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进京前后
2003-04-29奚青
奚 青
动态相马,孙大光带队下基层
1975年5月31口,孙大光就任国家计委地质局局长(后更名为地矿部,孙大光任部长)后,顶着种种阻力,很快解放了一大批被打击、受压制的老干部。地质---找矿工作步入正轨后,他感到地矿系统最大的问题还是干部问题,即领导人才问题。
孙大光了解到,从1950年代起,地质部门的局、队级领导人大都是军队转业干部,技术人员最多只能担任工程师或总工,没有实权。而孙大光认为,地质科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如果一大批领导骨干不懂或不很懂专业技术知识,就会贻误整个事业的发展。孙大光决定起用大批技术干部,充实各级领导层,彻底改变外行领导内行的状态。
他决定:部级后备干部,他逐-亲自考察;司局级后备干部,他也要熟悉和考察相当一部分。国人向来称道伯乐相马,孙大光以为,那种静观的"相"仍不免有其局限性。到底怎么样,惟有动中观察才更真切,更鲜明,更生动。
孙大光考察干部,施行实践考察,也就是要所有干部"傍地走"-番,让组织部门陆续筛选-些年轻的、素质好的、懂地质专业的司局级干部,由他率领,赴各省地质局调研并解决实质问题。从1980年至1984年,他每年带一批人下基层,总共带过33人(秘书和组织部门干部除外)。
温家宝崭露头角
温家宝是1981年那一批的调研组成员。他是北京地质学院1968年毕业的研究生,在校时就是优秀生、党员,毕业后分到酒泉的甘肃地质局区调队。区调队是搞区域地质调查的,即填出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供找矿等用,这是最基础的地质工作,也是艰苦中的艰苦。温家宝从地质技术员干起,在野外跑了多年。他在祁连山里填过两幅图,那是最荒僻的高山区,受的罪也最多。有"这碗酒垫底",其他困难也就不在话下了。
温家宝思维严谨,作风稳重,才干出众,调研中给孙大光留下深刻印象。1982年,经孙大光提议,由部机关和在京直属单位的职工直接推荐副部长人选。各司局和地质科学院等单位分成五个组进行讨论,与会者可以各抒己见,任意提名。结果出现一个意外的集中:不少人都推荐了时任甘肃省地矿局副局长的温家宝。政研室是因为看到温家宝的文章和总结写得好,有深度,有力度,不可多得;政治部考察过甘肃局的干部,认为温家宝德才兼备,卓尔不群;计划司司长王炳坤到甘肃局去过,了解到温家宝谦虚勤恳,团结同志,很有才干,也很有威信……
地矿部有很多个司局和几十个省地矿局,副司局级干部加一起有几百人。一个偏远省局的年轻副局长,受到部里若干部门交口称赞,多方推荐,这是极为难得的,但又不是偶然的。这次群众推荐,实际是一次民意测验。
温家宝进京,工作勤谨,待人谦和
不久,孙大光便把温家宝调到部里,任政策法规室主任,实为副部长的过渡。为慎重起见,第四批调研时孙大光又带上他,这时便是对副部长人选的进一步考察了。
这一年,地矿部召开了基层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会。会前,孙大光部长和朱训副部长提出:在主报告中,最好提出一个新的口号代替原来的口号。原有的口号是:"以地质为业,以深山为家,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对这个口号,广大地质队员有些嘀咕---以地质为业可以,但为什么要以深山为家呢?芽把家安在深山里,孩子怎么上学啊?当时执笔起草表彰大会主报告的,是政治部办公室主任李长清,他按照孙、朱两位部长的指示,拟就一个新的口号:"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简称"三光荣"。朱训让李长清给温家宝同志看看,听听他的想法。温家宝此时是部党组成员,政策研究室主任,他看完后,说"三光荣"的意蕴很好,他在这三句话前面,又加上一句话:"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部党组采纳了温家宝的意见。
