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
2003-04-29沈琨李秋保
沈 琨 李秋保
当人们来到平遥,仿佛觉得历史回溯了千年,城垣逶迤,堞影重重。
古老的汾河从城西流过,潺潺地诉说着古城的沧桑。据境内出土的仰韶文化的彩陶片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传远古时,此处是帝尧的封地;西周宣王时卿士尹吉甫北伐狁,曾在此驻兵。《平遥县志》记载:“尹吉甫驻兵于此,筑京陵城。”平遥上东门外有尹吉甫墓,旁有祀庙,至今犹存。
平遥为秦时置县,初名平陶。北魏时,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为避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名字音讳,改平陶为平遥,距今已有1400多年。
平遥在历史上并不显赫,它既没有定邦安国的伟业,也不曾有惊风泣雨的战事,也许正惟其平常,与世无争,才得以给我们完好地留下了一座年代遥远的城池。
文武之道话城垣
我国现存有四座古城,即陕西西安古城、湖北荆州古城、辽宁新城县古城和山西平遥县古城,在这四座古城中,不仅古城墙完好,而且城内古建筑、古街和古民宅完好保存的,又以平遥古城为最。
平遥有完好的古城墙,但古城墙到底始建于何时,史籍却没有明确的记载。据清光绪版《平遥县志》记载,“旧城狭小,东西两面俱低,周宣王时,尹吉甫北伐狁,驻兵于此,筑西北两面。”由此可见,平遥古城的始建至迟在周宣王时期。
明洪武三年(1370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在原西周旧城的基础上,重筑和扩修,内部用土夯实,外表全部用砖砌筑,以后景德、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各代进行过多次的补建修葺,更新城墙,增设敌台,才有了现今这座保存完好的砖石城墙。
我们从内城墙的马道,登上平遥古老的城墙,抚着那大块的墙砖,仿佛抚着了平遥的历史和文化。据介绍,平遥城墙的周长为6157.7米(12.3华里),墙高6至10米,顶宽3至6米,底宽6至12米。古城有6座城门,南北各一门,东西各二门,外有丈余深的护城河四周环绕。
平遥有“龟城”之称,系取意于永久和吉祥。6座城门均有突出于城墙外的瓮城,每座城门也各有讲究,各有寓意。南门曰“迎熏门”,被视为龟城之首,面向中都河,有“龟前戏水,山水朝阳”之意。城外原先还有两眼水井,喻为龟之双目;北门曰“拱极门”,为龟尾,地势最低,城内积水都从这里排出;东城墙上东门曰“太和门”,下东门曰“亲翰门”;西城墙上西门曰“永定门”,下西门曰“凤仪门”。东西4门,平行对称,谓之龟的4条腿。龟象征着吉祥,吉祥是动态的,苟日新,日日新,因此吉祥是不能走的,龟也得拴着。所以,尽管东西城墙的三道外城门都向南开,作爬行状,但下东门的外城门却是径自向东—距城东8公里的慈相寺有座麓台塔,冥冥之中有一条绳子就将平遥龟城的一条腿儿牢牢地拴在塔上了。动中的静,大龟又是走不了的。你看一座城池的建筑、风水堪舆,古人有多少讲究。
城墙四角,均建有角楼。每隔40至60米左右,就有一个凸出于城墙的墩台,形似马面,并以之得名。马面上建有敌楼。城头敌楼连亘,楼上设望孔、箭孔,楼下是存放军械、粮草和供士兵休憩之地。平遥城墙上共有堞楼72座,垛口3000个,这也有讲究,喻意孔子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本来是用于军事防御、武备森严的城墙,何以又与孔子连在了一起?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以辅国,武以卫国的道理。
这座坚实完整的砖石城池,数百年来在军事防御和防洪挡险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说西安的古城墙是帝都尊严和威武的象征的话,那么平遥的古城墙,则寄托着人们企盼国泰民安、苍生康宁的永久愿望。
街巷深深深几许
平遥城墙把平遥县城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内为古城池,至今居住着4.2万居民;城墙以外称新城。古城内街道、衙门、市楼、民居等保留原有的明代形制。
