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离国际大都市还有多远?

2003-04-29王泠一

经济 2003年7期
关键词:大都市台北差距

王泠一

种种分析表明,上海距离世界级大都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最早质疑上海不具备国际大都市素质的是香港经济学家和媒体精英人士,他们列举上海和香港种种数据,并进行发展经济学意义上的对比,其结论是,香港仍是全球最自由竞争的城市,上海在短期内根本无法超过香港,而且上海和香港在城市管理软件上也有着巨大的差距。这当然是对的,问题是上海的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家从未论证过上海已经超过香港,或者说上海在几年内全面赶超香港,相反,我们一直承认上海与香港存在着明显差距,并愿意为弥补这种差距做出不懈的努力。

另一种质疑来自于北京的文化界和经济学界。北京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也是所有对华建交的160多个国家设立使馆的必选之地,其他非政府组织也往往把驻华办事处设立在北京。因此,北京具有对外文化交流的先天优势,相比较而言,北京比中国任何城市都具有文化积淀的素质,所以在北京的不少学者看来,上海缺少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品味。类似的话我十年前在评价上海和香港的角色对比时也说过,我当时认为,香港虽然是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但却是文化沙漠,而现在我已放弃对香港的这种评价。因为经过10年观察,也跑过不少国际大都市,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一个城市如果不是这个国家的首都,特别是大国的首都,它很难在文化领域取得超凡脱俗的成就。最近北京的经济学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上海还不具备国际大都市所具有的经济实力,其中包括一流的企业和市场运行机制。这当然也是对的,因为上海只不过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中心城市,而这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不过1000美元。没有哪一个国际大都市会离开综合国力而傲然于世。所以,上海目前并不具备国际大都市的经济实力是整个中国综合国力尚不强大的真实写照。

还有一种尖锐的批评源自上海的竞争对手,像台北市和神户港就是其中的例子。台北本来也有东方小巴黎的美称,在台湾经济巅峰的上个世纪80年代,台北远比曼谷和马尼拉红火,它每年吸引的西方游客都超过1000万之巨,桃园国际机场整日灯火通明,旅游业是其支柱产业,忠孝东路是亚洲影人的精神寄托之地,台北的校园歌曲一度还风靡祖国大陆的各大城市,台北客商也一度赢得了世界各地商会的普遍尊敬。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此后台湾经济就萧条不前,台北也逐渐黯淡下去。目前,台湾的6万多家客商已有5万多人移师祖国大陆,并且视上海为新一轮的发展基地。零和效应之下,台北自然要比上海逊色很多,于是来自台北的批评就骤然升温,包括龙应台在内的文化界名人,都能指出上海的浅薄之处。与此同时,日本的神户港也面临着经济衰退的危险,自1994年神户大地震之后,神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逐年下跌,要想恢复昔日东北亚枢纽港霸主地位的希望已极其渺茫,而上海港的吞吐量正在与日俱增。因此,对上海港不具备国际素质的批评往往来自于神户。从这个意义上讲,台北和神户的批评对上海更有谴责色彩。

那么,上海离客观意义上的国际大都市有多远呢?这似乎成了必须回答的问题。就东亚地区而言,称得上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实际上并不多。从综合竞争力的角度衡量,能够和上海相提并论的国际大都市分别是日本的东京和大阪,韩国的汉城和釜山,台湾地区的台北和高雄,泰国的曼谷或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以及新加坡和香港地区。再远一点的话,印度的新德里及孟买、加尔各答也可以和上海进行一番比较。不过,现在国际社会公认,东京、香港、新加坡目前的综合竞争力高于上海,汉城则与上海相当,而其余城市则或多或少与上海有差距。而从全球范围来衡量,伦敦、巴黎、纽约等世界级城市又明显在上海之上。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上海和这些世界级的大都市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对于这种差距,上海社科院的《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课题组也做过具体的研究,其结论是主要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均GDP的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即人均GDP是衡量一个社会或一个经济体系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据2002年统计,上海人均GDP只不过为4909美元,只属于中等发展水平,不仅离人均GDP10000美元的发达水平相距甚远,而且与国内一些城市如深圳、昆山等地有也一定的差距。假设上海经济发展能够行进在快速通道上,并且保持年均两位数的增长率,那么上海达到人均GDP10000美金(相当于汉城)的年限最快也要在2010年,而这一年正好是世博会的举办之年。

2、上海目前还处于货币兑换的管制时期,与国际大都市通常拥有的货币自由兑换有着鲜明的反差。无论是纽约、东京、伦敦这样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还是悉尼、新加坡、曼谷这样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货币的自由兑换以及由市场来决定汇率的升降幅度,都是其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活跃的一个基本前提。上海目前已经成为国际资本的集聚之地,下一个目标应该是能够成为货币自由兑换的金融中心城市。当然,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是牵涉全局的战略性选择,而目前我们看不到这一战略性选择的时间表。

3、上海目前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对外投资能力,这里的“对外”是指对海外投资,而且是对海外的直接投资。最近几年来,上海一直在努力改善自己的投资环境,力图抓住国际直接投资新一轮的转移,使自己成为外商愿意选择的发展福地。就是在SARS蔓延期间,上海也没有放松过和外商的信息联络和感情联络。预计上海今年协议吸收外资的金额仍将突破100亿美元。这种能力,城市经济学上往往把它称为“集聚”,而一个城市要成为国际大都市就必须具备“辐射”能力,即强大的对外投资能力。目前,上海正实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今年的对外投资金额已达5亿美元,预计上海的“集聚”与“辐射”能够达到对称的地位,才是上海赢得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时候。

4、上海尚缺少世界一流大学。上海的企业家代表在论证上海要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基本特征时,往往会强调上海应拥有几个能够进入世界排名500强的企业,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用不了10年时间,他们的愿望就能实现。我不反对上海拥有能排名世界500强的企业,但我更主张上海应该拥有几所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上海得以提升核心竞争力、谋求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促进研发与产业交融以及集聚一流人才的关键所在。这一过程和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的进程应该是同步的。我判断上海出现令国际教育界公认的一流大学的时间表还是在2020年左右,而此时,上海应全面建成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资料:

美国学者眼中的上海城市竞争力

1998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丹尼斯教授提出一个国际大都市竞争力的分析框架:大都市地区国际竞争力(C)=f[当地城市环境(U),国民经济中影响国际竞争力的要素(N),对国际贸易协定的服从(T),大都市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F)]。利用世界经济论坛等国际机构的数据对纽约、法兰克福、旧金山、伦敦、香港、新加坡、东京、汉城、曼谷、上海、北京等11个城市进行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发现:这11个城市共分三类,其中纽约、法兰克福、旧金山、伦敦、香港、新加坡、东京为竞争力较强类,汉城为竞争力一般类,曼谷、北京、上海为竞争力较弱类。

丹尼斯还对上海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点评。上海的国际竞争力因为与北京相同的几个原因还显得较弱,即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国际贸易标准削弱了上海在与贸易相关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得分,较低的对外交往和对外文化的开放,和较高的商务和生活成本。从1990年开始,上海市政府努力重建上海作为中国首要贸易、金融、制造业中心的大都市区的角色。尽管上海正以蓬勃增长的中国经济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心而发展着,但在这个报告中它的国际竞争力排名却处在这11个城市的第十位。

(资料提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倪鹏飞博士)

猜你喜欢

大都市台北差距
Battle for Bohemia
BATTLE FOR BOHEMIA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大都市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拾味夜台北
台北Z House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