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徙·生活·腰刀

2002-07-29马文玫

丝绸之路 2002年7期
关键词:积石保安花儿

马文玫

《尚书·禹贡》中称“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其中所言“积石”,即今甘肃省境内的积石山。也就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保安族的聚居地。

古代有不少文人骚客为积石山、黄河留下很多佳句,有一首诗写道:“双峡中分天际开,黄河拥雪排空来。奔流直下五千尺,怒涛终古轰春雷。”虽然,现在积石峡中的黄河已失却了古时的磅礴,但充满传奇色彩的保安民族及其朴实的民风民俗,为这块土地披上了五彩的霞衣。保安族奇迹般地经历了民族的迁徙、融合,正焕发着令人瞩目的光彩。

一绺儿山来两绺山

三绺儿山

保安人来到黄河的岸边……

天下的黄河往东淌

积石峡

落下了一对的凤凰……

——保安族花儿

严格说人类没有永恒不变的定居者,中国西部的各少数民族也是在不断地迁徙和融合中形成的。亘古以久,各民族都在迁徙中寻找家园,重建故乡。只是迁徙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家庭或个人来说,不仅是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与恶劣环境搏斗以及创造奇迹的辉煌过程。

苍凉与古老的西部,使我们随处可以读到一些民族迁徙者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如锡伯族,还有蒙古族吐尔扈特部等等,都令人钦佩不已。但保安族的形成及其迁徙,在不幸中孕育着幸运,在苦痛中迎来了安居。

保安族离开原先居住地——青海同仁地区,定居积石山大河家等地,至今已100多年。现在的保安三庄平静而安详地掩映在一片绿树与麦浪之中。似乎该忘却的已经被永远地遗忘了,而往日离乡背井的苦难时代却永远地缠绕在了保安人的心中。他们无比珍视现在的生活,正倾心爱着这块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中间的黄河两边的崖,

峡口里有两朵云彩。

云彩搭桥者你过来,

心上的花儿哈漫过来。

——保安族花儿

什么时候,那个在追赶中渴望停止漂泊的民族,如今却在在黄河岸边的草滩里悠悠地漫起了花儿?曾几何时,岁月的斑驳和历史的印记随云雾飘散开去后,保安族在吹麻滩建起了一座整洁美丽的新县城。

大河家早在清初就已形成集市,现在更是店铺簇拥,人马拥挤。戴白帽的保安族、东乡族、回族、撒拉族与着黑袍的藏族在同一个地域活跃着,各取所需,成为大河家最令人称奇的一道景观。

黄河在大河家边平缓而清澈地流淌着,一种宁静自然之风浸漫两岸。过桥便是青海省民和县官亭乡的赵木川村,一个土族、藏族聚居的村落,但见红色山石中藏人的牦牛和衣衫徐徐飘动;河这边放羊的少年挥动鞭子让白色羊群滚动在黄土青草间。

这里的保安族少年在河边漫起悠扬的“花儿”时,对岸藏族姑娘的藏歌直插云霄。此时此刻,生活对于这个曾经背负苦难的民族来说是那么的美好和快乐。

于是,高山之巔、田野之畔,“花儿”成为了许多保安族人歌唱生活的形式,也成为青年男女传递情怀,宣泄内心情感的最佳手段。初听“保安令”,你就会发现蒙古族和藏族民歌的气息游离其间。“保安令”唱法粗犷奔放,音域宽广,既有优美的山野气息,又隐含着高原气势。这一切都深远地系结在青海同仁的那条隆务河上,又都系结在积石山下的黄河之脉上。不能不说,保安族心理素质特征是伊斯兰化的,而其文化形态、生活习俗又或多或少地受到蒙古、藏、土等民族的影响,受到历史渊源的浸透。

随便走进一个庄子,你还会发现保安族的居住习俗有一些仍保留着战乱时相互团结的印记。许多房屋,户与户间屋顶相连,一家有事,不用出院门,上到屋顶便可以寻到帮忙者。秋收时节,大家在屋顶晾晒玉米、青稞、大豆等粮食作物,家家户户凑作一团,热闹非凡,亲情融融。若适逢阳光灿烂的午后,你眼前会出现一幅绝美的图画:两位白发、白衣、白帽的保安族老人,坐在屋顶闲聊慢叙。两杯茶,一份浓浓的兄弟情融入金色的夕阳中。

