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钱何时能到手?
2003-04-29邹声文邱红杰翟伟
邹声文 邱红杰 翟 伟
17岁的屈安昌穿着棉衣,裹着薄薄的被子蜷缩在工棚的大通铺上,身体随着一阵阵咳嗽剧烈抖动。屋外的气温降到了零下11摄氏度。在这个10年来最冷的冬天里,屈安昌已病倒好几天了。
“病得这么严重,本来该去医院看看。可到现在还没拿到工资,大家都没有钱,只好找点生姜,熬水给他喝。”表哥刘江非常担心,却毫无办法。
去年3月,屈安昌初中还没毕业,就跟着表哥从四川通江农村来到北京,在西直门附近一个建筑工地当油漆工。
小屈并不想出来打工。他喜欢学校,在全班80个学生中,他的成绩总在前10名。但父亲的脚有些跛,干不了重活,母亲精神上也有疾病,弟弟还要上初中。懂事的小屈知道,这书暂时不能读下去了。
“当时想,跟表哥出来凭力气打一年工,挣够四五千块钱,不仅可以保证弟弟有钱读书,自己也可以重新回到学校,剩余的钱还可以补贴家用。”在北京西二环附近的这个工地上,他起早摸黑、省吃俭用干了8个月,掐指头算着能挣下2000多块钱。
现在他的愿望落空了。工程交工快两个月了,不但工钱至今没拿到,自己还一病不起。“到了这个地步,莫说回家上学、去医院看病,连吃饭都成问题。”屈安昌伤心地说。
工地上拿不到工钱、为吃饭发愁的民工,算上屈安昌表兄弟俩,共有21人,分别来自四川、河南和江西。他们或围坐在火炉旁,或三三两两挤在破棉絮里取暖。寒风不断从没有玻璃的窗户钻进来,小小的火炉并没有让人感觉有多温暖。
窗外,就是这些民工一手装扮起来的24层住宅楼,在蓝天的映衬下十分壮观。大楼最初由北京的一家公司负责施工,这家公司又将工程转包给四川的一家建筑工程队,工程队的项目负责人又将一部分工程包给了小包工头陈斌。民工都把项目负责人叫作“大老板”,把陈斌叫作“小老板”。
工程验收合格,民工们眼巴巴地等着老板来结算工钱。正在这节骨眼上,“小老板”却不辞而别。去找“大老板”,他说钱已给了“小老板”。一趟又一趟,“大老板”才于2002年12月下旬给每人发了40块钱,并且声明,以后找他也没用。
靠40块钱生活了近10天的民工们再也挺不下去了。他们想通过法律讨回工钱,于是派了代表到律师事务所去咨询。那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要打官司,首先得交几千元的诉讼费。面对这个“天文数字”,他们只好失望地回到工地。
他们决定选出几个代表找劳动部门试一试。2003年1月2日,在海淀区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科,他们递交了投诉材料。接待人员叫他们下星期一过来看结果。1月6日,他们又按时来到劳动局。工作人员答复说,一两天内领导批准后就会去工地调查,让他们回去等。
一来二去,光坐公共汽车就花了20多块钱,但他们还觉得值:“程序是复杂了点,但总算有人帮我们说话了。”
一上午没有吃饭的他们,只是默默无语地伫立着,任凭寒风掠过他们单薄的衣裳、愁苦的脸庞。背后,就是他们装修了几个月的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