平遥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自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平遥既未曾为府,也未曾为州,反映在城市建造的等级和布局上,完全是按照县城的礼制规格来建筑的。 平遥古城历尽沧桑,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平遥古城自明洪武三年重建以来,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形制方正,规范有序。南大街是县城的中轴线,贯通南北;城中主要建筑群,礼制严格,形似八卦:东城隍庙、西县衙,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佛寺……这种格局充分显示了封建礼制的秩序程式。平遥城内原有大小庙、观、寺、坛、庵、楼、亭、台50余座,至今保存下来的数量仍很可观。
矗立于城中心的横跨南大街的三层木构市楼,是县城内的制高点和方位坐标,也是传说中的平遥县城的“风水”所在。市楼高18.5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上铺彩色琉璃瓦,楼宇高峙,飞檐凌空。楼东南有井一口,丽日照临,水色如金,故称“金井”,市楼因之又称作“金井楼”。该楼的始建年代无考,现存为清代康熙年间的建筑,之后不断有所修葺。市楼南、北分别有对联云: 五行气正民生遂;百尺楼高物象新。朝晨午夕街三市;贺风桥台井上楼。
登楼,平遥县城尽收眼底。城中街巷纵横,南正北直,东西对应,有大街四条,小街八条,城中的小巷据说有72条之多,谓之“七十二条蚰蜒巷”。主街、小街、长长的罕巷,组成了平遥古城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融进县城大街熙熙攘攘的人流,好像走进了一场古戏的情境之中。街道两旁,清一色的老街铺板门,不同的精湛的木雕装饰;商店黑底金字的“老字号”牌匾,字号门上飘动着的幌子,还有门前新近到货和老货降价的广告牌……不时地映入眼帘。若不是人们穿着现代的服装,街上不时有流行音乐飘过,真让人不知秦汉、无论魏晋了。一家家卖吃食的小店铺板门面前,轻烟飘袅,“平遥水煎包啦!”“平遥碗脱则(一种当地富有特色的面食)啊!”“欢迎品尝高粱面食!”“平遥牛肉!平遥牛肉!”……商贩们锐声的叫卖不绝于耳。
平遥走出的歌唱家郭兰英,有一首歌曲《夸土产》:“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英英……”平遥牛肉是三晋的历史名产,其肉质鲜嫩,色泽红润,色香味俱佳,可以称作是“古香”;还有平遥的推光漆器,柜子、屏风、条几、茶盒等各色日用漆器,造型华美,描金镂彩,从汉唐到明清,盛名不衰,这难道不是地地道道的“古色”?
平遥老街,各种声音渐渐汇成一片喧闹的市声。这市声,和城市里汽车的喧嚣、喇叭的笛鸣、音箱的嘶吼,是决不可同日而语的。
往前行,依旧是一色的铺板门,依旧是鳞次栉比的商店、铺面。明清时,平遥即以繁华的商业蜚声三晋,富甲一方,百货骈集,热闹非凡。商号、店铺林立,有200多家,故有“填不满、拉不完的平遥城”之说。
从大街折进小巷,或者从前街进入后院,你便可看到古城里保存完好的诸多古民居,其中以明清时代的为最多。有标准的四合院,也有“日”字形的二进院,“目”字形的三进院。据介绍,有保护价值的民宅达3797处,保存完整的有400余处。古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砖灰瓦,轴线明确,左右对称,特别是砖砌窑洞式的民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些民宅的老主人,有的是在本地经商的,有的是在外地经商的,他们与其它晋商一样,在囊丰箧盈之后,都要在自己的家乡,修一座质量和艺术均为上乘的宅院。在平遥老街的街市巷陌中,无疑有许多当年晋商巨子的店铺和宅院,单从一些民居建筑的门廊装饰上看,线条雅致的砖雕,精工华美的木雕,古朴浑厚的石雕,无不巧夺天工。
老宅的布局也是十分讲究的,以二进院或三进院兼东西式偏院为多,中有矮墙垂花门分隔,后院正房多为下层砖窑洞上层木结构的两层楼式,而两厢为木结构砖瓦房。脊饰砖雕,青墙黛瓦,高低错落,富于节奏感和韵致美。而每一处院落、每一幢房子又无不有一段遥远的故事。
票商巨擘今安在