1983年,温家宝升任地矿部副部长,分管计划和财务等工作。他对计划司司长王炳坤说:"王司长,我的情况你都知道,是搞野外地质出身,对计划财务工作完全是门外汉。今后,希望你手把手教我……"这是一种难得的推心置腹,一种感人的谦虚和求助,一种上级对下级少有的尊重和平等。温家宝这番坦诚的话打动了他,后来他对温家宝的工作非常支持,主动配合,彼此都感到愉快。
温家宝工作勤谨,待人谦和,思维缜密,作风稳重,在地矿部口碑甚佳。他调到部里后,每年春节都去看望北京地院的老师,不是坐车去,而是悄悄地骑着自行车去,毫不张扬。
温家宝真挚地讲过:我认为自己还算个人才,不过像我这样的,全国有成千上万。假如不是马万里局长把我调进局里,假如不是大光部长把我调进部里并向上推荐,我不可能到中央,很可能如今还在山沟沟里。
抗洪前线,朱镕基说:"这个'核按钮'交给你了。"
全国人民更多认识温家宝同志,还是在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后,特别是1998年的抗洪斗争中。
1998年8月6日傍晚,温家宝飞抵荆州。当时,沙市水位已涨到44.75米,很可能突破45.00米大关。为此湖北省委省政府向中央打了紧急报告,请求分洪。如果分洪,则意味着33.5万人的艰难转移,意味着921平方公里大地瞬间化为泽国,意味着150亿元的经济损失和灾后重建的巨大困难;倘若不分洪,一旦大堤决口,其损失就不是百亿千亿所能计算的了。
温家宝处变不惊,他对湖北省领导同志说:"不要轻易言分洪,分洪须经中央决定。分洪的前提是:一、沙市水位超过45.00米;二、水位仍在上涨;三、长江上游、四川东部清江流域继续下雨,发生大洪水……"
8月7日中午,沙市水位猛涨到44.98米。第二天一早,朱镕基总理飞抵荆州,他告知温家宝:"政治局常委会已决定,把分洪的'核按钮'交给国家防总,你是国家防总的总指挥,这个'核按钮'交给你了。"
手握"核按钮",权力何其大啊!然而,又多么战兢啊?选
温家宝:一旦大堤决口,我将跳进滔滔洪水……
此后一个星期,洪水缓缓回落。不意到了8月16日,风云突变,沙市水位又升至44.88米。温家宝再次飞抵沙市,一下飞机就发出三条指示:一、分洪区转移要彻底,做到不留一个人;二、分洪不分洪,要征求专家的意见;三、埋在堤下的炸药不能出一点问题。
温家宝到达沙市之前,已向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预报处紧急要了六个要害数据。温家宝了解到:据气象预报,未来几天上游降雨基本结束;洪水超44.67米,大约持续两天;洪峰属尖瘦型,两三个小时后将逐渐减弱……总之,通过严防死守,能够度过难关。
温家宝把上述想法向江泽民主席和朱镕基总理郑重汇报,得到首肯后,迅即向湖北省领导人和抗洪部队布置:奋战两天,死守大堤!
8月17日上午,沙市水位达到45.22米,创历史最高记录,历史上用以震慑洪水的铁牛矶也被淹没了。温家宝亲临大堤,鼓励广大群众和部队官兵:"再顶一顶?选水位就会下去。顶多两天,就好了!"在成千上万军民艰苦卓绝的奋战中,雨终于停了,水位开始下降,铁牛也渐渐露出身影……温家宝激动地说:"最厉害的第六次洪峰即将过去!"
"核按钮"没有按动,分洪区没有分洪。
事后,许多人都为温家宝同志捏把汗:水火不留情,万一出了意外,不得了!……
98抗洪之后,温家宝对孙大光谈起过关于荆江要不要分洪的心境:当时,他临危受命,干系一身,压力极大;一旦大堤决了口,即他"决策失误",他是准备跳进滔滔洪水之中,以身殉职的……
(洪滔摘自《作家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