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天目山

2003-03-11袁宏道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2003年6期
关键词:袁宏道性灵游记

数日阴雨,苦甚。至双清庄,天稍霁。庄在山脚,诸僧留宿庄中。僧房甚精

溪流激石作聲,彻夜到枕上。石篑梦中误以为雨,愁极,遂不能寐。次早,山僧供茗糜,邀石篑起。石篑叹曰:“暴雨如此,将安归乎?有卧游耳!”僧曰:“天已晴,风日甚美。响者乃溪声,非雨声也。”石篑大笑,急披衣起。啜茗数碗,即同行。

[注释]

①苦甚:烦闷得很。②霁:雨止天晴。③僧房甚精:和尚的房子很讲究。④石篑(kuì):明朝陶望龄的号,作者的好友。⑤供茗(míng)糜(mí):送来早茶、早饭。茗:茶,糜:粥。⑥将安归乎:能到哪里去呢?安:疑问代词,哪里。⑦有卧游耳:只有躺在床上神游罢啦。卧游:原指不能亲临游览胜地,以欣赏山水画代替游览,如“满壁江山作卧游”。本文是诙谐的说法。⑧啜(chuò):喝。

[译文]

连日阴雨,非常烦闷。到双清庄时,天气稍微见晴,双清庄在山脚下,和尚们(便)留我们住在庄上。和尚的屋子很讲究。

溪水冲激到石头上发出的响声,整夜传到枕边。石篑朦胧中错把这种声音当作下雨,烦透了,于是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一早,山上的和尚送来早茶、早饭,招呼石篑起床。石篑唉声叹气地说:“这样的暴雨能到哪里去呢?只有躺在床上神游啦!”和尚说:“天已晴了,风和日丽,响声是溪水声,不是雨声。”石篑大笑,急忙披衣起床。喝了几碗茶,立刻和我们一起出游去了。

[赏析]

在丰富多彩的文学流派中,“公安派”以主张“性灵”、张扬自我而在文学史中占有重要一席。它的创始人就是明代的“三袁”,即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三兄弟,其中以袁宏道为代表。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属湖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他不满文学复古,主张文学一时代应有一时代的特点。他强调“性灵”,其文清新隽永,在明代散文中自成一家。《游天目山》较鲜明地体现了他散文的风格特点。

《游天目山》本是写双清庄的溪水,可作者却不正面落笔于溪水,而是从游人写起,通过描写石篑把“溪流激石作声”“误以为雨”的误解,突出了溪声和雨声的相似,这种落笔于人物落实于溪水的侧面写法,是本文的突出技巧。游人被溪水捉弄的忽愁忽喜,别有情趣。突出表现了作者强调“性灵”的文学主张。

同为山水游记,它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就有所不同。《游天目山》侧重于叙述过程及游人因天气影响所造成的心理变化,轻松中带有悠闲的雅兴;《小石潭记》则着重描写环境,借景抒怀,因此凄清之景中包含着几多因政治失意所造成的孤独和沉重,体现了唐代游记寓情于景的特点。

同为山水游记,它与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为代表的宋代游记更是不同。宋代游记注重说理,记游是为说理服务的。如《游褒禅山记》通过记游意在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石钟山记》通过记叙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不同时期的游记因社会环境、时代风尚、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风格,认真分析比较,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袁宏道性灵游记
王永收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建构“性灵”山水
从“柳浪再仕”看袁宏道的羁官情由
袁宏道吏吴期间交游考述
超市游记
返璞归真 独抒性灵
不能割裂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