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砂茗壶小史

2003-04-29韩其楼

寻根 2003年4期
关键词:宜兴紫砂壶紫砂

韩其楼

唐朝人陆羽写了一部《茶经》,对茶叶的品种、烹茶的用水和方法以至各种茶具都作了出色的总结。

陆羽的时代推崇“越窑”即浙江的青瓷茶具,之后,江苏宜兴的紫砂茗壶就异军突起,成为在各种名瓷之外别树一帜的茶具。

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色彩淳朴古雅,而且还有特殊的功能: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加之使用的年代越久,器身色泽就越发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也越醇郁芳馨,甚至空壶里注入沸水都会有一股清淡的香味,所以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被人珍同拱璧,贵如珠玉。

所谓紫砂,就是用宜兴所产的特殊陶土紫砂泥烧成的无釉陶器,其胎质坚实细密,呈现陶土固有的色泽及肌理。

紫砂泥得宜兴山川之灵气,乃是得天独厚的特种陶土矿产。皖之寿县、鲁之博山、粤之潮邑,均有出产类似的泥料,而一究其成分,则判若霄壤,色泽的美茂朴雅、质地的经久耐用,当推宜陶为独步。

紫砂陶原料黏中带砂,柔中见刚,富有韧性,且颜色鲜艳,有紫色的砂泥,奶色的白泥,桔色的黄泥,猩红的朱泥,黛色的绿泥……斑斑斓斓,被誉为“五色土”。这些陶土烧成之后的器物,表面光挺平整之中含有小颗粒状的变化,表现着一种砂质效果,所以称之为紫砂、紫砂器或紫砂陶,它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陶器。除了各式茗壶,紫砂还用来制作茶杯、花盆、文具、挂屏或陶塑杂件等。

紫砂茗壶首先是原料与一般陶器所用的粘土不同,而是粘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矿物原料。其特点是含铁量高,同时还有多种矿物元素;其次是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介于1100℃~ 1200℃之间。

紫砂是介于陶和瓷之间的烧结精细陶器,表里都不施釉。它既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又有一定的气孔率;盛茶既不会渗漏,又有良好的透气性。

据“青莲岗文化”证明,远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宜兴的先民在使用细小石器、过着渔猎生活的时候,就发明了原始的陶器。

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宜兴就成为几何印纹硬陶和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相传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曾和西施在宜兴制陶。在西汉六朝时代,宜兴又成为南方高温釉陶和青瓷的主要产区,这里的“周处墓”出土了西晋青瓷香熏和神兽尊。唐五代时期,宜兴盛产青瓷,鼎蜀镇还有唐代古龙窑遗址保存。宋、元和明代前期,是宜兴日用陶业的发展时期,也是紫砂茗壶的创始时期。

关于紫砂壶的古代文献记录,最早见于北宋梅尧臣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又有“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的句子。梅尧臣曾到过宜兴,还留下《陶者》诗一首。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苏轼在谪居宜兴的时候,曾亲自设计一种提梁式的紫砂陶茶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爱其茶泉壶,有“饮茶三绝”之说。后人就将这种式样的提梁壶命名为“东坡壶”,相沿至今。

这里所说的“紫泥”、“砂罂”、“紫瓯”、“提壶”,都是指宜兴紫砂。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都是北宋诗人,这意味着在北宋以前,宜兴已有紫砂陶的制作了。既称新品,想来紫砂茶具,在北宋时流行于士大夫之间为时还不很久。

1976年秋,宜兴蠡墅羊角山紫砂古窑址的发掘之后,“北宋”之说,得到考古学的支持。羊角山宋代窑址,出土大量紫砂陶残器及废品堆积,可以看出的器形主要为罐和壶两种,尤以壶为大宗。壶有高颈壶、矮颈壶、提梁壶三大类,胎呈紫红色,表里均不施釉,泥质较粗。造型除圆形器皿外,还有六方形,可见成型方法已经脱离了陶轮拉坯成型,而走向泥土镶接成型了。而且相当一部分壶嘴有捏塑龙头型的装饰。这些紫砂壶制作工艺还比较原始,说明早期的紫砂壶还属于日用陶器的范畴。经鉴定,这座紫砂古窑遗址的年代可能早到北宋和盛于南宋。

