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员如何促进校本教研
2003-04-23余文森
余文森
研究、指导、服务是教研室的三大职能,我个人认为,也是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三大职能,也是教育部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组的三大职能。专业研究人员一定要从研究、指导、服务三个维度,积极地促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教学研究:面向实际,面向教师。
以校为本开展教学研究,绝不意味我们专业研究人员就不搞研究,研究只是学校的事了,而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学校,面向教师,面向学生,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的第一职能。
实际上,对教学研究,大家一点都不陌生,我们也一直在强调、在提倡,只是出现了问题。我把这个问题概括为异化,它表现在两个方面:(1)教学与研究分离、脱节。有一句老话说得好: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就是说,如果老师只教学不搞研究,那么教学水平就提不高,就没有深度。专业研究人员搞研究不联系实际,那就只会搞空的东西了。这就是分离,教学与研究,两个轨道,不交叉。(2)低层次的结合。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学研究被简化为大同小异的经验总结,缺乏反思性和探索性,不能提炼、提升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专业研究人员搞教学研究也只局限在教材、教法上。各个师范大学几乎都有个教研室,叫教材教法教研室,研究一套教材,研究这套教材用什么教法来教。
教学与研究的异化,其实质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一方面是实践脱离理论,另一方面是理论脱离实践,这是双向的。
实践脱离理论,就是凭经验、传统、领导和权威来教書。它有三个表现:(1)经验主义的教学实践,片面强调教学经验对教学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以教学经验取代教学理论。(2)操作主义的教学实践,把教学理论应用做片面狭隘的操作主义理解,把理论完全操作化、技术化、形式化。(3)实用功利主义教学实践,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态度对待教学理论应用,急功近利地追求教学的短视效应。校本教学研究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没有理论是没有办法真正开展教学研究的,所以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脱离理论的教学实践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
理论研究脱离实践、远离实践,为理论而理论,就会使得我们的理论缺乏亲和力。此外,脱离实践的理论还缺乏指导力,让人觉得读书、学理论没什么用,让人感受不到理论的力量,这就是理论脱离实践的后果。脱离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概念游戏,文字堆积。
必须重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必须进行教学研究,专业研究人员必须联系实际开展研究。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教研员的研究、大学教师的研究,三者的目的、任务有所侧重,层次类别有所不同,但从本质而言却是一样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整合,共生互补,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所有的研究都是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融合。
专业研究人员怎么搞研究?
第一,必须面对实际开展教学研究。理论工作者要有深切的实践关怀,关心实际发生的事情,到课改第一线中去,从教师实践当中,归纳、概括、提炼、升华出理论,让理论有生命力、亲和力和指导力。专业研究人员大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要产生理论,形成理论,发展理论。只是我们强调这理论的源头在实践,必须到实践中去从事研究,建构理论,这样的研究才会促进以校为本的研究,这样的理论才会成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当然理论研究在植根于实践的同时,还要有适度的超前,保持理论及其发展应有的相对独立性,惟有如此,理论才能引领实践的不断发展。
第二,必须与教师合作开展研究,互相取长补短,尊重、发现、发掘教师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就我个人来讲,在中小学听的课比在大学上的课还多,大量的文章都是听课听出来的,所以我从心底里尊重教师,感谢教师,没有他们在实践探索上的创造性,就没有我们在理论研究上的创造性。与教师合作,使我受益匪浅。当然,作为专业研究人员,我们还要通过跟教师的合作研究来帮助教师学会研究,这是我们专业研究人员促进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
教师怎么搞研究?
