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2003-04-29鲁文
鲁 文
曲阜在商代为奄国,并一度为商朝首都,周代为鲁国都城,两汉分别为鲁王、东海王国都。汉以后,曲阜虽然只是郡县小城,但它做为孔子故里素享盛名。
西周初年,宰辅周公封鲁。周公因辅佐天子,派子伯禽就封,带来大量的礼乐典籍,“祝宗卜史,备物典册,官司彝器”,“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形成了融东夷、夏、商、周文化于一体的鲁文化。周公殁后,为褒奖周公功绩,特许鲁国建立太庙,郊祀使用天子礼乐,曲阜成了当时除首都镐京以外文化最为发达的城市。即使到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鲁国仍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晋国韩宣子入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发出了“周礼尽在鲁矣”的感叹。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春秋末期,孔子首倡私人讲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并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三代文化之大成,创立了重仁尚礼的儒家学说,把中国文化推向一个新高峰。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曲阜一直重教向学,学术发达,人才辈出,后世有名者有思想家孔汲(子思)、孟子,文学家孔融、孔尚任,经学家孔安国、孔广森、桂馥。
当然,令曲阜闻名遐迩的,还有孔庙、孔林、孔府。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始建于公元前478年,历经2400多年而从未放弃祭祀,是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庙字,也是中国现存最为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孔林延续使用2400多年,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延用时间最长的氏族墓地;孔子嫡孙保有世袭罔替的爵号,因时2100多年,是中国最古老的贵族世家,其府第孔府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最为典型的官衙与宅第合一的建筑群。
孔庙
孔庙,又称至圣庙,是世界2000多座祀孔庙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
公元前478年,即孔子去世的第二年,故居就被改作庙宇,保存着他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物品。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思想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祭祀孔子列为国家祀典,孔庙也[扫国家进行维修。
后经多次扩建,唐代已初具规模,有庙门、正殿、两庑、寝殿等建筑。宋天禧五年(1021年)扩大为三路布局四进院落,殿阁廊庑316间。金明昌五年(1194年)重修,厅堂黉舍门庑增~55400余间。明代经永乐、成化、弘治三朝扩建,奠定了现有规模。
孔庙是推崇孔子、表彰儒学的纪念建筑,主祭孔子外,还以孔子弟子、孟子弟子以及历代的儒家知名人物配享从祀。配享从祀的名称有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以及崇圣祠配祀的先贤先儒。
今孔庙位于曲阜旧城中心,南北全长1300多米、东西最宽处153米,占地14万平方米,现存殿、堂、亭、阁、门、坊等建筑100多座,460余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各代。
孔庙原为孔子故居,今仍保存着孔子当年的吃水井和亲手栽植的桧树。
孔庙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庙的主体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遍植成行的松柏,浓荫蔽日,而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甬道,座座门坊高揭的额匾,极力赞颂孔子的功绩。第四进以后庭院,建筑雄伟,黄瓦、红墙、绿树,交相辉映。供奉儒家贤达的东西两庑,分别长166米。
孔庙具有较高价值的文物有建筑、碑刻、石刻等。