到了元代,紫砂陶的烧造工艺有了一定的发展,开始在紫砂壶上镌刻铭文。据元代蔡司著《霁园丛话》记载:“余于白下(今南京)获一紫砂罐(即壶),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孙高士即孙道明,生于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在元代生活了70年。他隐居于九峰三泖间,博学好古,藏书万卷,遇秘本则立刻着手抄录,筑映雪斋,延接四方名士,以校阅为乐,故人称高士,曾以其居名为“且吃茶处”。由此可知当时已有用紫砂壶泡茶的风气。而且南京距离宜兴较近,这件紫砂罐的产地应该就是宜兴。所谓紫砂罐,即当时流行的一种紫砂陶饮茶用具。《先进录》云:“俗称壶为罐也”。

有实物遗存并有关于制作者记载的,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宜兴出现了一位卓越的匠师供春。

明代初期,宜兴制作的陶器主要是缸、坛、罐、瓮之类的日用器皿,只有湖金沙寺的和尚,能做紫砂陶茶具,这个和尚没有留下姓名,因而引起后人的追念,清吴骞有诗:“金沙泉畔金沙寺,白足禅僧去不还。”这里所说的“白足禅僧”,就是“阳羡茗壶”的创始人,自从供春学了他的造壶技艺后,始为流传。从明代周高起著《阳羡茗壶系》以来,一直推金沙寺僧和供春两人为紫砂壶的艺术大师,尤以供春最为后人注意。把紫砂壶从一般粗糙的手工业品推进为工艺美术的创作,应该归功于供春。

供春本名龚春,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宜兴人,本是学使吴颐山少时的书僮。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给使之暇,窃仿老僧作紫砂壶,亦用细土抟坯,指掠内外,指螺纹隐约可见;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制品古朴风雅,传器树瘿壶,“栗色,如古金铁,敦庞周正”,极造型之美,被称为茗具中的逸品。从此,供春就专以制壶为业,他的制品也被称为“供春壶”。

此后,紫砂壶由日用陶器脱胎而出,走上艺术化发展的道路。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年),宜兴紫砂工艺盛极一时,空前繁荣。许多良师名匠,毕智穷工,制成了很多别出心裁的产品,如茗壶、酒器、花盆、香熏、文玩等。

紫砂茗壶的迅速勃兴是由于明代饮茶方式由烹点饼茶改为冲泡散茶,泡茶需用新式茶具茶壶。紫砂的特性可使茶的色、香、味得到最佳发挥,最适合制作茶壶;并且因紫砂泥的可塑性强,茶壶造型可随心所欲地变化。紫砂壶逐渐被精于茶理的文人士大夫所关注,并有人参与设计制作,赋予它文人艺术品的性质。

明代是紫砂壶的兴旺成熟期,名手辈出,代有精品。自供春树瘿壶问世后,万历年间继起的名家有董翰、赵梁、元畅、时朋,称为“四大家”。四人作品,董翰以文巧称著,其他三家则以古拙见长,但是传器很少。四大家以后有李养心,也是万历时名艺人,他善于制作小圆壶,朴素带艳,李的最大贡献是开创“壶乃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明代壶艺成就最高的是时朋之子时大彬,他的作品淳朴古雅,有“砂粗、质古、肌理匀”的特点,标志着紫砂壶艺的成熟。时大彬的弟子李仲芳、徐友泉也是明代的制壶名手,而且都行大,有“壶家妙手称三大”的说法。

明末清初间,壶艺风格日益倾向于精工巧妍一途,以杰出的陈鸣远为代表。但风格高古的也有闵鲁生、陈和之、沈子澈、项不损、华凤翔等辈,而浑朴与精致兼备的更有惠孟臣、惠逸公等,百花竞秀,维持着一个灿烂的局面。

清嘉庆年间的溧阳县宰、书法篆刻家陈曼生对紫砂壶艺术化的发展升华起到了重要作用。由陈曼生设计、制壶艺人杨彭年等人制作的紫砂茗壶,再由陈曼生及他的幕友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撰词作画镌于壶上,成为一种寓造型、诗词、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的紫砂壶独特风格,世称“曼生壶”,开创了紫砂壶艺术化的新路。

