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尤西科娃和中国丽萨

2002-04-29刘兆福

现代妇女 2002年6期
关键词:达姆丈夫女儿

刘兆福

爱无国界

1908年,从乌克兰来中国绥芬河修建中东铁路的一对夫妇家里诞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婴,名叫柳芭。1923年,她从绥芬河高小毕业后来到素有“东方巴黎”之城的哈尔滨,人生地不熟又举目无亲的她,先在俄侨家当保姆,继而又到一家裁缝店做缝纫工,以后她又去俄侨开的饭店、网球场作服务员。1940年,她在一家俄语翻译事务所从事翻译工作。1946年,与尼古拉·格里高利耶维奇·尤西科夫结婚,从此人们便称她为尤西科娃。婚后,他们一直就住在黑龙江省公安厅后身的第四方圆里。那时,她家有很大一片庭院,种满了各类蔬菜和果树,邻居们常见尤西科娃勤劳的身影在院里劳作。春天绿色满园,秋天硕果满枝,她常常把蔬菜和果子送给左邻右舍的大人和孩子们。因为她心地善良又乐善好施,别人有个大小事情,她总是跑前跑后,因此邻里关系处得十分融洽。她还几年如一日地义务照顾卧病在床的邻居高老太太,直到老人去世。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玛达姆”(俄语夫人之意)。

1962年的冬天,与她一墙之隔的中国邻居朱凤琴生下第4个孩子后,因产后大流血住院抢救,孩子没人照料,尤西科娃闻讯后,便来到袁家把刚刚出生的女婴抱回家。由于室内温度低,孩子冻得浑身青紫且哭闹不止,尤西科娃便解开衣襟把这个弱小的生命贴身放进怀里,用自己的体温为孩子取暖,不一会儿小家伙便在她温暖的怀抱里甜甜地睡去,从未生育养子的她平生第一次感到一股母爱的暖流袭遍全身。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她与孩子已水乳交融,难舍难分,她同丈夫商量后,决定收养这个名叫袁丽娟的中国孩子,并给她起了个十分好听的名字“伊丽莎白”(爱称丽萨)。

那时,正是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期,尤西科娃的日子也不好过,如今又收养个中国孩子,所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由于孩子的母亲在怀孕时营养跟不上,导致孩子出生后体质虚弱,经常生病。

一次,她发现孩子瘦瘦的小脸上布满红色丘疹,且持续高烧不退,一丝不祥的预感掠过她的脑际,不好,孩子可能要出麻疹,如不及时治疗,小小的生命就会夭折。那个夜晚,大雨瓢泼,丈夫回国探亲又不在身边,怎么办?心急如焚的她来不及想的太多,披上雨衣抱着命悬一线的孩子冲出家门,深一脚浅一脚在茫茫夜雨中吃力前行,由于天黑路滑,她不慎跌倒,胳膊被石子划破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鲜血直流。当她顶风冒雨蹒跚走进省医院急诊室时顿觉眼前一黑栽倒在地,经医生全力抢救,母女二人才转危为安。医生告诫她心脏病很重,今后要多注重营养和休息,不能再过度劳累。同时还对她说:“幸亏来得及时,如果再晚来一会儿,已并发成重症肺炎的孩子就有生命危险了。”闻听此言,她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

孩子的到来,给这个平日沉闷的家庭带来了欢声笑语和无限乐趣。为了全身心地照料孩子,她忍痛辞去薪水不菲的翻译工作。那时正是文革岁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丈夫也失业了,家里断了生活来源,入不敷出。为了生存下去,更为了宝贝女儿的健康成长,尤西科娃养了一群鸡、鸭、羊,鸡鸭蛋换钱补贴家用,羊奶专门供女儿喝,她还经常去中山菜市场义务做清洁工,为的是能捡一些烂菜充饥果腹。后来政府每月给她家补助15元钱,老两口舍不得花一分,全用在女儿身上。