晋商,是明清时代中国最著名的商帮,它曾经与南国的徽商几乎半分了中国商业的秋色。晋商又远拓蒙疆,直至俄罗斯,开辟了一片更为广阔的国际商业天地。但他们大都以寒微起家,在生活中讲究俭朴,甚至被外地人讥为悭吝的“抠门老财”,这实在是勤俭生活的习惯成自然。因为他们原都为贫苦的农民,或为地位低下的引车卖浆者之流,迫于生计,怀揣几两碎银,远走他乡,外出“打工”、经商,在辽远而开阔的北方土地上,开拓自己的事业。在他们的创业初始,又无不充满了艰难和困顿。
这里是晋商的家,是晋商的“根据地”。当年,小小年纪的他们,外出攀亲投友,学做生意,正是为了在家乡有一份自己打拼出来的家业。有了一份家业,有了稳固的可靠的后方,才会有他们千里万里之外的更大发展。我仿佛看到一伙身背行囊的远行人,从巷陌的深处走出来,一步一回首地依恋地走过平遥老街。老街的石板路上好像还响着他们橐橐的足音……
他们从肩挑贸易的寸积铢累起家,到商帮驼队迤逦,囊丰箧盈、拥赀千万。
山西商人对外统称晋帮,但在内部又以不同的地区形成商帮,如泽潞帮、临襄帮、太原邦、汾州帮等。明末清初晋商走向鼎盛,山西票号在全国兴起,票庄分号遍设,晋商又形成了以平遥、祁县、太谷为中心的三大票商帮。而闻名全国的晋商票号——我国金融业的雏型,又正是在这平遥城兴起的。
我国的第一家票号,是平遥县城的“日升昌”票号。这日升昌,原来只不过是平遥城西大街上的一家颜料庄,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字号开到了京城,开遍了各地。平遥的许多商家在各地也是分号林立,有的业务远涉海外,与各地的银钱往来也愈加频繁,数额也越来越巨大。为了解决银两长途运送的安全,日升昌总经理雷履泰首创汇兑业务,在所属商号间实行以汇票代替运钞,后来干脆又把颜料庄改组为专营汇兑的“日升昌”票号。从此,这日升昌票号便有了“天下第一号”和“汇通天下”的美誉。
今天我们到平遥古城西大街,就可找到日升昌票号旧址的铺面和院落。日升昌临街面阔五间,两边是铺面,从中间的门楼通道,可达里面的三进院落。整个院落布局建筑考究,画栋雕梁,墙高宅深,防范严密。这里还保存着当年的一副对联:日丽中天万宝精华同耀彩;升临福地八方辐辏独奇居。“日”、“升”二字嵌头,“昌盛”蕴含其中,仍可让人遥想它往昔的辉煌。
在19世纪的中后期,平遥城是金融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曾经操纵和控制了中国的近代金融业。 当年在平遥开设的全国著名票号,还有蔚泰厚票号、蔚丰厚票号、天成亨票号等20余家,他们的分号遍及北京、西安、汉口、上海、苏杭等大城市和重要商埠,几乎囊括了上自官银下至私银的汇兑业务。平遥城一时成了全国的金融中心。票号最鼎盛的时期,平遥的票商帮,以及与平遥毗邻的太谷票商帮、祁县票商帮,以山西为根据地曾在全国设立了400多个分号。
古刹禅林见客心
平遥除了古老的完好的城墙,除了接踵连绵的明清民宅,还有众多的古建筑、文物和名胜古迹。如城内有宋金时期的文庙、县衙等,有始建于唐显庆二年,古建筑中罕见的“悬梁吊柱”奇特结构的清虚观,观内20余尊木雕是研究中国古代木雕造像和道教发展的稀有之物;有遍布城内外的1000通碑刻及年代不一、形式多样的各种琉璃实物。城外有镇国寺、双林寺、慈相寺、白云寺等等,其中又以镇国寺和双林寺遐迩闻名,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距城东北12公里处的镇国寺,二进院落,珍贵的木结构建筑万佛殿,始建于五代北汉时期,工艺细致精湛,是国内少有的五代古建筑。虽经历代修葺,原貌犹存。殿内的11尊彩塑造型丰满,线条圆润,形象生动,颇具唐代艺术风格。
双林寺距县城6公里,原名中都寺,宋代时改名双林寺。有碑文记载了双林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重修”之事,可见它的始建年代更为古老。双林寺现存大小殿宇十座,组成三进院落。院内有一株“唐槐”,古干虬曲,浓荫蔽日。
双林寺的彩塑,各具神态,生动逼真。这些造像均技法圆熟,大者丈余,小不盈尺。整个寺院共计有塑像2000余尊。这些塑像,并不是一代工匠所建,而是宋、元、明、清历代不断增添的。
在我们的城市日新月异不断扩张的今天,平遥却给我们保存下了一座完好的老城,保存下了一段往昔的历史。我们到那里去,并不单纯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看到我们的城市曾经有过的文化价值。平遥古城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