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穿卡尔·威特的谎言
2003-04-23潘凤亮
潘凤亮
如果不是为了研究教育,笔者绝不会硬着头皮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这本书目前颇为流行。历时24天,记下1225条感悟和发现,最终得出的结论却是:卡尔·威特扯了一个弥天大谎。
老卡尔·威特是德国的一个牧师,他“把一个低智儿培养成了闻名全德意志的奇才”,并且把孩子14岁以前的成长经历写成了“杂乱无章”的书,这就是老卡尔·威特在教育上的全部成就。这个“低智儿”就是他的儿子小卡尔·威特。用句俗语,父子二人正是“一条绳上的两只蚂蚱”,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儿子的成就同时就是父亲的成就,两者都只因为同一个事实:儿子由弱智成为了奇才。
且看这个“低智儿”是如何被判定的。下面都是从老卡尔·威特的书(中译本)中摘录的原话——“儿子一生下来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虽然我不愿意承认,但这孩子明显先天不足……婴儿时期的卡尔反应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这无非是老卡尔的主观臆断,他对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的期望值未免有点过高了,按他的意愿,一个孩子刚生下来就能够活蹦乱跳、眉目传情、通达事理,就能够与大人顺畅交流,那才叫正常呢。如果那样,孩子还用得着老卡尔费尽心机来教育吗。其实恰恰相反,那样的孩子才是异常,正常的婴儿本来就是懵懂无知的。老卡尔这么说似乎有突出自己的“非凡成就”之嫌。
书中的另一处,“人们见到我儿子时常说:‘这孩子体格太好……儿子的健康一再使人们惊异,这是因为我从婴儿期就对他进行体能训练。”这和上面所说明显不符。不仅如此,老卡尔“从儿子出生那天就开始教育”、“从儿子15天大就开始向他灌输词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效果顯著,这又怎能说小卡尔是个“低智儿”呢,这只能证明小卡尔是个非常正常甚至可能超常的孩子。
此书的第一章着重阐述了“选择妻子”与“改造母亲”的重要性,老卡尔结合自身经历,详尽讲述了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并说“我选择了一个合格的女人为妻”。但是,如果小卡尔真是个“低智儿”,老卡尔岂不就前功尽弃了吗,这套理论岂不也站不住脚了吗?
更可笑的是,出版者又四处搜集整理,推出了小卡尔的书,“听小卡尔·威特叙述自己的成长史”,在这部书中,小卡尔对自己“襁褓中的体育运动”、“出生后15天开始的智能训练”都记得一清二楚,您说这孩子曾经是弱智还是神童?当然这些可能是他听母亲或父亲说的,也有可能是出版者借他之口说的。事实上,这本书完全是对老卡尔著作的翻版和重复,无非改头换面、转换视角罢了。如果这书真是小卡尔写的,他的模仿力太强而创造力偏弱,这样的人能称为“奇才”吗?
小卡尔是个少年大学生,虽然可能有些早慧,但一生成就并不大,主要就是写了几篇研究但丁的学术论文,这又有什么出奇的呢,世界上比小卡尔杰出千百倍的伟人英才又何止千万呢?
笔者在本文开头说过老卡尔的书有些让人不忍卒读,而小卡尔的书呢也好不到哪儿去。正如出版和整理者在老卡尔书的代序中不无自得地说明:原书“大部分都是与主题扯得太远的枯燥议论,又写得杂乱无章,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将原书中一些无关紧要之处删除,缩减了篇幅,分出章节,加上标题。”可见原书比我们看到的中译本还要糟糕,这是否也可以显示卡尔父子的才华?
既然小卡尔既非弱智,亦非奇才,那么老卡尔所创造的“神话”也就成了一个真实的谎言。老卡尔书中的理论有很多都是违背天性和真理的,比如禁止孩子和同龄人接触,比如对美好童年的过度开发和催熟,比如认为天才与先天遗传无关。老卡尔的书写于1818年的德国,而在21世纪的中国正大行其道,许多望子成龙的父母都在不看国情和孩子实际,不加分辨和选择地盲目崇拜和照搬。照这样下去,中国也许可以出一大批哈佛女孩与剑桥才子,但却还是出不了自己的爱因斯坦、比尔·盖茨,出不了自己的霍金、纳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