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保持平稳发展
2003-04-29胡少维阎娟荣
胡少维 阎娟荣
2002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济工作立足于抓早、抓实,各地区经济增长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2002年经济增幅超过2001年已成定局。根据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分析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判断,预计2003年各地区经济总体上仍将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沿海地区经济增速较快三大都市圈领跑全国
2002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总体形势好于预期,也好于上年。经济增速逐季小幅回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经济增长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初步分析,经济加速增长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的支持;二是对外贸易的带动;三是信贷的推动。目前看,这些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将发挥作用,因此,我国经济增势在短期内不会减弱。
分区域看,各大地带的增长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东部沿海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特别是三大都市圈的经济增长态势良好。其原因在于:一是各种配套条件完善,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中东部受益明显;二是城市化进程不同;三是知识与信息存在差距;四是比较优势发挥不一。
根据各地区的初步预测,预计2002年东部地区(不包括海南)经济增长为10.86%,2003年经济增幅为10.71%;中部地区2002年经济增长为9.43%,2003年经济增幅为9.26%;西部地区(不包括西藏)2002年经济增长为9.65%,2003年经济增幅为9.46%。2003年江苏、浙江、天津、广东、北京、上海等仍然保持比较高的增幅,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西部投资仍有望保持领先局面
分地区看,2002年前三季度,东、中、西部投资基本实现同步增长。其中,东、中部投资分别增长22.9%和25.3%,西部投资增长25.2%。中西部地区投资增幅高于东部地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2002年国家财政资金落实到位情况比较好,但在经济回升的初期,非国有经济投资的积极性还不够高。
从投资构成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即东部地区主要以非国有经济为主体,而中、西部地区投资仍然是国有经济为主(占比超过50%)。在2003年国际经济形势趋好,国内政策稳定的背景下,专家预期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非国有投资有望进一步活跃,但考虑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之目前投资领域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障碍,估计非国有投资增幅,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不大可能突然攀高。另一方面,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将继续执行,西部地区继续享受政策上的优惠(投资方面),特别是几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加上西部地区本身基数比较小,估计西部地区的投资增幅仍有望领先东、中部。
根据各地区的预测分析,预计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东、中、西部分别增长16.5%、16%和17.1%;预计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东、中、西部分别增长14.7%、14.9%和16.2%。三大地带投资增幅差距不大,西部略高一些。
物流加速,各地物价涨幅差异较小
2002年以来,尽管经济增长逐季加快,但市场价格降势依旧,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月下降0.7%,与上月比,9月份环比上涨1%。1月~9月累计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8%。分地区看,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3个省(区、市)9月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月下降,降幅在0.2%至2.5%之间。其中,降幅较大的地区有:重庆下降2.5%,北京下降1.9%,山西和广东分别下降1.4%,海南下降1.3%,浙江和四川下降1.2%。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其中涨幅较大的地区是:青海上涨2.4%,内蒙上涨2.3%,上海上涨1.7%,天津和云南上涨1.2%。
应该讲,物价长期低位运行的原因是经济大背景发生了变化。我国经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进入了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经济结构调整阶段,物价低增长是这一发展阶段特有的经济现象。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供给大于需求,竞争不断拉动价格下降。同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需求增长。全社会的生产率提高降低了成本,也为物价下降奠定基础。相当比例的职工下岗分流,住房、教育以及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致使我国居民重视储蓄,消费需求下降。此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对国内市场商品价格的影响日益增加,现在已成为我国物价低增长的下行因素。分析2003年的情况,外在冲击的因素依然存在,政策调价因素在逐步减弱,服务价格涨势趋缓,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不会出现改观,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存在。因此,2003年物价仍将保持低位运行态势。
从地区方面看,由于近年来物流加速,在市场上各地商品齐全,价格与原产地的差异也比较小,因此,各地物价涨幅差异不大。200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8%,其中,西部地区上涨幅度最高,但也仅比东、中部地区分别高0.26、0.35个百分点。根据各地区的预测,对各地预测值简单平均,预计2002年居民消费价格东、中、西部分别为-0.7%、-0.2%和0.1%;预计2003年居民消费价格东、中、西部分别为0.23%、0.39%和1%。
消费热点不尽相同消费品零售额增幅相差无几
