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教法 引导创新

2002-04-30范建欣

人民教育 2002年3期
关键词:小羊尾巴角度

范建欣

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从课堂入手。课堂是实施学生创新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尽快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创新教法。创新教学的方法很多,关键是教师如何去研究、去设计、去探索及引导学生创新。

一、变换角度,发散思维。

1.变换角度创新。

善于从新的角度运用旧知识,善于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善于发现现象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是创新思维的特征。如:指导造比喻句,可鼓励学生从形状、倾色等不同角度去想;读了一篇课文,可以启发学生从思想教育、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等角度谈收获;对重点句,典型段,可指导学生用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或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内容;遣词造句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造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句子。

2.发散求异创新。

发散是求异的基础,没有发散就没有求异,也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创新因素,选择一些发散点,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狼和小羊》一课的教学,教师采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兴趣、发散点落实在结尾上:狼说着便向小羊扑去。过去,老师就从字面上讲解一下,说明狼很坏,蛮不讲理,羊被吃掉了就完了。如果我们这样设计结尾:同学们,这篇课文没有结尾,结尾要留给小朋友们来完成。孩子们一听,兴趣盎然,有的说狼用力过猛,跌下河谷淹死了;有的说机灵的小羊躲开了;有的说正在这时,马伯伯赶到,救了小羊……课堂异常活跃,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拓展想象创新。

想象是自由的、大胆的。但想象的自由是建立在对必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对生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康德说,想象是自由的,但又是合乎规律性的。想象有其本身的规律,或取其形似;或取其神似;或取其质同;或取其意反;或取其联系。比如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提几个这像什么呢?这些日子会怎么样呢?等问题。促使他们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由此及彼,塑造形象,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立意、选材、表达技巧等方面具有新思想、新见解的学生,尽量激励他们的探索欲、创作欲。采用这种方法,学生的思维发散了,写出了具有教育意义的、新颖的、与众不同的、使人意想不到的好作文。

二、鼓励提问,引导创新。

明代教育家陈献章指出: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王夫之说:由不疑至于疑,为学日长。他们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疑字,有疑才产生问题,有问才引人深思,这就是学则须疑的意义之所在。质疑是问题的开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当学习者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从学生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是创新的前兆。

1.学会有疑。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前人总结的思想认识与实践经验,往往受时间、条件与文化背景的局限,即便当时是正确的,具有新意,可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就会出现到了千年又觉陈的现象。这是正常和必然的。

学习是否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善不善于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教师可先变序设疑: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它找了谁借尾巴?为什么要借尾巴?学生在学习中可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促使自己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特别要注意设计一些非常规而对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解决何题的欲望。

2.学会提问。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极为重视提问的方法,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有几位好朋友,曾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做、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還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提问的技巧,用十个词提问:假如、刿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组合六W、类推,通过这十种提问的方式,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且每一问题都有一定的发散性,不求有固定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可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动不动设计了一连串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动不动?怎样做到动不动?假若动了会有什么后果?这样用一词牵动全文,疑问一个套一个,一层深一层,先问果,后问因,使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之中,不断进行判断推理,不断地进行思维创新。

创新教学,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与时俱进,我们的学生就一定有创新的意识与创新的习惯。

猜你喜欢

小羊尾巴角度
毛茸茸的小羊
小羊不吃菜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谁的尾巴最奇妙
比尾巴
瞧,它的尾巴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