一晃丽娟已经4岁了,聪明乖巧,愈发惹人喜爱,她已把尤西科娃当成了亲母亲。一次她扬起稚气的小脸,不解地问母亲:“你的眼睛为什么是蓝色的,而我的却是黑的?”尤西科娃把女儿搂进怀里对她说:“你是我抱养的,你今后就叫我玛达姆吧!”别人抱养孩子都生怕孩子知道自己的身世,而尤西科娃却坦言相告,她知道,丽娟长大后会懂的。

尤西科娃把一腔浓浓母爱全都倾注到孩子身上,自从丽娟来到后,她从未睡过一次安稳觉,那时她已年逾六旬。有的俄侨就劝她:“养中国孩子白辛苦,养大了也借不上力,还不如趁能动弹多攒点养老钱。”尤西科娃未置可否,她平静地说:“世上有些东西是金钱买不到的……”

情浓于血

然而,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令尤西科娃无所适从、进退两难。

那是1965年,文革期间,正是反修防修如火如荼的时候,中苏关系开始紧张,作为俄侨尤西科娃夫妇处境窘迫,这时,大批俄侨相继回国,丈夫也萌生退意。一次红卫兵气势汹汹地抄了她的家,弄得天翻地覆、满屋狼藉,临走还砸碎了窗玻璃,吓得躲在尤西科娃怀里的丽娟大哭不止。那时正值三九天,肆虐的寒风挟着雪花灌进屋里,冷透了丈夫的心,他再也不想过这种动荡不安心惊胆战的生活,决定去比利时定居。而在中国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尤西科娃,对这个伟大而美丽的国度已情有独钟,因此不忍离去。

她与丈夫风雨相伴30载,感情甚笃,如今已垂暮之年的夫妇俩,却要忍受别离之苦,天各一方,一想到这儿,尤西科娃不禁悲从中来,伤心落泪,她舍不得丈夫,更扔不下孩子,最后不得不想出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带着丽娟与丈夫远走高飞,却遭到孩子生父的拒绝。怎么办?这下可难坏了尤西科娃。而丈夫又是个十分倔强的人,他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你舍不得这个中国孩子,那我就自己走!”尤西科娃搂着女儿悲泪长流,4年多在女儿身上耗去了她多少心血,现在娘俩已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感情,怎忍心撇下她一走了之。面对这艰难的抉择,她一夜间苍老憔悴了许多。

丈夫办完了签证,离境的日子日益临近,她开始含泪为丈夫收拾行囊,经过再三思虑,尤西科娃决定暂把丽娟送回生父家寄养,等去比利时把家安顿下来再来接女儿。然而,在丽娟生父家里,痛哭流涕的女儿抱着她的大腿死活不松手,还不停地苦苦哀求:“我要玛达姆,别扔下我,我要和你在一起……”这撕心裂肺的哭叫,痛彻尤西科娃的肺腑,她毫不犹豫抱起丽娟:“不哭,孩子咱们回家!”见她又把孩子抱回来了,忍无可忍的丈夫与她争吵起来,气急败坏地对她吼叫道:“明天我自己走,今后你就跟她过吧!”见丈夫气势汹汹数落自己,尤西科娃的倔劲也上来了:“我舍不得这孩子,我已把中国当成了我的家,我哪儿也不去!”

火车缓缓启动了,徐徐滚动的车轮仿佛碾在了尤西科娃的心上,她紧紧地握着丈夫伸出车窗的手,泪如泉涌:“亲爱的尤西科夫,一路保重,我永远爱你。”然而尤西科娃没有想到,这次分离竟是她与丈夫的生死诀别。

丈夫义无反顾,断然离去,从此她与女儿相依为命,有人说她傻,为了一个中国孩子竟与丈夫分道扬镳。她说:“你们中国人讲良心,那我就图良心图安稳吧!”

