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素质教育 迎接WTO挑战
2002-04-29郭克杰
郭克杰
当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经济已渐渐步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伴随而来的是各行各业都要与国际接轨。我国的基础教育也迎来了入世所带来的的挑战和机遇。21世纪的中国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
1999年6月13日,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工作召开,会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材和知识基础”。发展知识经济必须提高人才素质,这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基本国策。我国普通中学所实行的应试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综合分析能力,已不能适应入世后的激烈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全面推进基础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跨世纪高素质人才,应对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一、搞好素质教育,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在西方国家的崛起,显示出创新在高新技术中的关键地位。江泽民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中学基础教育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释出来,改变学生的思维惰性,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激励,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创造和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抛弃“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读死书”“死读书”的泥沼,在知识的海洋自由搏击。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事例。化学实验中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将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在实验室中的探究实验;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改变学生“要我学习”的现状,形成“我要学习”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挑战的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气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把学生培养成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人才,在21世纪的中国接受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二、抓住入世机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搞好基础素质教育。
在全球化的态势下,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更趋激烈,在这种新形式下,江泽民主席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那一个方面的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是具有基础性地位”,而作为普通高中教育来说,是基础之中的基础。
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今年各省、市、自治区全面实行了3+X科目设置方案。X综合考题的引入改变了中学教学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让中学教学在高二甚至高一就分科的现象成为泡影,击中了当前中学教学中的最大硬伤,使学生有机会掌握多学科知识,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或迈进大学打下更扎实的基础。“3+X”促进普通中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的疏理和融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完成由“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促使中学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各级各地普通高中办学观念也得到了相应调整。我校为应对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入手,改变过去同科教师共同办公的方式,采取同年级教师共同办公,为同年级不同科目的教师进行交流创造了条件,便于教师了解其它学科知识,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讲解涉及到的其它学科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实现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材内容的改革,给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契机。各种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的新型研究性课题,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性课题内容涉及到环境、能源、经济等各个领域,与课本内容及当今世界密切相关。研究性课题的引入,让学生从只重视书本知识转移并投身以实践活动中,重视各种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运用,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发现社会需要与所学知识的直接联系,感知到今天的在校学习,就是为了未来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做好准备。同时改革使学校教学从重视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显示出学校教学改革的生机和活力。(作者单位青州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