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亚迪路径

2002-07-01

财经 2002年22期
关键词:三洋充电电池比亚迪

11月份,北方已经是冬寒凛冽,而在距离深圳大鹏湾十多公里的比亚迪工业园内,仍然看不到任何季节交替的迹象。王传福,这位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的新贵,正悠闲地坐在红木会议桌另一端宽大的真皮沙发椅上。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位相貌和身材都相当普通的安徽人,有人戏称,如果不看他的那辆凌志豪华轿车,你对他最高的估计可能也只是车间主任量级。但实际上,如按照香港股市11月8日周五收盘价来计算的话,仅他持有的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交易代码1211)的股份的价值就超过22亿港元。

在全球镍镉、镍氢以及锂离子充电电池市场上,比亚迪已经日渐成为三洋、松下以及索尼等日系企业最大的麻烦制造者,这种麻烦到目前为止还丝毫没有放缓的迹象。

“倒行逆施”

“最重要的是抓住机会,因为有的时候机会不是很多。”王传福以这样的方式来定义自己以及比亚迪的起点。

1994年11月,28岁的王辞去了由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与内蒙古钢铁公司合资成立的深圳市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的职务,开始自己的创业历程。他选择的切入点是电池。

对于初生的比亚迪,国际性的产业转移给了它一个天赐良机。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把持了全球九成以上充电电池市场的日本企业,就因为镉污染问题开始将制造陆续向海外转移,三洋选择了马来西亚,而松下则选择了泰国,同时,也有一些电池组装厂陆续转移到中国内地。

而随着能量密度更高的镍氢电池,尤其是锂离子电池的出现,1995年对于镍镉电池来说已是最后的辉煌了。根据IIT(国际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统计,在这一年,镍镉电池在整个充电电池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从1992年的94%下降到了60%,1996年更是首次跌破50%大关降至44%。

日本企业对这一市场的兴趣减弱,对于后来者无疑是个好消息。不过资金的门槛却依旧高企,因为如果进口一条全自动的日本镍镉电池生产线的话,加上安装和调试,其资金需求将以千万计,这对于注册资金仅450万元的比亚迪来说不啻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是一个看上去无法超越的瓶颈,但是专业出身的王传福却希望找到一种能够有效地降低资本需求的新的生产模式,那就是利用中国庞大而低廉的人力资源,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完成对资本密集环节的替代,从而把镍镉电池这样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改造成一个小型企业就有能力介入的半资本密集型半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

这种探索看上去有些“倒行逆施”。但对于王这样的白手起家者来说,别无选择。

品质问题被摆在了第一位,在加大了人力参与程度的情况下,如何有效降低人为操作可能产生的误差,增加产品制造过程的可重复性,这是一个问题。王和他手下的技术人员给出的答案是:利用夹具来消除人为误差,即通过固定的终端,不管人手移动部件的过程如何,结果仍然可以被限定在类似机械手移动的定位精度。

“一切的一切就是控制误差。”王对《财经》说。如果误差降低到零的话,就意味着1万颗电池的性能和1颗电池的性能将不存在任何差异。当然,这是一个理想境界,但通过把整个制造流程分解为73道工序,比亚迪在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逼近最终的精度要求。

在分解之后他们发现,一些最简单的工序,只要对工人进行一周的培训就可以达到了;而一些相对复杂的工序,其需要花费的达标时间一般也只有三个月左右。这样,到了1996年和1997年,比亚迪出产的电池,在使用寿命等某些性能指标上,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行业霸主日本三洋电机。

成本杀手

王注意到,并非所有的参数变化都会对最终产品的品质构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是致力于减少这些误差,而不是完全消除,这显然腾挪出了额外的成本空间。

在比亚迪最初的供应商中间,有超过九成以上都是一些缺乏雄厚的技术和资金基础的民营企业。原材料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整齐划一的成品品质的实现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这也是日系电池企业一直对中国国内低廉的原材料望而却步的最主要原因。

公司采取的解決之道是延长产品工序。比如在供应商无法达到要求的0.1的误差标准时,将产品的允许误差放宽到0.5,然后通过增加两道新的工序,将其误差重新收缩到0.1的水平。

