世界的门槛时,确实存在着何去何从的担心。这样看来,打造学校文化工程,呼唤民族文化的回归,培养大写的现代中国人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在这方面,宁波神舟学校作出了努力与尝试,为民办学校的进一步良性发展寻求到一条最佳的通道。该校在广泛集中了国内外教育专家组成的专业教育管理机构进行全面论证后,提出了以“民族化、国际化、精品化、人文化”为办学特色,凸现民族化的办学方向,突出“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这一办学理念,全力打造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品牌,以培养有民族责任感、自豪感以及既具有国际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胸怀祖国的世界人才为己任。其目的就是努力矫正长期以来民办学校只片面追求军事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思路,努力使民办学校走出发展的低谷或瓶颈。
我们认为,注意打造学校文化工程,用极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给每一个学生以情感、理性与智性的濡溉,是培养现代中国人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许过去曾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我们遗憾地发现,很多办学者最终又丢弃了。
我认为,中国文化意识的培养一定要切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空间与教育空间。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没有教育文化的人文追求,那将是很可怕的。谁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谁就将是一个悲剧人物。鲁迅先生讲过,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只有本民族最优秀的东西,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长久不衰,永保生命的活力。
教育呼唤民族文化的回归。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一定要在办学目标中体现出来。要让学生利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镌刻于心灵深处,融化到血液骨髓,用浸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构筑好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根基,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提供最丰厚的文化养料,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播洒爱国主义的种子,为学生将来的情感走向积淀下浑厚的文化内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怎么估计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办学目标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都是不过分的。
无可否认,现在是一个高科技全面占领我们生活空间的时代。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我们的教育载体与教育平台。借助这样的精神与灵魂,自然应该从民族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开始。
网络时代最突出的特点是信息量的激增和人的空间观念的转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全球信息资源不可逆转的网络化发展趋势。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智能化特点,它蕴涵着人类的高级智慧,它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它已经成为新世纪教育革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但我们注意到,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后果是对人类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与精神的扼杀。后现代时期的到来,深度消解、复制技术等都给人文精神带来了严重的杀伤。信息技术,仍然是一柄令人感喟的双刃剑。
因而,在新世纪,我们的教育如何体现充分的人文精神,如何构筑好民族文化的教育平台,便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件。这方面,一所学校也好,一个教育工作也好,必须表现出一种文化自觉,我们要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杰出人才。网络语言现在已经进入到一般的话语空间与生活空间,网络语言催生了网络文学的兴起。如果我们以一种传统的语言文化去思考这一现象时,人们会立即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将面临着双重式微的尴尬。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严重问题是:民族文化如何进一步弘扬,人文精神如何得以重建?
人文精神是以人的发展为前提,切实提高人的素质,不仅仅是指发展学生的素质,也指发展教师的素质。应当认识到这一切都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教师的根本要求的。关于终身学习的话题我们不在这里展开,但这里也确实有着上文我们说到的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话题。教育应引导学生认识网络的双重性,克服其短,彰显其长,让它成为我们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良好平台。让我们的桂树丛林搭建在网络之上。让网络成为使学生进一步成长为现代中国人的积极的“智力背景”(苏霍姆林斯基语)。让网络成为我们传播文化的超豪华平台。让我们在网络空间构筑起网络时代的“文化场”。
文化是向后看的事,而与时俱进则是向前看的事。如何将两者统一到一起呢?这也是目前的民办学校举办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教育是民族的大业,科教兴国己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决策。教育必须立足本民族的文化,立足于为民族复兴服务。如果没有坚强的民族气节,没有高尚的民族精神,没有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支撑,我们的教育靠什么来培养出烙上中国印的世界通用的中国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一个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关系问题。
教育是着眼于人的灵魂锻造的工程,一个人,只有当他对祖国有着深切的热爱时,他才能用这样饱蘸深情的笔墨去描绘自己的祖国。这是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精神准备。只有得到中国文化陶铸,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与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对教师而言,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激发教育热情。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要努力把学校办成一个学习的团体,组织阅读名著,特别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著作。这既作为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方式,也是帮助教师自身提高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校名师培养工作的基础文化工程。只有做到为教师营造培养教育家的沃土,这样的民办学校才有生命力。这样也才能有意识地使民办学校的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现代中国人的同时,也使教师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与学者,从而真正使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师生与时俱进。做不到这一点,我觉得便是民办教育者的失败。五四时期那些文化名流,像蔡元培、胡适、鲁迅、赵元任、刘半农、林语堂、朱自清等,他们学贯中西,游历四海,始终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烙着中国印,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忘弘扬祖国文化。但考察他们的受教历程,很多都是私立学校走出来的。用现在的话讲,也就是民办学校培养了他们。所以,我们现在的民办教育也要以培养出这样的民族巨子中华英豪为成功的标志。
当然,教育的民族化不能代替国际化,国际化更不能取代民族特色。国际化与民族化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走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健康发展,我们的民办教育才能在教育之林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并不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