孔庙主要建筑有金元碑亭,明代奎文阁、杏坛、德侔天地坊,清代重建的大成殿、寝殿等。金碑亭大木做法具有不少宋式特点,正殿庭采用廊庑围绕的组合方式是宋金时期常用的封闭祠庙形制少见的遗例。大成殿、寝殿、奎文阁、杏坛、大成门等建筑采用木石混合结构,也是比较少见的形式。
孔庙保存汉代以来历代碑刻1044块,有封建皇帝追谥、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孑L庙的记录,也有帝王将相、文入学士谒庙的诗文题记,文字有汉文、蒙文、八思巴文、满文,书体有真草隶篆。碑刻中有汉碑和汉代刻字二十余块,是中国保存汉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礼器碑、孔庙碑、史晨碑是汉隶的代表作,张猛龙碑、贾使君碑是魏体的楷模。此外还有孙师范、米芾、党怀英、赵孟颊、张起岩、李东阳、董其昌、翁方纲等人的法书,元好问、郭子敬等人的题名,孔继涑584石的玉虹楼法帖刻石等。
孔庙著名的石刻艺术品有汉画像石、明清雕镌石柱和明刻圣迹图等。汉画像石有90余块,题材丰富广泛,既有人们社会生活的记录,也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雕刻技法多样,有线刻,有浮雕,风格或严谨精细,或豪放粗犷。明清雕镌石柱共74根,其精品是浮雕龙柱:大成殿前檐10柱,每柱高达6米,最为高大;崇圣祠二柱龙姿矫健,云形活泼,水平最高;另外圣时门、大成门、大成殿的浅浮雕云龙石陛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圣迹图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据孔庙宋金木刻增补而成,由曲阜儒学生员毛凤翼汇校、扬州杨芝作画、苏州石工章草上石,共120幅,形象地反映了孔子一生的行迹。
孔庙用料讲究,技术成熟,加工细腻,雕刻精湛,具有全国一流的工艺水平。石刻以龙柱、石牌坊、云龙陛石、碑首为代表,具有构图匀称、线条流畅、技法娴熟的特点。大成殿、大成门、寝殿都是清朝鼎盛时期的雍正年间所建,动用了朝廷内务府的工匠,工程质量很高。用材尺度大,个别甚至超过皇宫。而斗棋的布置和细部做法形式自由,灵活多变。孔庙主要殿堂门房石柱的运用,带来了檐柱比例的粗壮,使曲阜建筑的外观显得更为浑厚凝重。
两千多年来,曲阜孔庙旋毁旋修,从末废弃,在国家的保护下,由孔子的一座私人住宅发展成为规模形制与帝王宫殿相埒的庞大建筑群。
孔林
孔子殁后,埋葬在鲁国都城北墙外沫泗之间,其子孙接冢而葬,两千多年从未间断。至今延时2400多年,葬人近80世,林内墓冢累累,多达10万余座。
孔子墓位于孔林中部,封土呈偃斧形。为满足祭祀的需要,汉代开始建斋厅,设人洒扫,受到国家保护。宋代立石仪,元初刻立墓碑,至顺二年(1331年),“始作周垣,建重门”,明代扩至1800余亩,清代扩至近3000亩,新建7公里余的围墙。
汉代以来孔氏子孙始立墓碑,林内现有宋金元明清至民国历代墓碑4000余块,是中国数量最多的碑林。虽然著名的汉碑已移入孔庙,但仍有李东阳、严嵩、翁方纲、何绍基、康有为等明清书法大家题写的碑文。
孔林面积200万平方米,林内碑碣如林,石仪成群,古木参天。保存着宋、明、清各代石人、石马、石羊、石狮、望柱、供桌和神道坊等石仪近干件,最早的是北宋为孔子墓刻制的石仪,明清时孔子长孙衍圣公以及官至一品的族孙普遍仿效,以显示墓主的荣耀。石仪大多造形优美、雕刻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为表彰儒家思想、满足祭祀需要,还建有门、坊、享殿、碑亭等六十余座明清建筑,许多是石构。
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至今还保存有子贡手植的楷树。林内现有树木10万余株,柏桧柞槲槐楷各类大树盘根错节,葱茏茂密,200年以上的古树就有9000余株。孔林还有各种药用植物130余种,如灵芝、蓍草、半夏、柴胡、香附、野菊、何首乌、太子参等。
因此,孔林不仅是一座集墓葬、建筑、石雕、碑刻为一体的露天博物馆,还是一座天然植物园。
孔府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长孙的衙署。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来曲阜祭祀孔子,始封孔子9代孙孔腾为奉祀君,主管孔子祀事和守卫孔子林庙。此后代代加封,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46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历经宋、金、元、明、清而延至民国时期,子孙代代袭封。1935年,国民党政府始改任孔子77代孙孔德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1949年国民党去台,使孔德成同去,至今未回故乡。
