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光的四封信
2003-04-29向继东
向继东
我的一联是“不屈为至贵,最富是清贫”。并以奉闻
敬礼
吴祖光
1996、2、25
看得出,吴老写这信是要纠正我引语的错误——他的联句是“不屈为至贵”而非“不屈为至尊”。
吴老给我的第二第三封信都是为一篇怀人文字而写的。这篇文章即《知遇之恩》,是写装帧艺术家曹辛之的。因为文中写到他自己入党和退党的事儿,写到当时的文化部长周巍峙怎么劝他人党,后来胡乔木又怎么劝他退党,所以“敏感”,文章写好半年没发出来。这时吴老想到我这个做副刊编辑的,将文章寄了来。也许是吴老急于发表,两天里两次用挂号信寄给我。第一次寄有两稿(另一篇为《艺术大拼盘》),附信是这样写的:
继东兄:
来信收到。找出两篇小文章,其中
一篇怀人之作,就遇见(到)了障碍。
你看湖南可有此种顾虑否?思之可悲
可笑。祝安
并贺新年
吴祖光
(1996年12月)三十一日除夕
第二天再将《知遇之恩》寄我,并附信
曰:
继东兄:
12月28日函收到,寄上《知遇之恩》一稿,是曹夫人约写(的),但出版单位要求删节。审稿当局之怯懦令人可叹可笑,不知贵刊能过关否?今日之事若此!
即祝
新年快乐
、
吴祖光(19)97年元旦夜
我看了《知遇之恩》,觉得并不怎么出格,于是急忙发稿——因为我即去北京组稿,届时好带上样报去见吴老。不料,老总在最后签字付印时,一狠心又把此稿撇下了。文章没发表,北京组稿还是去了。我见到吴老,把“处理”过的文章清样给他一份,并说了最后没发出来的原委。吴老听了,温和地说了句什么,如今只记得有“害怕”、“脆弱”等字眼儿。大概过了一年多,适逢《书屋》杂志让我帮着组稿,于是我将《知遇之恩》送了去。后来,稿子终于在《书屋》杂志发表了。
那段所谓“敏感”的文字,《书屋》虽未作多大删节,但也进行了一些“技术处理”。记得我将《书屋》小样寄给吴老过目后,吴老仍在小样上坚持将劝他退党的人名字写上,同时又附了一句宽厚的话:“假如来得及就改过来,否则就算了。”最后当然“没来得及”,直到后来出版《天火——书屋佳作精选》收录此文时,文中自然也找不到劝他退党的人的名字。我曾与当时的《书屋》主编开玩笑说:“看来这位劝吴祖光老退党的政治局委员是谁就只能让盾学去考证了!”就此,我曾写过《吴祖光的一篇文章》,把这事算是说清了。
我手里保存的第四封信不是吴老写给我的,而是写给当时的《湘声报》总编的。那年,《湘声报》副刊分四次连载了<说是连载,也并非一周一次,而是副刊版面常被广告占用,拖了两个月才发完)北京学人邢小群撰写的《章乃器百年祭》。也许是看到最后一期,触动了吴老那根痛苦的神经,他索要此全文寄给章乃器的女儿。信是这样写的:
湘声报总编辑同志:,感谢每期送给我的《湘声报》。(《湘声报》)内容丰富,品味高尚,十分佩慰。
今天收到的1月1日第503期贵报,第三版载有《章乃;器百年祭》(之四)一文,读之令我感动。章先生是我的前辈,相知甚久,亦甚敬佩。他的女儿章湘华是我的学生,久居台北及美国。去年12月我曾接她来北京小住,现巳返美。我很想把这篇文章寄给她,但我因收到报纸太多,没有留存,只能把1月》日这期寄去,现在希望您把前三篇即‘之一”之二‘之三再赠我一份,或直接寄往美国章湘华女士收,十分感谢。春节好
,
吴祖光,这封倌没有落款日期,但信封邮戳时间是1997年1月10日。这封倍老总交我处理,我很快找到吴老所要的报纸寄去了。这以后,我仍然给吴老寄赠报纸,偶尔还夹带写上几句,嘱咐有了新作一定赐我。1998年吴老失去老伴病倒后,我曾给他打过几次电话;都是小保姆接的。我曾试着要求和吴老说几句话,但小保姆说他已不能接电话了o,而今吴老驾鹤西去,不禁悲从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