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结
2003-03-11FrederickLaing
Frederick Laing
说真的,使她迈入“沃乐”百货商店的可绝非什么罗曼蒂克的想法。她已经答应了母亲要给自己买双靴子。可是,漫步商场,她却带着渴望的神情盯着那些她买不起的或者母亲不让她穿戴的衣物。比如那件由两部分组成的游泳衣,它和丽妮·威斯顿的那件一模一样。
丽妮·威斯顿……,伯特·霍兰德很可能就是带她一起去参加这个星期六的募捐舞会。对了,就是在今晚。至于她自己呢,有谁来邀请她去参加在乡间俱乐部举行的这场募捐舞会呢?唉!一个也没有。因为,谁会来邀请她这个怕羞的女孩子——杰妮维芙·史密斯?
她低垂着头,沿着柜台间的通道走着。而她的心呢,就她的感觉来判断,好像是落在身后的地板上,慢吞吞地跟着。她停下了脚步,因为她看到几条装饰头发的缎带前有块标牌上写着:“吸引男士的迷人结”,旁边就是那些打蝴蝶结的发带。牌子上还写道:“从那彩虹般缤纷的色彩中,选一种与你的个性相配的颜色吧!”
她在那里站了一会儿,思忖着,即使她自己有勇气戴,母亲会不会允许她戴这么个大而艳丽的、十分招眼的蝴蝶结呢?她自己可真没这胆量。这迷人结就是……,对,丽妮·威斯頓准会戴的那种。
“这个戴在你头上一定很好看,亲爱的。”女售货员对她说道。
“噢,不不,像这样的我可不能戴。”她嘴里这么回答着,可同时却又伸手去拿那条绿色的发带,心里很想得到它。
售货员看来对她的问答颇感惊讶,说:“你有一头可爱的金发,一双漂亮的眼睛,为什么不能戴这个?不,孩子,你戴什么都好看。”
也许这只是为推销货物而说的话,不过她也不需要更多的怂恿;她把蝴蝶结系在发际了。
“不行,要稍微再靠前一点儿。”售货员提出这个意见,“亲爱的,你必须记住这么一点——如果你穿戴一个不同寻常的玩意儿,就该拿出一副你比谁都更有资格戴它的架势来。在这个世界上,你得高昂着头。”她用挑剔的目光审视了一下发带的位置,然后点点头表示认可,“这样好多了。噢,你看上去十分……吸引人。”
“我就买这个。”杰妮维芙说。她对自己声音里那份儿果断的口气感到有点意外。
售货员接着又往下说:“哎,你还要不要再买一个在正式场合戴的,如参加宴会、舞会……。”
杰妮维芙摇摇头,付清了钱。她飞快地向店外跑去。“啪”地一声,她撞上了一位拎着大包小包的胖女人,差点摔了一跤。当她快到店门口时,一个滑稽兮兮的老头——黑眼睛、灰白而下垂的小胡子,戴着一顶绿色浅顶呢帽——正盯着她看。可以感觉到,那小胡子下的嘴正冲着那迷人结微笑呢!这可是个胜利,即使它算不了什么。于是她就瞥了他一眼。
接着,她感到一阵惊慌。因为那个人真的跟着她走来了。那迷人结该不会……,可这也太可怕了。她不由得四下里望望,但这时她听到他在招呼她。她拔腿就逃,快得像只兔子,直到她过了另一个街口才放慢脚步。
忽然间,她已经立在“卡森”糖果饮料店前面了。她意识到,打一开始她就想上这儿来的——镇上每个女孩子都知道,伯特·霍兰德总是在这儿度过星期六下午的。
他的确在那儿,弯着腰坐在卖苏打水的柜台旁,面前放着一杯咖啡,但没去喝它。“准是丽妮拒绝了他的邀请。”杰妮猜测着,“她将和别人一起去参加舞会吧。”她在柜台的另一头坐下,要了一杯苏打水。她很快觉察到他已转过身来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她身子坐得笔直,头抬得高高的,清楚地——十分清楚地——感觉到了发际那个绿色迷人结的魅力。“你好啁,杰妮维芙。”“哟,伯特·霍兰德,”她装出颇感意外的样子。“你在这儿坐了多久啦?”
“一辈子啦,”他答道,“专门等待你的到来呀。”
“尽说好听的。”她说。她心里充满了自信,因为她戴着那个迷人结呢!
不一会儿,他已坐在她身旁的凳子上。看起来,他似乎刚刚才注意到她的存在。“你换了个新发型啦?”他问。
“你通常就只注意这种事儿吗?”
“噢不,只是你高昂着头的样子似乎在说,我该注意到点什么。”
她觉得自己脸红了,就反击道:“你这是在挖苦我吗?”
“也许是吧。”他咧嘴一笑,“不过也许我是有点喜欢看你这么昂着头的模样。”
大约十分钟后,他邀请她去参加舞会,这使她感到简直难以置信。当他们离开饮料店时,他主动提出陪她回家。但她猛然间想到了那个正式场合用的迷人结——去参加宴会、舞会用的。她可不想戴现在的这个去,因为它与她的晚礼服不相配。她对伯特·霍兰德说,她必须在“沃乐”店关门前去那儿一趟。
她在店门正要关上时赶到了,并直奔发带柜台。当售货员看清楚是谁时,笑着把手伸到柜台下摸索着什么,嘴里嚷着,“我知道你会回来的,我给你留着呢。”可是她拿出来的并不是那个正式场合用的迷人结。
“这个很像我刚才买的那个。”杰妮维芙困惑地说。接着,她又张着嘴愣住了。对了,那个胖女人和自己相撞时,它一定是给撞掉了……。
“这就是你买的那个。”售货员答道。
杰妮维芙突然笑了,并且笑个不停。她很自然地昂起头,心不在焉地听售货员讲述一个滑稽的、戴绿色浅顶呢帽的老头如何拿着这个迷人结来到发带柜台。
(选自《英语世界》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