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简介
2002-04-29郑殿华
郑殿华
本书是我国著名学者、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冯天瑜先生主编的“近代日本人禹域踏查书系”中的一种。全书由论著和资料汇编两部分组成。
日本江户幕府末期,“锁国体制”被打破,在考察欧美以求师法的同时,也十分关注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状况,遂有 19世纪 60年代4次遣使上海之举。其中1862年幕府第一次派遣使团乘“千岁丸”访问上海,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的社情、民俗、典章制度、商情、日中贸易、清军与太平军作战形势、英法等西方列强入侵及清政府与民间的反应作了具体考察,并留下内容丰富的见闻录,从外国观察者独特的视角,观察和记录了中国正在经历的“千年未有之变局”,构成了一幅晚清上海社会诸侧面的生动画卷,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
本书在占有乘“千岁丸”的幕府成员及随行者的见闻录的基础上,参较中国晚清、日本幕府大量背景资料,深入研究了1862年上海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情形,并以此为切入点,从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时空交叉点,揭示近代中国的真实状貌,并具体考察幕末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化。
本书史料详实,论证严谨,文字出色,在方法上有新意,学术价值很高。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作者演运了陈寅恪先生概括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的三条做法之两条——“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在方法上有新意。
第二,作者所用基本史料以往未被中国学术界所注意(以往中日学术界侧重于幕末以降日本人对欧美“开国”的研究,忽略同期日本对中国的考察),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第三,作者对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变化进行了考察与分析,提供了探索中日关系的富于特色的角度,对初露端倪的日本近代军国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曾长期如饥似渴地向中国学习,从中国引入多方面文明成果。19世纪以前,日本人对中国及中国文化深怀“敬畏”之心。“锁国体制”被打破后,特别是近代以来,日本人的中国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对古中国的“敬畏”到对现中国的蔑视,直至发动侵略战争,成为侵华最为凶恶的国家,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幕末使团的造访上海,是日本“锁国”两个多世纪后第一批日本人踏上中国土地,其所见、所闻、所思对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转变有很大影响,书中对此有精辟的分析。日本民族精神中埋伏着藐视外国、自我膨胀的倾向,一旦发现邻邦虚弱,这种基因便会滋长,数十年之后日本一再侵华,决非偶然。
《“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冯天瑜著商务印书
馆2001.10定价:2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