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努力开创“十五”期间教师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002-04-29袁贵仁

人民教育 2002年5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培训改革

袁贵仁

2002年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是我国全面实施“十五”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包括教师教育事业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一年。

1996年召开的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已从规模数量发展为主要特征进入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为核心的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过去的六年里,在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全体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成为教师教育发展史上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教师教育,把发展教师教育和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措施;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显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师范院校德育工作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各级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逐步形成良性运行机制;积极迎接信息化挑战,努力实现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突破性发展。

“十五”期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时期,也是我国教师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锐意改革,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任务。

一、“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和《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間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为基础教育服务。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对现有师范院校的布局、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等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满足当地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正确处理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教师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实现教师教育跨越式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大力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我国教师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二、“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到2005年,初步形成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基本形成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需要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按照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目标,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合理的师范院校培养规模、结构,优化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基本完成教师教育的结构调整。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调动其他高等学校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紧密衔接,初步形成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制定和完善教师教育的法规、制度,依法保障教师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中小学新教师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地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的教师教育,满足《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师资的各项要求。到2005年,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新补充的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者、新补充的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者均力争达到80%以上: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达到一定比例。已实现“两基”的农村地区,新补充的小学教师具有专科以上学历者、新补充的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均力争达到50%左右。未实现“两基”的贫困地区,要依据數师法》培养合格学历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

三是各级师范院校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继续推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

四是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及其实施意见的目标要求,2002年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各项任务,并形成一批成果。按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大力推动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建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广大中小学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以德育人,为人师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和师生观,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拓宽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勇于探索创新,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充分认识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落实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教师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持久性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关键是师资。没有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因此,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对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树立忧患意识,根据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快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和力度,不仅要积极配合和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而且要主动推动和引导基础教育的改革,为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再立新功。

各级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坚持并进一步落实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政策和投入。上予以保障,将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与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系统工程加以规划和实施。建立教师教育专项拨款体系,确实依法保证“三个增长”。要努力做到“三个优先”和“一个倾斜”,即预算安排优先,高校经费安排高师优先,基建经费安排优先和援款贷款向高师倾斜。同时要大开捐资教师教育的各种渠道,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发展教师教育。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保证制度。不断改善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为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二)扎实稳妥地推进教师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健全教师教育体系。

正确把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框架和走向,这是关系到我国教师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问题。我们既要从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出发,又要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既要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又要求真务实,步骤稳妥。要充分考虑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对具备条件的经济发达地区,要支持其快速发展,先行一步。对尚不具备条件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要采取一些特殊政策,使其尽快赶上来。

关于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走向问题,一直是大家关心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应当说,中国教师教育体系是比较完整的,包括中师、师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各个层次,同时还有培训教师的教师进修院校。长期以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承担了基础教育师资的绝大部分培养培训的任务,支撑和保证了义务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功不可没。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师来源多元化,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培训,师范院校增设非师范专业,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深刻变化。当然,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刮风。这是一个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乃至民族素质的大问题。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充分满足基础教育师资的需要,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十五”期间,基础教育对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很高。中小学师资来源完全放开,目前条件还不完全成熟,需要一个从高中教师到初中教师再到小学教师的过程。再加之教师职业是一项专门职业,尤其是初中以下师资的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人才培养规格与综合性大学明显不同。另外,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实现大众化。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没有完全达到令人羡慕的程度,特别是要考虑到我国70%左右农村中小学师资来源的现实问题。因此,现阶段,就全国而言,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仍要坚持现有的师范院校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他高等学校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努力做到教师培养和培训的有机衔接,积极促进中小学教师来源的多元化。

“十五”期间要办好一批不同层次的示范性师范院校,突现现有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国家和地方共同支持若干所师范大学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重点建设好一所师范大学,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幅度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创新服务能力,使其成为既有鲜明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又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师范大学,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起骨干示范作用。各地要继续加强现有本科师范院校建设,以本科教育为重点,不断扩大规模,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服务功能,为地方培养培训以中小学师资为主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继续办好一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满足义务教育和幼儿教育对师资的需求,继续推进同处一地的师专(和地市)教育学院的合并,有条件的可以升格为本科师范院校或其他高等学校。各地的中等师范学校(含幼儿师范学校)根据需要和可能或者升格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养专科学历小学和幼儿教师,或者并入高等师范学校建立初等教育学院(或学前教育学院),也可以改为教师培训机构或其他中等学校。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地方实际,继续办好一批中等师范学校(含幼儿师范学校)。