第一,要养成读书的习惯、理论学习的习惯。理论不是万能的,但是要搞研究,没有理论是万万不能的。有的教师认为,我们学的理论不能马上用。要知道,理论的价值不单在于操作,理论更重要的价值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大家知道,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么理解呢?我个人认为,它首先是一种精神。什么叫合作?合作就是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欣赏人家,学会用开放的心态接纳人家,同时学会尊重,学会谦让,这就是合作的灵魂,而不是几个人凑在一起就是合作。探究与合作一样,也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好奇心,什么东西都去琢磨,刨根问底,不是简单地第一步提出问题,第二步提出设想,不是第三步解决问题,第四步验证,等等。我们总是习惯于理论一出来就把它操作化,这是非常危险的。你把它操作化,就像一个人,你把他肢解了,他就没有了灵魂。我们经常讲古诗,它整体的意境很美,但是,如果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地来解读,那么意境就没有了,理论也是一样的。所以学习理论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把理论简单做肢解,简单地操作化。把理论完全操作化,那不是应用理论,而是摧残理论,它会使理论的精神和精髓彻底丧失。
第二,教师研究跟专业研究人员特别是大学教师的研究,重点不一样。大学教师搞研究最终一定要有理论成果,一线教师搞研究旨在解决实际问题。不能解决自身教学真实问题的研究,不能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不能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我给它下的定义,就是假研究、形式主义的研究。文章写得再多、发表得再多,都不应予以鼓励。我想这也正是我们提倡教师即研究者,强调以校为本开展教学研究的着眼点、落脚点。因此,我们在强调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成果的时候,要更多地强调实际的成果,而不能单纯看文章、听汇报。
专业指导:要到位,但不要越位。
专业研究人员的职能之二就是指导。我们凭什么指导?主要有两点:(1)经验。我经历过这件事,你没有经历过,我当然可以指导。人家教了二十几年书,书教得非常好,当然有资格来指导年轻老师:他有这个经历、体验,又走过很多路,当然可以像导游一样带你。(2)理论。我讲的理论指的是科学的、先进的、与时俱进的理论。
成功的案例、有价值的经验能够打动人、鼓舞人:有见解、有新思想的理论能够说服人、引导人。我多年来跟福建省教研室的王永老师合作,我们两个人经常到学校作报告,第一场他先讲个案教改个案),把教师给感动了:第二场我讲理论,个案成功背后的理论依据,把老师给说服了,于是老师就信服我们,就跟我们一起搞教改。经验和理论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指导教师,单纯凭理论太抽象,指导往往不到位:单纯凭经验,手把手地教,容易越位。老的经验和旧的理论对我们课改来说都失去了指导的资格。我们有一句话,课改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更糟糕的是凭权力、权威、资历来指导,所以我们淡化管理两字,就是要凭科学的理论、凭先进的经验来指导。
我想从教师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也需要理论和经验的双重指导。当然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刚开始,处于新手阶段,可能更多地需要经验的指导:入了门,上路了,可能更多地需要理论的点拨。所以我想大学和教研室合作的必要性就在这里。对一线教师来说,可能教研员比他们的经验更丰富、更先进,大学教师比他们有理论,所以他需要这种双重的指导。指导的立足点是为了不导,教是为了不教,讲是为了不讲,指导的落脚点是教师的独立思考,通过指导提高教师独立教学、独立研究的能力,最终实现不导。所以我认为,这个指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指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老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么辨别方向:它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产生畏惧的时候,老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专业研究人员对教师的指导也是一样的,也是一种启迪,也是一种鼓励。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质疑,甚至批判、抨击公开课?最核心、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这个指导是越位的指导,过多的指导,甚至于包办代替。前两年,获得公开课一等奖的一位领奖者,在领奖时说了一句话:这节课是我上的,但课堂上没有一句话是我说的。他说他的教案写出来后,在学校教研组讨论的时候,被砍了一半,到县里又被砍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到市里也被砍了,最后到省里被砍得精光了,再到全国来参赛,所以,课是我上的,话没一句是我说的。他当时就说他是一个道具。这样的课不能反映教师真实的教学,不能代表教师真实的水平,公开课的思路已经不是教师的本来思路,让教师失去了自我,所以这种越位的指导无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永远是主体,我们只能启发他思考,而不能代替他思考,路还是要他自己走。
所以校本教学研究,第一点就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为什么把自我反思摆在第一位,因为只有教师自己才能改变自己,他自己没有想清楚,今天你教他,明天他就忘了,回到老路上去了。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头脑来指挥自己的双手,而不是用别人的头脑来指挥自己的双手,我们只能启发他思考,促进他思考,给他点拨,给他引领,但是路还是要他自己走。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只能是他自己的教育观点和素质的反映,我们想代替也代替不了。
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尊重教师的人格,绝不意味着无原则和迁就他们。这里我指的是听课和评课。听课和评课是专业研究人员发挥指导作用的重要途径。我想,十分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新的听课、评课文化。第一,要实事求是,说真话,是优点就说优点,是缺点就说缺点。第二,严格要求,严是爱。第三,学术自由,重争论。
专业服务:提供咨询与信息。
提供专业服务,也是我们专业研究人員的一项职能。专业服务主要包括,第一,提供咨询,对学校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怎样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提供专业咨询,出谋划策。第二,提供信息,提供资料。发挥我们专业研究人员的优势,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动态信息,提供或推荐优秀理论读物和个案。
专业研究人员一定要在专业、研究上下功夫,并从专业、研究的角度促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