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兰汤沐浴
2003-04-29张崇琛
张崇琛
在端午节的众多文化事象中,有关赛龙舟、食角黍的文化蕴含已有不少学者作过专门的研究,因而人们并不感到陌生。惟有“兰汤沐浴”,则泛泛提及者有之,深入探讨者尚少。本文拟对此作些考证。
中国人很早就有兰汤沐浴的习惯了。《大戴礼记·夏小正》言:“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楚辞·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杨慎《丹铅杂录》更引六朝人刘义庆语云:“古制,庙方四丈,不墉壁。道广四尺,夹树兰,斋者煮以沐浴,然后亲祭,谓之兰汤。”可见,自先秦以迄六朝,兰汤沐浴的习惯一直被保持着。
中国古代还有所谓“休沐日”,而用来沐发的,也多半是兰汤。
至于将兰汤沐浴与端午节相联系,也早有记载。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云:“仲夏五日重午节,又曰浴兰令节。”此后直至明、清,端午节浴兰汤仍是许多地方的习俗。
又据郭沫若说,“端午节的风俗在日本也是传播去了的,蒲剑兰汤,形式上差不多没有两样。”(见《蒲剑·龙船·鲤帜》)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称浴池之水为“兰汤”,当然,这已经与“兰”无关,仅是有其名而无其实了。
那么,古人制作兰汤所用的“兰”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呢?或谓今之兰花,或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草,其实都不是的。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要对楚辞所咏之“兰”作些考证。
楚辞之“兰”究竟何指?最早为《楚辞》作注的王逸于“兰”但注为“香草”,意甚笼统,令人莫辨。洪兴祖《补注》在《离骚》“纫秋兰以为佩”下引颜师古《汉书注》云:“兰,即今泽兰也。”又引《本草注》云:“兰草、泽兰,二物同名。”其以《楚辞》之兰为兰草或泽兰既得之矣,然旋引黄鲁直《兰说》,谓“兰生深山丛薄之中”,“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至谓“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则又徒滋混淆,令读者莫知所指了。
细究山谷所云,乃近世之所谓兰花,非楚辞所咏之兰也。惟朱元晦于此不惑,其《楚辞辩证》云:
大抵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而燥湿不变,故可刈而为佩。若今之所谓兰、蕙,则其花虽香,而叶乃无气;其香虽美,而质弱易萎,皆非可刈而佩者也,其非古人所指甚明。
朱氏家闽,其地兰花盛之,故深知“今之所谓兰蕙”“非古人所指甚明”。
其实,《楚辞》之兰,当即《诗经·郑风·溱洧》“方秉兮”之“”,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已经指出。又,《夏小正》言“五月蓄”,《礼记》言“大夫贽兰”,《本草经》言“兰草主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风俗通》言汉时尚书奏事“怀香握兰”,而《楚辞》更言兰之可纫、可佩、可藉、可膏、可浴。观此,知古之所谓“兰”系兰草或泽兰无疑。若夫今之兰花,有叶无枝,但花香而叶乃无气,可赏而不可纫佩、藉浴、秉握、膏焚,岂能当之?
楚骚所咏虽多为兰草与泽兰,然二者又有所不同。严格讲,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品种。
据刘宋雷《雷公炮炙论》、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宋代苏颂《图经本草》及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诸家所辨,知兰草与泽兰之别实在于根、茎、节、叶、花、香及生长环境、药用功能诸端。