孔子去世后,子孙一直依庙居住。宋代改封衍圣公后,其官署仍置于孔庙东路。明洪武十年(1377年)创建独立的衍圣公府,弘治十六年(1503年)扩建。后经多次重修扩建,达到占地12公顷,建筑物170余座600余间的规模。
孔府采用中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三路布局,九进院落。中路为宗子衍圣公居住,建筑功能区分明确,排列井然有序。前部为宫衙,是衍圣公处理公务的地方,有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和六厅等建筑。大堂处理公务,二堂会见官员,三堂处理家族事务,六厅是仿照朝廷六部设立的办事机构;后部是内宅,是衍圣公全家生活起居的处所,有前上房、前堂楼和后堂楼等建筑。前上房是礼仪用房,供衍圣公会见近亲或近支族人,举行婚丧寿诞等仪式;最后是花园,有假山、水池、曲桥、水榭、花坞、亭台和花厅,供全家游玩和休憩。
西路前为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和花厅等,供衍圣公学诗学礼,诗文会友。后为花厅,供衍圣公陶情冶性,休憩消闲。
东路名东学,原有供衍圣公读书励志的兰堂、九如堂、宸翰阁、念典堂,现存举行家祭的家庙、慕恩堂以及供次子居住的一贯堂。
衍圣公的主要职责是护卫孔子林庙、代表国家祭祀孔子,孔府因此保存了众多的祭祀礼器。历代封建皇帝为显示对孔子的尊崇和对孔子嫡孙的优渥,不断给以赏赐,帝后墨宝、御制诗文、儒家典籍、礼器乐器、文房四宝,无所不赐,最为著名的是清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分别颁赐的中和韶乐乐舞和商周十供。衍圣公世代恪守“诗礼传家”的祖训,亦着意搜集历代礼器法物,藏品达10万余件,涉及中国古代冶炼、雕刻、纺织、绘画等方面,尤以孔子画像、元明衣冠、衍圣公及夫人肖像著称于世。孔府最驰名的珍藏还有明清文书档案,它是孔府400多年各种活动的实录,共有30多万件,是中国数量最多、时代最久的私家档案,对于研究中国明清史特别是明清经济史具有重要价值。
孔府建筑物原有170多座,560余间,现存152座,480余间,其中大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内宅门、前上房、迎恩门、家庙等为明代建筑,其他均为清代建筑。
现在孔府仍保持着清末、民国初年的陈设。
修建记事
在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命庙奉祀,故居被改为庙宇,陈列着他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弟子和子孙依时祭祀。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致祭,“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地方官们同时也加意保护。东汉永兴元年(153年)鲁相乙瑛奏准朝廷设百石卒史专司守卫,永寿二年(156年)鲁相韩敕修饰宅府并造奉祀的礼乐器。魏黄初二年(221年)重修庙宇,“又于其外广为屋宇以居学者”。东晋、刘宋屡加修缮。
但到北魏时,孔庙仍因宅为庙,“孔庙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顷,所居之堂,后世以为庙……庙屋三间。夫子在西,东向;征母在中间,南面;夫人隔东一间,东向”(郦道元《水经注》)。东魏兴和三年(541年)始塑孔子并十弟子像,北齐、萧梁又加重修,但都没有改变孔庙的规模。
隋以后结束了因宅为庙的历史。隋大业七年(611年)县令陈叔毅重修,“粉壁椒涂,丹楹刻桷”、“圆渊方井,绮窗画壁,寝庙孔硕,灵祠赫奕”,已非孔子故宅旧观。
唐乾封元年(666年)“因庙宇制度卑陋”,高宗命“改制庙宇,更加修造”。唐代已颇具规模,“正庙五间,祀文宣王,南向坐,颜子面西配,闵子以下十哲及曾子东西列坐,皆为塑像。两庑二十余间,祀七十二贤,图绘于壁上。庙后为寝庙,祀亓官夫人。前为庙门,三间,甚壮丽。”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诏命维修孔庙,“鼎新规,革旧制”。天禧五年(1021年)大扩旧制,增广殿庭。此时的孔庙,已成三路布局,四进院落,有殿庭廊庑316间。宋末孔庙遭兵燹,“庙宇与书籍俱为灰烬”。
金皇统二年(1142年)、正隆二年(1157年)、大定十九年(1179年)多次重修。明昌二年(1191年)大修,至五年工竣,“凡为殿堂廊庑门亭斋厨黉舍合三百六十余楹”,“殿庑皆以碧瓦为缘,外柱以石,刻以龙文”。金贞祜二年(1214年),孔庙再遭兵火,“殿庭廊庑,灰烬什五”。
元代数次重建,到大德六年(1302年)始恢复孔庙规模,至顺二年(1331年)衍圣公奏准朝廷,周建围墙,四隅添建角楼,仿王宫之制。