但这还仅仅是革命的开始,1997年,尝到了甜头的比亚迪在锂电池领域又开始了二次创新。

锂电池自1997年以后就已经成为充电电池领域的主角,在这个一度被日本企业视为“现金奶牛”的领域,到了2001年,其在全球近40亿美元充电电池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六成。当时日本企业普遍采用的全干燥式生产方式,这种以机器为主的方式不仅需要大量的投资,更要命的是,它需要把工厂的湿度控制在1%以下,而深圳市一般的湿度是60%~70%;同时,由于比亚迪习惯于使用大量的人力资源,单是工作人员长时间呼出的湿气一项,就可能会超标。

按照王传福的说法,他们通过“世界首创的非干燥式生产”解决了这个问题。王将此视为商业机密拒绝透露详细的内容,不过2001年3月,摩托罗拉负责电池采购的ESG(能源系统集团)正式将比亚迪纳入其全球采购体系,显然为其质量提供了证明。这意味着比亚迪已经获得了与日系企业同场竞技的筹码。

拥有了ISO9001、ISO14001、QS9000以及UL、CE等国际性认证之后,实际上比亚迪已经消除了客户对半自动化生产的品质疑虑,而它低廉的成本却无疑成为了杀伐市场份额最大的杀手锏。据悉,在与三洋、松下、索尼以及NEC这些日系企业争夺摩托罗拉订单的时候,比亚迪每块电芯(充电电池的核心部件)的报价为2.5美元,远低于日系企业9美元的平均报价。在这种巨大的价格落差诱惑下,摩托罗拉从2001年初就开始批量采购比亚迪的锂电池,目前每月从比亚迪的采购量已经接近400万块,几乎占到了全球采购量的1/3。

随着对电池需求的变化速度不断加快,比亚迪这种以人海战术为依托的半自动生产方式的成本优势变得更加清晰。

根据香港新鸿基研究公司的估算,虽然比亚迪公司每块锂电池的平均人力成本为0.20美元,要远高于日系企业的0.03美元;但比亚迪平均的管理费用为0.3美元,而日系企业为0.65美元。在折旧费用方面,日系企业更是高达0.45美元,比比亚迪整整高出了221%。就综合成本而言,比亚迪与日系企业相比的成本优势达到了38%。

专利难题

与其它在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相比,比亚迪的股价虽也有波动,但自上市以来仍然增长了20%,市盈率也一直保持在13左右的高位;而其公布的2002年上半年业绩也是眩目的,营业额增长了61%,毛利率仍然保持在42%的水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全球最大的电池厂商三洋电机电池业务的毛利率,在刚刚结束的2002财政年度仅为8%多一些。

在获得了GE、AT&T、TTI、RYOBI、CRAFTSMAN、摩托罗拉等国际客户之后,诺基亚以及正在崛起的国内手机厂商正在成为比亚迪的重点目标。从9月份开始,诺基亚已经开始从比亚迪试验性进货,而在TCL、康佳、波导、厦新等厂商那里,比亚迪也巩固了自己国内第一供货商的位置。

比亚迪已经在上海开建自己的第二个工厂,这一占地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的锂电池工厂,将提升他们在手机、笔记本电脑以及PDA(个人数字助理)所需锂电池的供应能力。

然而,对日系企业的战争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虽然王雄心勃勃地表示,希望在200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充电电池厂商,但除了在镍镉电池领域,比亚迪31%的市场份额与领头羊三洋的36%比较接近外,在镍氢电池和锂电池市场,其去年的全球市场份额还只有8%,而三洋在这两个市场的份额分别高达49%和27%。

而且,比亚迪正在遭到三洋的专利阻击,今年9月底,三洋正式向美国加州南区联邦地方法院提出起诉,指控比亚迪股份公司及旗下的比亚迪美国公司涉嫌两项专利侵权。虽然王传福表示,对于即将于明年7月份开庭的这一专利纠纷握有胜算,但相信类似的纠纷仍然会成为困扰公司未来发展的难题。

猜你喜欢

三洋充电电池比亚迪
比亚迪元PLUS
比亚迪“出海”
一种新型的高效自充电电池
比亚迪宋
考虑充电电池组循环利用的集中充电站容量配置
充电电池到底该怎么带?——话说锂电池
DIY太阳能自充电电池
三洋瘦身谋壮
最佳市场表现奖 比亚迪F0
三洋缘何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