由于老百姓基本消费还占大部分,基本消费品价格与居民消费都趋于稳定,就使得市场消费总体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各地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差别也不大。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居民的消费正在向更多层次的方向变化。发展型、享受型的消费正在兴起,逐步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消费的内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而收入的分化又导致了居民购买力和实际消费水平的分化。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差别较大,消费热点自然也有所区别。如2002年以来,我国汽车、住房等热点消费增幅很高,这其中在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目前看,在发达地区,科技、教育产品和服务;计算机;住宅及汽车;旅游及文化产品;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等正成为其主要的消费热点;而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地区,传统消费仍是主流,新的消费热点并不明显。因此,尽管各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差别不大,但东部地区已呈现出领先趋势。
根据各地区的预测,预计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1.14%、10.04%和9.33%;预计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增长11.11%、10.20%和10.30%。
对外贸易差异较大 外商投资冷热不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为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就分地区外贸差距看,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对外贸易水平至少要落后10年。通过对2001年东、中、西部对外贸易总量进行了比较,显示出如下特点:
(1)进出口贸易总量差距大。2001年东部地区的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高达92.2%,而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的比重只有4.5%和3.3%。
(2)对外贸易依存度差距明显。衡量一个地区对外贸易地位和水平的指标是对外贸易依存度。2001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为63.56%、6.98%、7.66%,差距明显。
就地区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地区的收入水平、技术水平、人力资本、资金状况、规模效益、运输条件及生态环境等是主要影响因素。然而在这几方面,东部沿海地区优势明显。中国出口总额中一半以上是外资企业贡献的,而外资企业基本上集中于东部地区。因此,东、中、西三大地带外贸差别将继续存在。
当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都为中国对外贸易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另外,2003年美元贬值(微贬)的趋势可能会延续,升值的可能性不大,也将有利于中国的外贸出口,三大地带出口贸易都将随之保持一定的增长。东部外贸优势地位依然,西部地区随着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以前本身基数较小,因此出口贸易的增幅将超过东、中部地区。
近年来,我国吸引外商投资增长迅速。2002年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资达396亿美元,增长了22.6%。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4771家,比上年同期增长33.36%;合同外资金额683.75亿美元,同比增长38.38%。截至9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4796家,合同外资金额8136.6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347.80亿美元。2003年,一是世界范围的资本活动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而进一步趋于活跃,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这些资本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手段;二是我国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对投资尤其是外资投资的需求继续扩大;三是我加入WTO后,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正在得到改善,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及其企业长期战略决策创造了良好预期;四是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将长期存在,从而吸引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加工基地继续加快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五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长期积累形成的三资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也将面临不断更新、改造、扩充的需要,现有企业的增资继续构成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预计2003年利用外资将继续保持增势,但地区差别比较大。由于体制、市场、基础等有一定的优势,沿海仍是核心区,是报酬递增的地区,而内地则是边缘区,报酬基本不变。沿海的竞争优势会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一步体现出来,内地基本还处在应付和调整阶段。出于资金回报率的考虑,东部沿海地区仍将是外资的主要吸纳地。但各地区增幅差距在缩小。
工业增长有一定差异东部增幅继续领先
2002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高,总体形势好于预期。2002年前三季度,工业生产增速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幅同比提高1.9百分点。其中,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0.9%、12.5%和13.1%,呈稳步增长态势。产品结构调整继续加快,投资类产品、高技术类产品和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型消费品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前三季度,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工、电气机械器材制造、冶金和纺织等6大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2%。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910亿元,同比增长21%,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1/5。
汇总各地对工业增加值的预测,三大地带的工业增长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其中东部地区增幅高于中、西部2个百分点左右,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下,其增幅开始超过中部地区。预计2002年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6%、11.3%和11.7%;预计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3%、10.6%和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