年近七旬的异国老妪,含辛茹苦拉扯中国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但她从不在女儿面前抱怨什么,她想尽自己所能为女儿营造一个虽贫寒却温馨的家。冬天的时候,她怕女儿冻着,就买来布和棉花为女儿做棉衣,她不会针线活儿,一连做了几个晚上都没有把棉衣做成,最后不得不向中国邻居请教,才又点灯熬油地将棉衣千针万线缝好,尽管做得臃肿不好看又不合体,但老眼昏花的尤西科娃对自己精心打造的“作品”还相当满意。当女儿穿着自己平生第一次缝制的“手艺”去上学时,她兴奋的心情比喝蜜还甜。可女儿放学回家说啥也不穿了,说同学们都笑她像个“大列巴”(俄语面包之意),尤西科娃却说:“别理他们,只要你暖和不冻着生病就行。”尤西科娃虽说长在中国,但她的饮食习惯仍是俄式的。有一次女儿要吃中国饺子,她从未包过,就用土豆泥拌奶油做了饺子馅,没有擀面杖就用戈瓦斯饲料瓶子擀皮,结果下到锅里都成了片儿汤,那顿中西合璧式的饺子,母女俩吃得特别香。

一次,她们娘俩上街,遭遇一帮红卫兵小将,说她是“里通外国的苏联特务”,便一边高喊打倒苏修,一边向其投掷石块,为保护女儿,尤西科娃被击中头部鲜血直流,这时丽娟挺身而出,大声疾呼:“你们不许打她,她是好人!”那群惹是生非的小将见闹出流血事件,便做鸟兽散。丽娟赶紧扶着母亲回到家里,见她头上鼓起一个鸡蛋大的包,十分心疼地说:“玛达姆,疼吗?”尤西科娃强忍着痛,面带笑容地说:“只要你没受到伤害就行。”从此以后,为了保护女儿的安全,母女二人每次上街都一前一后拉开距离,她想这样就不会连累女儿了。尤西科娃是个虔诚的东正教徒,常常领着丽娟去教堂唱经祈祷。由于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在她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丽娟从小就十分同情弱者。那时,每当母女路过霁虹桥见到一个个乞丐,尤西科娃便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的零花钱让女儿分发给每个乞讨的人,所以女儿从小就学会了关心别人,帮助弱者。

丈夫几次来信催尤西科娃去国外安享晚年,都被她找借口回绝了。这么多年为了女儿她吃尽了苦头操碎了心,她与女儿风风雨雨相濡以沫都过来了,往事不堪回首,每当看到丽娟健康活泼的身影,一种母爱的幸福溢满心头。虽然有过不公正待遇,但她从未对这个国度失望,更没有绝望,她仍对党和政府心存感激,她总说如果当年没有政府补助的15元钱,那日子真不知该咋过。她给丈夫回信说:“我在中国的日子过得很好,这里才是我心怀所属的地方。”

生死相依

沐浴着母爱的阳光雨露,丽娟在一天天长大成人,而人世间的风霜雨雪,已将尤西科娃吹打成暮年老妪。1995年,丽娟去乌克兰,受聘从事专职翻译,在此之前,她同母亲朝夕相处,从未离开过,自她走后,尤西科娃心里空荡荡的,常常捧着女儿的照片黯然神伤。她每天站在阳台上翘首企盼望眼欲穿,苦盼女儿能早日归来。由于思念心切,忧虑过度,尤西科娃大病一场,鼻子流血不止。丽娟闻讯后,毅然辞掉那份每月2万元的高薪工作,日夜兼程回到母亲身边,久别重逢的母女俩相拥而泣:“玛达姆,今生今世我再也不离开你了……”

日子如水般地逝去,尤西科娃的身体虽说不如从前,但她还想在有生之年能为别人做些什么,她义务看守俄侨墓地,无偿地为那些离开人世的俄侨送葬。究竟送走多少俄侨,她自己都记不清了,许多俄侨直到现在都十分感激这位心地善良的老人,因此,她在海内外俄侨中享有很高威望。直到年事已高的尤西科娃因行动不便,才把看守俄侨坟墓的工作交给了女儿。

1997年,年逾九旬高龄的尤西科娃因瘫痪卧病在床,这样照顾老人的担子就落在了丽娟身上。本来她与下岗的丈夫开了一家饭店,生意不错,但老人病倒后身边一刻也不能离人,想请个保姆,丽娟又不放心,为此两口子不得不把饭店卖掉,丽娟回家专职伺候老人。

