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博导 一座丰碑

2003-04-29刘广云

北方经济 2003年9期
关键词:博导金融理论

刘广云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金融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越发展,金融越重要。与此同时,在这一领域从事金融教学和研究的专家、我国金融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代表者——博士生导师,亦成为人们关注和媒体聚焦的特殊群体。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他们的教学、研究和参与活动(主要是因为他们肩负着培养和选拔金融高级人才的使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中国金融发展的进程。由梁伯枢、刘彪等编辑、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金融博导》一书,向人们展现了金融领域这一特殊群体中有代表性的40位金融博导的工作经历、理论建树、研究成就及他们对学术和人生的追求。读后,深受感动,催人泪下,给人启迪,激人奋进。

第一,这个选题—《中国金融博导》,填补了我国金融博士生导师人生经历(传记)、学术思想研究的空白。该书的出版问世,为丰富和发展金融理论家传记文学开创了先河,为鼓励和指导金融学人进行深度金融研究提供了借鉴,对推动理论建设和指导金融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全书近50万字,作者采用传记。或访谈的形式,重点介绍了有代表性的40位金融博士生导师的经历、观点、成就及教书育人的感人事迹,并以此为主线,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我国现阶段金融博导的整体素质、学术观点、育人方式及治学精神。同时,用博士生小传的形式介绍了金融博士生导师所培养的门生——博士生简况。

第二,金融博导的成长历程是我国现代和当代金融发展史的缩影。金融博士生导师的人生经历,折射出我国经济、金融的曲折发展轨迹和艰难历程。如《开拓中国的国际金融学》的陈彪如(发愤读书,寻找救国之路;留学美国,攻读西方经济学;专心研究,译介西方经济学名著;冷静思考,开拓国际金融研究;建立科研队伍,攻克专业难题;创立独具特色的中国国际金融学理论体系;88岁高龄人老志弥坚,著述不停笔)、《一生不离“三尺讲坛”》的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黄达、《淡泊人生八十年》的丁鹄、《在扬弃与借鉴吸收之中求索》的王传伦、《书应该越读越薄》的曾康霖及《新时期金融业的拓荒者》我国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等,从他们的人生、工作经历、探索历程中,反映出我国经济、金融解放前的殖民统治、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各个时期,中国经济金融业的曲折而艰难的发展历程。每位金融博导的成长历程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第三,金融博导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的黄达教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中国货币银行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货币银行、物价及宏观经济理论,如财政金融综合平衡理论等。陈彪如开拓了中国的国际金融学,创立独具特色的中国国际金融学理论体系。无论在理论分析阐述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在新的方法论的运用和结构的安排上都有新的突破,为我国国际金融学科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曾康霖教授在货币学方面,较早地提出了人民币是信用货币的观点,认为人民币是间接地“一般等价物”;首次明确分析了银行的钱与顾客的钱的区别和联系。在信用学方面,系统地评价了古典的、马克思的、西方的信用、利息学说;开拓性地研究了当代商品经济是信用经济的特征,各种信用形式与货币流通的关系,其他信用形式与银行信用的关系等。在银行学方面,较早地提出了我国银行的地位和作用不能限于“三大中心”,而应是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者。江其务教授耕耘40余年,主攻金融理论和银行信贷管理,创立银行信贷管理学,80年代提出金融超前改革战略理论,之后又提出了信用证券化理论。周小川是我国最早提出以价格、税收、财政、金融、内外贸为重点,尽快建立竞争性市场为目标的改革思路的经济学家之一。80年代以来,周小川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在后来的实践中常被证明更为符合客观规律。他对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制度的缺陷及其改造、发展作了深入的探讨,很大程度上端正了许多人认识上的种种偏差。夏德仁对我国经济起飞阶段货币运行规律、货币政策、金融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他提出在我国经济起飞阶段需要通过发展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多元化来健全资金的积累机制和资源的配置机制。白钦先开拓性的进行金融体制的比较研究,确立了比较银行学的研究对象、基本理论框架,提出了构成银行体制的九大要素,确立了比较研究方法等。超前进行政策性金融研究;他还首次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四,针对困扰我国金融发展的一些问题,专家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新时期金融业的拓荒者,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我国首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针对困扰我国金融发展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理论、对策、方案,并被中央“七五”计划建议采用。并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开设了一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问题研究”课程。曹凤歧教授深入研究货币金融体制、银行体制、企业制度问题(与厉以宁教授一起最先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对金融证券市场研究的成果更为突出。较早地提出了发展投资基金市场问题。

第五,目前我国金融面临的一些难题,专家们所做的思考。刘鸿儒首任证监会主席期间,对证券经营管理及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一些成果在国内外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为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和利用外资等打开了一条新路子。赵海宽结合中国实际研究、参与金融体制改革,他坚决主张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认为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他提出金融机构之间积极开展竞争,促进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加强金融机构的企业化管理,把政策性业务分离出去,设立政策性银行进行经营与管理。

第六,突出了专家的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作者热情地歌颂了专家们不仅在学术上追求真理、探索创新,而且在生活中追求真、善、美。全书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韵。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位金融博导,都充盈着作者与金融博导的忧国忧民之心,报国之志,和爱国之情。金融博导投身于金融理论与实践,致力于金融教学与科研,献身于金融事业忘我工作、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专家们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精神,特别是专家们矢志不渝、精忠报国的金融人文精神,将永远激励与鞭策金融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刻苦学习,知难而进,奋然而前行。

第七,语言流畅,文采飞扬。作者将抽象的金融理论与形象化的描述融为一体的风格,开创了一种新的写作文风。阅读该书觉得金融与文学紧密结合,理论形象化气氛弥漫其间,使人有一种金融学术文学化的感觉。秀隽的文字,流畅的文笔,生动活泼的语言,读后,给人一种清新、明快之感。阅读此书时,使人感受到作者把专家的理论创新、金融思想与科研、教学感人事迹的访谈,如轻轻细语、似高山流水,面对面的与读者倾心的交流、对话。作者把本来很枯躁、抽象的理论,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读后使人感到很轻松、愉快。运用金融与文学相结合的手法撰写的作品,比用其他方法撰写的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通过近似文学形式,透视金融现象,反映金融生活,提示金融运行规律,应是金融著述的崇高境界。读后,使人觉得既有抽象理论的逻辑论证的严密,又有鲜活生动的形象描述。该书这种抽象的宏观理论论证和文学形象化描述融为一体的写作风格,高度凝炼、深入浅出的表现手法,吸引了更多读者的阅读渴望和一睹为快的兴趣。

通读这部新著,使人感到该书不仅在内容上具有观点新颖、见解独道、理论与实际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等特点,而且在写法上具有体系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点突出、论证缜密等特色。

《中国金融博导》一书,描述了金融博导认识金融领域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金融规律的艰辛历程。阅读它不仅会从中获得很多有用的知识,而且会从中得到不少鼓舞我们前进的信心和力量。读后,给人教育与启迪,感人至深。

该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推陈出新,使全书具有强烈的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真正是引导金融人生航向,激扬高尚情操的书。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

猜你喜欢

博导金融理论
发“福”字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画与理
圣彼得堡的“博导”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美女学神”刘明侦:90后博导院长炼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