明代是孔庙的大发展时期,历经洪武、永乐、成化、弘治数次扩建重修,基本奠定了孔庙的规模。永乐十五年向南扩成现在的范围。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又展大成殿为九间。弘治十二年(1499年)孔庙毁于雷火,皇帝拨银152600两重建,奠定了孔庙现在的规模。正德八年(1 513年)“移县城卫庙”,形成了孔庙雄踞曲阜城中央的布局。万历年间又于孔庙正门前的城墙上新辟县城的正南门。“重城皋门,以象朝阙”,更加突出了孔庙的地位。
清雍正二年(1724年)雷落大成殿,火烧孔庙中心部位,次年动工重建。雍正对修庙十分重视,“凡殿庑制度以至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遴选良工,庇材兴造”,特许使用黄色琉璃瓦,采用和玺金龙彩画,提高了孔庙的规格。此次重建,不计瓦件,用银157600两。
曲阜孔庙是最高规格的儒家纪念建筑,自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致祭后,汉明帝、章帝、安帝、北魏孝文帝、唐玄宗、后周太祖、宋真宗、清圣祖、高宗过曲阜也亲自祭祀孔子。清圣祖、高宗甚至亲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每逢皇帝即位、追封孔子等大事,还派遣官员做为皇帝代表专程到曲阜祭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孔庙升为大祀,成为中国最高祭祀规格的庙宇之一。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葬鲁城北泗上”,墓冢封为偃斧形,高四尺,弟子们于冢前以砖瓦砌成祠坛,方六尺,仅与地平,并无祠堂等奉祀用建筑。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陵墓受到重视。东汉永寿三年(157年)鲁国国相韩敕始修孔子墓,墓前祠坛改为石砌,并造神门一间,斋厅三间,墓园始具规模。汉末,林内已有子孙墓葬50余座,“铭碑三所,兽碣俱存”。
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年),拨给鲁郡郡民五户洒扫墓园,禁止在孔林刍牧,添植松柏五百余棵。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元)孝文帝到曲阜拜祭孔子墓,又命起园栽柏,修饰坟垅。
唐咸通四年(863年),拨给林庙五十户供洒扫。
宋景德四年(1007年)诏增二十户守墓。宣和元年(1119年)始为孔子墓刻制石仪,五年立于墓前,有石表、石人各一对,石兽二对。
金代时墓又增加享殿、思堂等建筑。蒙古乃马贞后三年(1244年)51代衍圣公孔元措始为孔子等立墓碑,元至顺二年(1331年),54代衍圣公孔思晦以“樵采难禁”,“始作周垣,建重门”。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始建林门木坊,弘治七年(1494年)添建二门城楼。嘉靖元年(1522年)辟成直对县城北门的神道,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林道上又添建了“万古长春”石坊和两座碑亭。
孔子葬后,子孙接冢而葬,墓地日见挟促。历代封建王朝为褒扬圣道,借以宣扬仁义礼治,不时对墓园进行增扩。明代时地已扩至120万平方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玄烨奠拜孔子墓,因见坟积墓累,拊葬无隙,淮衍圣公之请,赐田将墓地扩至200万平方米,并赐银新建了八公里多长的围墙。孔子子孙依庙居住,直到宋代册封为衍圣公,衍圣公的官署仍附设在孔庙内,位置约在今孔庙、孔府的相接处。
明洪武十年(1377年),56代衍圣公孔希学奏请皇帝批准,始将孔庙、孔府分立,建造新的衍圣公府。弘治十六年(1503年)又将衙署东移,使衙署宅第建于一条中轴线上,形成前衙后宅的布局。
明末清初,东西两路陆续添建了部分建筑。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衍圣公奏请皇帝,“发帑兴修”,耗银66400余两进行一次全面维修。光绪十一年(1885年)内宅遭火,前后堂楼、东西配楼、佛堂楼等七座楼房被焚,次年耗银81300多两按旧式重建。
孔庙、孔林、孔府现在长年对外开放,参观人数众多。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是历代封建王朝严格按照儒家思想的要求精心设计刻意建造起来的,现存的孔庙、孔林、孔府最后完成于明清两代。明代中叶曲阜建筑达到鼎盛,征调了大批京畿和各王府的能工巧匠汇集曲阜,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水平。
根据现有资料,在1911年以前,有记载可查的重大维修活动共有60多次,其它经常性的岁修就无法计算了。
(题图:孔庙鸟瞰)
(本文图片摄影:孔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