只有走过宁静的保安三庄,走进大河家,你才可能领略到保安民族生活的这块如世外桃源般的土地的那种清秀和平和之感。

这里的背景是赤色的高崖土壁,环绕的是深绿的黄河。这里是黄河的上游,是我们各民族的摇篮。

站在这里,深感跨越苍茫时空的疑惑,也深感一个民族在灵魂深处的颤栗与庄严。

站在这里,我眼前掠过骑着骏马佩带腰刀的风尘仆仆的保安男子,和那些戴着各色“盖头”,穿着大襟长袍而满面风霜的妇女们。

站在这里,保安族与藏族及其他民族相依相存的生活场景,让我产生一种认同感。

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在湮没,多种文化冲撞下而产生的光芒,正在表达着一种胸襟,一种悠长的生命力及其凝聚力。

什样锦把子的尕刀子;

银子拉镶下的鞘子。

尕妹们拿的个实心来;

阿哥们豁出个命来。

——保安族花儿

是什么缘由,能使一个农耕民族以擅打制腰刀而闻名?

是什么心志,能使这个民族给腰刀赋予灵性?

在甘肃,提起保安族的历史和文化未必人人知晓,但提起保安腰刀那却是馈赠远方客人的绝好礼品。

保安腰刀朴实大气,刀锋笔直豪迈,在贴近刀柄处嵌以数点星月,或一只手。刀柄的华美也别具特色,一般是一层刚压一层牛角,连压几层,刀鞘以铜皮砸成,包以木头,刀锋入木,紧密无隙。整体上美观大方,剽悍实用,与积石雄关下的保安风土相映衬,豪气油然而生。临近的藏、土等民族以其为生活用品,同时又作为装饰品随身携带。

据说200年前,保安族从青海同仁迁居到循化时,一个修理火炮的“黑火匠”为他们密授了打制腰刀的工艺,当春风绿了大山的沟沟坎坎的时候,寄居在撒拉族土地上的保安人为了谋生,为了尽量少占用撒拉族朋友的土地,便开始打制腰刀以换取生活所需。后来定居大河家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人多地少,灾难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从事于这项手工业生产,并不断地研究、改进工艺,逐渐形成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而且腰刀也远销四川、青海、西藏等地,久而久之,成为了保安族的传统手工艺品。

追溯保安族的历史渊源也可以发现腰刀存在的必然。

1227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灭西夏,占领了包括同仁在内的河州地区。从此同仁一带成为兵家过往的交通要道,以及沟通内地与西域贸易的据点。蒙古军队中的色目人组成的“探马赤军”和“各色技术营”的人驻扎在隆务河畔,亦兵亦农。斗转星移,习惯了此地生活的屯垦将士们开始成家立业,成为了保安先民。后来,在与蒙古、藏、土、回、汉等民族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保安族。

行伍出身的保安先民,大多是西域工匠,血管里流淌的不仅是军人的血液,更多的是匠人的灵气。打制兵器,对保安人来说,是先人的荣耀。当一连串的打击降落在保安人身上时,已经习惯农耕的人们血液里开始奔涌出祖辈的灵气。重操旧业,使保安族将打制腰刀的行当做为了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保家卫国的兵器。所以,我想,保安腰刀对于保安族来说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技艺。

走过许多民族地区,见过藏刀、蒙古刀以及新疆的英吉沙刀子等等,但我总是对保安腰刀情有独钟。似乎这种刀有一种灵性,一种亲和力。一柄保安腰刀在手,涌上心头的不仅是豪气,更多的是依恋。这种腰刀工艺考究,选用优质钢材,用传统的锻打与淬火法精心打造磨制而成。刀刃锐利,式样美观,独具风格。可以说其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作为一个民族的传统工艺品,保安腰刀将保安人的性格蕴含在柔韧与宽容之中,也隐藏在坚强背后,令我常常仰视之。

猜你喜欢

积石保安花儿
路灯下的保安
大连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积石冢研究
春天的花儿
把“花儿”留下
《花儿与少年》的搞笑瞬间
积石峡水电站座环焊缝熔敷金属量的计算
为何“逆袭”的都是大学保安
保安搜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