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拉力赛”2002年第二分站赛评委评语
2002-04-29
推荐人:冯秋子
推荐篇目:《经典关系》
推荐意见:当我读完整本《当代》,在投注相对扎实的《第三十五日上》、《寻找红缨花开的地方》《欧行纪历》和苏青的四篇记述,及感觉丰沛的网络文学《全球化时代的木匠》、《世俗主义者的黄昏》等篇制里停留过以后,就决定选择这部更为厚积薄发的《经典关系》。
莫怀戚所做的前期准备是充足的,于昔日闻名世界的陪都、而今杂乱无序的大都市,于世事,于每一个洇浸小说的市民、农民等普通人,都洞察深透、明彻,还原本性、放下姿态地摹写,作者与它们保持了恰到好处的距离,既让这座山城和它的人群尽情放释能量,以便多层面地铺露其生动面目,又在许多方面放收有度--而莫怀戚在小说中始终以混凝土一般的姿态,结实、有力地,在最该派遣力气的时刻,抵上用途。说他如若混凝土,还有别种涵义,他也处在有形与无形之间,但却是城市里有艰深见识的存在,磨练出了嘻嘻哈哈那样一种轻松走场的脚力,和将诡谲的微笑带进墓地的韧性,在穿梭、变幻中,将其布局适时地、理智地向前推进,气象疏密有致,控制力始终在握,在进行架构时没有什么太大的塞漏。
读者在这里,见识了当代中国饱满淋漓的市民和血肉凿凿的农民。这该是莫怀戚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弥足珍贵的贡献。其实眼下并不鲜见这些阶层的文学形象,只是因为写作者思维、功力的规范、制约,不能够正视,不愿意透析他们,写出来就被读者很打了一些折扣。这部小说的丰盈,恰因放弃自我束缚,蓬勃展示自己的发现。
相比作者下的功夫,他在前面埋伏的一些琐细线索,后期忘记捡拾,造成编织中的"断线",就不算什么了。只是,男主人公茅草根的十岁小儿茅头,与离婚的父亲先后爱上母亲(妻子)的妹妹、他的姨妈(姨妹),作品用不算小的篇幅展现其爱恋的正常与合理因果,并不一定有包容的效果,反而有些玩闹,流失缜密。这在其中仍是枝节。
而我越是喜欢这部小说,越觉出它的遗憾的沉重。
我的遗憾在于这毕竟是一部有趣味、有力度的都市长篇小说,尤其是对重庆,出现一部与独特的、古老的、灾难深重的重庆(实际意义超出了重庆)竞相匹配的小说实不容易。所以在小说的更深处,缺失的便觉可惜。
人们确实都有适应生存的力气,并且于精神、物质的亏赢中,找补、历练出了美感,并且沉没、享受那种美感。这增加了我的疑惑和忧虑。小说中,支柱人物在私欲层面,总是以现实获得,维系心理平衡,他们活得聪明,润滑,在看似合理的伸缩中,施行算计,人为地制造了缺损。我是说,人物以一种特别开明的方式,使用、消费感情与身体,情感诱因比较多是形而下而非形而上的,而驾驭他们的作者悉心认同,与人物一起,从敦厚的不做白不做的"现实"中,摩挲出个人安逸地存在着的理由。不为获得,固执而简单的坚守,从这里,从一部尚好的作品中泯灭。精神的维度,在不可视的层面,遗憾地萎缩进去。我明白,这些东西,其实也是真实的再现了现在的中国和中国人,有的和没有的东西。就整个中国而言,物欲澎湃,已从过去相对单纯的政治与人性的相互对应、杀戮,增进到情感、私欲的无有止境,此种获得与丧失,从长远看,失却的更多,代价无疑更为惨重。
公平地说,主人公茅草根多次无奈的苦笑、摇头、听任事实,还是保存和添置了特别的美感的,他的现实和末世一般的颓废多表现在性爱方面。这是不是一个人更深刻、更本真的地方?如果是,这个人物形象带给我们的缺憾将是更加深重和惨痛的。作者附着其身的自嘲、无奈和悠然自足多于对他的批判,致使本已比较冷静的作者,没能摆脱最终在圆满的现实中与他的人物一起,不自觉地从精神世界陷落。
我还是投票给莫怀戚的小说(小说的名字没有他的小说好),它让我看到了更多的东西。
推荐人:王家骝
推荐篇目:《经典关系》
推荐意见:这一期我推荐《经典关系》。读《经典关系》的感觉就有点象吃重庆火锅,味道十足,很有地方特色。在语言上《经典关系》秉承重庆方言的特点,读起来有滋有味,就像前几年很都人都看过的《傻儿师长》,语言风趣,甚至有些尖酸刻薄,生活气息很浓,这种感觉可能对不了解重庆方言的读者来说就不是那么强烈,对其中的一些说法还会不太理解。在人物的塑造上,小说着力刻画的几个人都是个性鲜明,包括东方一家三代可以说是都有些独立特行。尤其是东方红,一个典型的重庆辣妹子,行为思想都带着些辣味,一些做法甚至有点让人无法接受,但也是通过这样一些事情把一个辣妹子敢爱敢恨的泼辣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茅草根,一个有点潦倒的舞蹈家,也是一个小人物,是小说推进发展的关键人物,周旋于老婆、姨妹、情人之间,有时怡然自得,有时又怅然若失,男女关系、亲情关系纠缠在一起,各种关系牵扯不清构成了一个经典关系,人物和情节都很吸引人。