概言之,兰草生水旁或野地,根青黄,茎圆,节长,叶光润且多呈三裂状,花淡紫色,状如鸡苏花,开期五六月,香气浓,医用可生血调气;泽兰生水泽中,根紫黑,茎方,节短,叶尖,不光润,无裂,花白色,状似薄荷花,开期七八月,微香,医用可破血通积。似此,若以今之中草药证之,则兰草即今医家尚用之“佩兰”,而泽兰乃药典中仍名“泽兰”者也。倘再以更精密的植物分类学鉴别之,则佩兰属菊科,泽兰属唇形科。
具体到《楚辞》所咏,揆诸诗义,若《离骚》之“滋兰之九畹”、“步余马于兰皋”、“兰芷变而不芳”、“览椒兰其若兹”,《东皇太一》之“蕙肴蒸兮兰藉”,《云中君》之“浴兰汤兮沐芳”,《湘君》之“荪桡兮兰旌”,《湘夫人》之“沅有芷兮澧有兰”、“疏石兰兮为芳”,《山鬼》之“被石兰兮带杜衡”,《礼魂》之“春兰兮秋菊”,《悲回风》之“兰芷幽而独芳”,《招魂》之“泛崇兰”、“兰膏明烛”(凡二见)、“兰薄户树”、“兰芳假”、“皋兰披径”,《大招》之“芷兰桂树”,《七谏》之“兰芷幽而有芳”,《九怀》之“彷徨兮兰宫”、“余悲兮兰生”、“将息兮兰皋”、“株秽除兮兰芷睹”,《九怀》之“怀兰蕙与衡芷”、“游兰皋与蕙林”、“怀兰芷之芬芳”,《九思》之“怀兰英兮把琼若”,其句中之“兰”,皆为佩兰。
而《离骚》之“纫秋兰以为佩”,《少司命》之“秋兰兮蘼芜”、“秋兰兮青青”,其句中之“兰”则当为泽兰即地瓜儿苗。
至于《礼魂》所咏之“春兰”,或谓即今之兰花,然朱熹《楚辞集注》云:“春祠以兰,秋祠以菊,即所传之葩也。”“葩”而可以相互传递,则其为“复伞房花序”之佩兰而非“质弱易萎”之兰花明矣。
又如“石兰”,亦有人谓即兰花,然《山鬼》明言其可以披被,是必修叶长茎者矣;又或指其为水龙骨科之石苇,然《湘夫人》又言其可以“为芳”,而石苇却毫无香气。故吴仁杰《离骚草木疏》言“石兰即山兰”,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径谓“山兰即兰草之生山中者也”。
除佩兰与泽兰外,楚辞所咏之“兰”尚有名“木兰”与“马兰”者,与前两种迥异。如《离骚》“朝搴之木兰”、“朝饮木兰之坠露”,《惜诵》“木兰以矫蕙”,《九叹》“鸱枭集于木兰”,以及《湘君》“桂棹兮兰”,《湘夫人》“桂栋兮兰”,凡所咏“兰”,皆为“木兰”。木兰为常绿乔木,其木心黄,其花如莲,其香如兰,故又名“木莲”,实即今木兰科之“黄兰”也。黄兰木质优良,可供造船;花和叶是芳香油原料,可提取浸膏。骚人所咏,非无由也。《楚辞》中“马兰”仅一见,即《七谏》之“马兰踔而日加”,王逸注为“恶草”,《本草》谓其“气臭,花似菊而紫”,故楚骚以之喻恶人,实即鸢尾科之“马莲”。马莲叶可以造纸,种子亦能供药用,似未尽“恶”也。
至于今之兰花,在《楚辞》中究竟有没有记载呢?《离骚》“结幽兰而延伫”,“谓幽兰其不可佩”之“幽兰”,方以智《通雅》及姜亮夫先生《楚辞通故》皆谓即今之兰花,其说可从。
综上所述,楚辞所咏之“兰”,计有五种,即佩兰、泽兰、黄兰、马兰与今之兰花。其中佩兰二十八见,泽兰三见,黄兰六见,马兰一见,兰花二见。另外,《离骚》“余以兰为可恃”及《七谏》“唯椒兰之不反”中的“兰”字,虽名曰“兰”,实则别有所指(或谓指怀王少子子兰,或谓泛指楚之贵胄子弟),不在五种之内了。
至于兰汤所用之“兰”,应即《本草》所载之兰草,亦即今天医家尚用之中草药佩兰。《本草经》云兰草“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本草纲目》谓兰草“消痈肿,调月经,煎水,解中牛马毒”;《开宝本草》谓兰草“煮水以浴,疗风病”;唐瑶《经验方》还说兰草“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不粘)”。可见,“兰”实为健身之良药。而从《本草经》列兰草于“上品”可以看出,早在汉代以前,兰即已受到医家的高度重视了。现代中药学的研究也证明,佩兰实有醒脾、化湿与清暑、辟浊之功效,一直被应用于临床。
夏历的五月初五正处在小满之后、夏至之前,是一年中阳气最盛、同时也是疾病最容易流行的日子。古人为了驱瘟防疫,除了悬蒲剑、插香艾、佩香囊、洒雄黄酒(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外用可杀毒虫)外,自然也想到了兰汤沐浴,即《九歌·云中君》所说的“浴兰汤兮沐芳”。兼以端午节又被后人认为是纪念屈原,而屈原又是最喜欢咏“兰”的(《楚辞》中“兰”字凡四十二见),故而在端午节的习俗中,兰汤沐浴也便不可少了。
兰汤沐浴既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又是旨在抗御自然界和人世间的邪恶势力的端午精神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