老人喜欢吃包子、饺子,她不嫌麻烦,每天就剁馅擀皮包饺子,老人无牙无法咀嚼,她就一口口嚼碎,然后再像抱小孩子一样把母亲抱进怀里,嘴对嘴喂她,一顿饭下来尤西科娃倒是吃得饱饱的,而丽娟却累得腰酸腿疼,望着已凉透的饭菜,她食欲全无。丽娟是个干净利索的人,母亲久卧病床,吃喝拉撒睡都在屋里,然而小屋却被她拾掇得清爽干净一尘不染,连一点异味都没有,母亲的衣裤被褥总洗得雪白雪白。尤西科娃病在床三年,却没有患过一次褥疮。老人有痰常卡在喉咙里吐不出来,她就用棉签一点点蘸出来,有时尤西科娃大便干燥,丽娟就用手一点点往出抠,从未皱过眉。

后来,老人大小便失禁,丽娟从此便没睡过一次安稳觉,为防止老人大小便便在床上,她每晚要折腾几次给母亲把尿。

“彩旗飘飘”成了丽娟家阳台一年四季的独特“风景”,也是左邻右舍邻居们教育子女最生动的“教材”,人们都说小娟对玛达姆照顾得太好了,说老人福分不浅,摊上了这么孝顺的女儿,连常去老人家走访的哈尔滨市公安局外事处的警官们,也都称赞这个中国女儿难得的一片孝心。

见丽娟这样辛苦照料老人,有人劝她把玛达姆送外侨养老院算了,为她操心挨累不值得。而丽娟说啥也不同意,想当年老人为自己毅然舍弃了丈夫和国外安逸的生活,含辛茹苦把自己抚养成人,如今她老了不能动弹,我不管她谁管她,她养我小,我就得养她老。有不少海外归来的俄侨来探望病中的尤西科娃,见她被养女服侍得这样好,对丽娟都赞不绝口。他们纷纷表示如有什么困难,他们便会无偿资助。而生活并不宽裕的丽娟不想那样做,她说伸手要钱养活玛达姆会让外国人笑话,因此,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她都情愿自己扛。每年五月的母亲节,尤西科娃的床头总有一束鲜艳的康乃馨,它寄托了中国女儿对玛达姆深深的爱意。

丽娟就这样陪母亲走到了生命尽头。2001年东正教圣诞节这一天,病入膏肓的尤西科娃处于昏迷状态,弥留之际,她对女儿说:“你是上帝给我派来的女儿,你对我太好了,没有你的照顾我可能早就死了,谢谢你的爱,愿主保佑你……”说完便安详地闭上了眼睛。送葬那天,前来送行的人特别多,许多都是玛达姆帮助过的人,据说哈尔滨俄侨下葬时还从未出现过这么隆重的场面,这是种非常纯净的超越国界的人间真情,不仅令人无比感动,而且让人倍加珍惜。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远在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的俄侨也进行了异地同步的告别仪式,为尤西科娃进行祈祷。

相依为命四十余载的母亲说走就走了,丽娟的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家里也弥漫着淡淡哀伤。她说:“按东正教的说法,在圣诞节期间去逝的人,灵魂会直接升入天堂,那里充满了宁静安详美好,因此,我相信母亲一定去天堂了。”

如今,刚刚走出悲伤阴影的袁丽娟又开始忙碌起来,她义务护理另一位80多岁的俄侨芙奇夫洛娃,这位一生未婚无儿无女且身患晚期乳腺癌的老人,对丽娟的无私帮助感激不尽,一生形单影只的她动情地说:“有女儿陪在身边,我享受到了天伦之乐,从此晚景不再凄凉……”(责编 丁可)

猜你喜欢

达姆丈夫女儿
沉默的牛仔
我丈夫是得抑郁症了吗?
丈夫做事先斩后奏为哪般?
大三的女儿
巴塞罗那达姆旧工厂办公室
海的女儿
我爱丈夫,胜过自己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破碎的心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