推荐人:冯小虎
推荐篇目:《寻找红樱花开的地方》
推荐意见:题材、人物、语言、结构均不新奇,可这个故事就是打动了我。当我读到任山庆终于舞动锄头扑命一击的时候,不由得深吸一口气,同时感到全身的血脉在大股的血液鼓动下贲张。56种语言汇成一句话:这么欺负人,就是不行!人其实只有两种:强者和弱者,而强者总是掌控社会发展。
也没什么不对。强者创造历史么。但任何强者强到一定程度就会神志昏迷,不仅忘了"剩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且还经常忘了自己是人,尤其经常忘了别人也是人。他们经常以压迫人、欺负人、污辱人为荣、为乐、为成功。这种人过去有、将来有、现在也有的是。实话实说,弱者面对强者几乎百分之百只能逆来顺受。现在沙龙就公然把阿拉法特围在拉马拉,全世界包括美国都强烈抗议,管个屁用!如果老阿有三五个原子弹,你看他还敢不敢。
但弱者还有文学。古今中外的强者多不屑于来弄什么劳什子文学。然而弱者可以文学,可以在文学中任想象恣意飞翔,可以在文学中快意恩仇,可以在文学中打烂欺男霸女的强者的脑袋,象任山庆。我经常怀疑自己之所以这么喜欢文学,就是因为自己一直都比较弱者。大有意思的是,文学活得比所有的强者时间都长。我们记得住曹雪芹,却未必记得住皇帝。所以,我投出这一票后感觉周身通泰,飘飘欲仙,远在"食色"满足之后的感觉之上。
推荐人:俞白眉
推荐篇目:《经典关系》
推荐意见:我非常喜欢这部小说的文字,同时,我不太喜欢这部小说的视野。但是我想这已经足够让我投它一票了。
好象是民风相传,川人在我的偏颇印象里向来是这样的:狡黠,筋道,致密,有韧劲儿,而且常常富有江湖或者市井的智慧。这部小说也是这样。我喜欢他文字里的从容不迫。那是一种不多见的机智,张弛有度,跳跃而有节奏,节制,有点举重若轻的意思,可以让读者轻松地放下戒备。读这部作品,好像和一个有趣的朋友摆龙门阵,你听他唠叨着,胡乱地说东道西的时候,忽然就看见他弹了一下烟灰,啜了口茶,或者是偷偷向你一个坏笑挤了一下眼睛。这个阅读体验是让人愉悦的--我是躺在沙发上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的,语言层面上的享受让我很舒服很满足。
许多细节也很出色。茅草根是作者把握得最准确的人物了,当小说的河流在他身上缓缓经过时,向东一拐,向西一折,这里碰到石头绕一下,那里转一个旋涡,都是那么自然--作者显得成竹在胸信心十足,似乎一点也不费力,尽在掌握。比起来,东方红和摩托等人都要弱一些机械一些,看起来一举一动好象也是那个意思,可是背后影影绰绰的,总仿佛还有作者的腕力在起作用--我前面说视野,也是这个意思,在这些人的捏合制作过程中,作者似乎不经意地暴露了他的趣味,而这趣味之中,有一些是我个人不喜欢的。
《非床》大概是一部主题先行的作品,那主题,本来是有意思的,只是情节太缺乏控制了。同时,指东打西的技巧实验也严重干扰了我的阅读过程。舞台太小,人物却多,所以不免大家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刚一亮相,却已经下台换装去了。如果说小说里某些篇章某些角色某些时候只是不准确的,那么,老实说,女生宿舍一段的描写已经简直是灾难了。
在《第三十五日上》里,作者专心致志只用了二两虾皮就为我们做了一道生猛海鲜,而且要命的是在这过程中作者似乎也并不认真打算去琢磨琢磨虾皮的感受,因此不好吃。
关于《寻找红缨花开的地方》就不说了。我认为它同样也不该拿奖。
推荐人:谢曙光
推荐篇目:《经典关系》
推荐意见:在北京郊外颠簸的汽车中,我依然中断不了对《经典关系》的阅读,我为重庆作家莫怀戚的机智和精妙的人生点评所吸引、折服。也为《当代》能有这种眼光和作品而叫好。
我认为《经典关系》中对社会中人的各种复杂关系的描述和把握是十分到位的,可以做为社会学研究中的人际关系的参考,并且同时具有文学作品中人的魅力和大众阅读的吸引力。
重庆历来没有多少知名的作家,但重庆人有关注本地小人物的传统,《山城棒棒军》的电视片播放时,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当时的重庆。但愿从莫怀戚开始,山城的椒盐文化能被更多的读者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