明清两代,赵宦先、董其昌、陈煌图、郑板桥、吴大、吴昌硕、任伯年等人,都曾在紫砂壶上亲笔题诗、作画、刻字。

明清时期的紫砂茗壶,壶形大小也很不相同。大体上说,明万历之前,好尚大壶;万历之后,壶形日渐缩小,时大彬早期专仿供春,多作大壶,从他游娄东和诸名士交接之后,才改作小壶。以后徐友泉诸家,更向这一方面推进,从“盈尺兮丰隆”转向“径寸而平抵”一途。明末清初更有陈子畦、惠孟臣等都是“小壶精妙”、“各擅胜场”的名手。

历代紫砂艺人都有在壶底、壶把下方等处落名款的习惯,明代多为用竹刀阴刻,以欧体楷书刻于壶底;明清之际,刻字与印章并用;从清代康熙以后,刻字减少,壶底用印外,或于盖内、把下盖小章。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是存世各类器皿中最丰富的。称谓亦多,如“茗壶”、“注春”、“茶瓶”、“茗瓶”、“瓦壶”、“泥壶”、“紫瓯”、“砂罂”、“紫砂罐”、“朱泥壶”、“茶注”、“茗注”、“砂壶”、“宜壶”、“砂器”、“紫砂器”等等,都是指宜兴的紫砂壶。

紫砂壶的制作成型都是由手工操作的,以泥片镶接法成型,也有模制的,造型变化多样。制坯的工具,在明代还极简单,金沙寺僧制壶只用一把竹刀,所谓“削竹为刃,刳山土为之”。到了清初,制壶工具即增加到数十种,主要有椎、碓、、钗以及圭形、笏形、贝形、月形和蝎形等工具。后来制壶工具又增加了搭子、拍子、转盘、直尺、矩车、线梗、明针等;而制造工具的原料也有竹、木、角、石和金属等等。

紫砂壶如按造型分类,可分为几何形体造型、自然形体造型、筋纹器造型及水平壶和茶器造型四类。其造型工艺特点及装饰艺术简要介绍如下:

一、几何开体紫砂壶造型,俗称“光货”。光货造型讲究器皿的立面线条和平面形态的变化,以及形体各部位之间的比例关系,或辅以一些简洁的线条装饰。其造型又可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圆器造型要求达到“圆、稳、匀、正”,要“柔中寓刚”。珠圆玉润之圆中要有变化,要匀称端正。紫砂传统造型掇球壶、仿古壶和汉扁壶等,就是紫砂圆器茶壶的典型造型。方器主要有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长方等。方器造型讲究“方中寓圆”,要求线面挺括平正,轮廓线条分明。不论是几方形的造型,紫砂壶口盖必须规划统一,任意转动壶盖,口盖准缝吻合。紫砂传统造型四方桥顶壶、传炉壶、僧帽壶、雪华壶等,就是紫砂方器茶壶的典型造型。

二、自然形体紫砂壶造型,俗称“花货”。花货取材自植物、动物的自然形态,最能代表制壶艺人的匠心独运,以造化为师。这种造型带有一些浮雕、半浮雕装饰,主要是将自然形态变化而来的造型。另外则是在几何形体上运用雕镂捏塑的手法,将自然形态变化为造型的部件,如壶的嘴、把和的子。紫砂传统造型鱼化龙壶、松竹梅壶、翠蝶壶、荷花壶等,是花货造型的代表作品。

三、筋纹器紫砂壶造型,是将花木形态规则化、结体精确严格、制作精巧的一种陶瓷造型类别。其特点是将形体分作若干等份,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组成于精确严格的结构之中,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其筋纹随着造型形体的变化而深浅自如,筋囊线条纹理清晰,疏密变化得体。制作精工,要求口盖准缝,任意调换壶盖的方向合到口上,都能滑爽吻合。紫砂传统造型合菊壶、瓜菱壶、玉兰花壶、水仙花壶、葵花壶等,就是筋纹器造型中有代表性的产品。