要继续加强以各级教育学院和进修学校为主体的培训机构建设。各地要建立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培训高中教师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基地,并使其成为开展继续教育的业务指导和科研中心。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要求,重点建设好以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为主体的縣级教师培训机构,使其逐渐成为本地区在教学、信息资料、实验、教育技术、教学研究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的教育中心。

国家鼓励其他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的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专业,开设教师资格所需课程,或与师范院校联合、合作办学等。研究制定鼓励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政策,并通过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吸引非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进入中小学教师岗位,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为中小学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来源的多元化做出积极贡献。

要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对本地区教师教育的统筹权、决策权。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资源重组要与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有利于加强教师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有利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中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同地区补充新教师的学历要求,统筹规划,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地推进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布局、层次和类型等方面的结构调整,实现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教师教育机构的合理整合,使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层次由“三级”向“一级”适时过渡,明显提高教师教育一体化程度。在各地高等学校布局调整中,不得削弱教师教育:在教师教育结构调整中,不得削弱在职教师培训;在教师教育资源重组中,不得流失优质教师教育资源。

E)突出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中的师德教育,培育教书育人的合格教师。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劳动的对象及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重要意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立教之本,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特有的职业理想、信念、态度、规范和情操等。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这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保证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面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教师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十五”期间要把教师教育中的德育工作,尤其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常抓不懈。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切实推进我国师德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高度,理解和认识加强教师教育中德育工作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对广大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两代师表”一齐抓,将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渗透于教育各环节和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感情,为他们将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基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突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根据时代要求,联系教师的实际及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丰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改进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今后一个时期,师德建设将以制度建设和完善机制为重点。教育部将成立师德建设制度化工作组,研究制定《高校师德行为规范》、《中小学师德行为规范》和《师德建设评估标准及实施办法》,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师德建设目标、规章制度、奖惩办法、领导与管理、经费投入、评估检查等作出明确规定。

(四)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中小学教师。

“十五”期间,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教师专业化理念为指导,在全面提高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教师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和学科建设,改革教师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文理渗透、学科渗透,加强通识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外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等,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根据中小学新的课程设置的需要,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探索培养中小学综合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师资的问题;加强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的专业建设,构建新的课程教材体系,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输送高层次的小学、幼儿和特殊教育师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加强教师教育的评估,尤其是教师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师教育基地评估: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研究;加强师范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学术带头人。

今年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一百年,教育部将组织召开全国高等师范教育工作会议。

(五)完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以新课程培训为重点,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按照李岚清副总理的有关指示精神,“工程”從原定1999~2003年五年完成,提前到2002年结束。今年是最后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为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落实。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目标要求,按质按量、如期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推出一批国家和地方的标志性成果。初步建立教师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体系:建设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库;推广一批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和试验成果;形成一支多层次骨干教师队伍。制定一套教师继续教育指导文件和政策法规;组织拍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巡礼,为构建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

开展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工作是“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各年级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前都必须接受培训。培训工作分地区、分阶段展开。培训内容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各学科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为重点。培训模式和组织形式要多样化,提倡参与式培训,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采用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益。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即将在全国展开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试验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坚定信心,务求成功。特别是以教师培养培训为主要职责的师范处、师资处,要把新课程教师培训作为中心工作和义不容辞的职责,主动地负起责任,积极地和有关单位、部门配合,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和高校课改中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搞好。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要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更新培训观念,探索培训新模式。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课程教材建设。不断完善省、地、县三级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建设,国家建立一批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制定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培训管理办法,建立继续教育评估体系,健全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探索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机制,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为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贡献力量。

六)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教师教育跨越式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根本的原则。通过加快以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逐步构建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体系。通过全面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师教育中的普及和应用,显著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积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管理体制和办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探索并初步构建信息环境下教师教育的有效模式。

“十五”期间,还要继续加强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科学研究,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结构,培养和造就大批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加大对西部地区教师教育的支持力度,推进教师教育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培训改革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会议·培训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