四、水平壶和茶器造型。不同于一般茶壶的要求,水平壶容量很小,是我国广东、福建一带喝“功夫茶”的器具,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少使用和收藏者。因为喝“功夫茶”时,壶内要放很多茶叶,仅用开水冲泡,茶汁出不来,还必须将茶放在茶碗或茶海内,用沸水浇淋茶壶的外面,使茶壶浮在热水中,才能使茶汁泡出来,这就是水平壶名称的由来。水平壶的规格,习惯以“几杯”称,有半杯、二杯、四杯、六杯、八杯、十二杯之别。一般六杯壶容量为80毫升,八杯壶容量为100毫升左右。水平壶的造型,要求壶嘴与把在形式上要协调,其重量还必须一致,才能使壶在热水中保持平衡。壶嘴以直形嘴为最多。传统式样的紫砂水平壶有线圆水平、扁雅水平、汤婆水平、线瓢水平和什锦水平等,造型美观,制作考究,质地致密。

茶器是日本民族所爱用的产品。茶器的造型特征是一般不用端把(传统样式的壶把),而在与壶嘴成九十度角处装一柄。也有连柄都不装的。茶器的口部较大,嵌盖较多,一般用“流”代替嘴。茶器的容量,一般在二百到三百毫升左右,其“流”的根部较大,所以出水爽快。

紫砂壶成型均由手工操作。制坯成型时,圆器是用传统的“打身筒”方法制成。以这方法制成圆壶,其圆正度与轮制的圆器无异。方器,则是用传统的“镶身筒”手法制成,其工序与陶板结合法相同,但有许多细致工序是宜兴陶艺所特有,所谓“意至器生,因穷得变”。

紫砂壶陶刻装饰艺术,是由制壶艺人署名刻款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装饰形式,最早见于元代壶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至明代,供春、时大彬等名家所制紫砂壶都铭刻着作者的姓名和制作年代,一般都刻于壶的底部或壶盖子口或壶把下等不显眼处。后来,由于茶事兴盛和紫砂壶的社会影响,为追求书法艺术和铭刻趣味,不仅制壶人自己落款题词刻于壶上,而且不少精于品赏的书画家、金石家及文人墨客,也纷纷介入紫砂,出样订制和挥毫饰壶。同时,刻画装饰的部位也都移至壶的肩、腹、盖面等显眼处了。

紫砂茗壶一般不上釉,以其本色特性著称。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一度在紫砂壶上施炉均釉,用珐琅、粉彩绘图案和在壶表包锡、镶玉、描金,或进行抛光及金银丝镶嵌等,也可使产品别开生面、流光溢彩,另创一种艺术风格。现代讲究紫砂本色,故很少采用此种工艺。此外,还有用本色泥在紫褐色壶上绘画的泥绘工艺。

紫砂壶入窑烧炼耐火度较高,不易变型而容易变色。烧成的颜色,本来是一种古雅幽静的黯紫色,器身上布满着“银砂”、“珠粒”,隐现发光,所谓“黝若钟鼎,灿烂琬琰”。以后,经过历代艺人的调制配合,增加了许多颜色,主要有海棠红、朱砂紫、葵黄、墨绿、白砂、淡墨、沉香、水碧、冷金、闪色等,此外还有葡萄紫、榴皮、梨皮、豆青、桔柚黄、新桐绿、琅翠等名称。其中最好的是紫色,如果紫色的壶再入窑烧炼,即成青黑色,俗称“乌灰”,古雅可爱。这些多种多样的颜色,有的是泥料的天然本色,有的是艺人们利用不同的泥料调制配合,并在烧炼中发生种种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形成的。

从明代万历起到清末,紫砂壶艺术化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在国内盛行三百多年。在国外,它也大为艺术界、收藏界所珍赏。

现代的紫砂壶艺术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为代表。

当今,陶都宜兴的紫砂陶艺名家有:蒋蓉、吕尧臣、汪寅仙、徐秀棠、徐汉棠、谭泉海、何道洪、鲍志强、顾绍培、周桂珍、鲍仲梅、李昌鸿。

当代紫砂茗壶,紫砂泥色彩的调配更加运用自如,纹饰采用了浅浮雕、印花、贴花、书画镌刻及金银丝镶嵌等新工艺,造型也更加新颖别致。

(题图:大红袍壶清邵正来作)

猜你喜欢

宜兴紫砂壶紫砂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画家张宜与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