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细菌赛跑
2002-04-29王小琳
王小琳
赵女士因患结核病住进了医院。在医院住了2个月,她的病情却没有丝毫的好转,因为所有的抗结核药在她身上都不起作用。
冯先生最近在患上严重的哮喘病之后,不断给自己加大剂量使用抗生素,结果病情却越来越严重,只好住进了医院。医生告诉他:由于不合理地用药,已导致他身体内的病菌产生了强烈的耐药性。
怵目惊心耐药菌
我们都还记得四环素这种药,它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使我们很多人都有因滥用四环素而导致的“四环素牙”。当时用四环素治疗人体各种炎症效果相当好,所以大家都大量地不加选择地使用。可如今,四环素却已悄悄退出医院,取而代之的是“先锋”等药理作用更强的药品。它表明细菌的耐药性大大增强了,原来的抗菌药品已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细菌对各种抗生素都可以产生耐药性,现在产生耐药性的细菌日渐增多,这和我们广泛应用抗生素密切相关。如今,耐药菌引起的疾病已成为治疗上的难题。在青霉素发明的早期,几乎没有用它治不好的炎症,可现在它只是最为普通的抗菌素,且医疗效果大大不如从前。
人类与致病菌的较量从未休止,致病的病原菌与消灭病原菌的抗生素是一对永恒的矛盾。从细菌的耐药发展史可以看出,在某种新的抗生素出现以后,就有一批耐药菌株出现。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目前,临床上很多严重感染者死亡,多是因为耐药菌感染,抗生素无效。而尽管合理使用抗生素也会产生耐药菌,但至少可以延缓耐药菌的发展速度。
合理使用抗生素
有的人生病后往往随意服用一些广谱、强力型抗菌药物,这样的药物虽然杀伤力强,但面积一般也广,这样会大量杀伤肠道内的正常菌群,造成菌群失调。例如给儿童使用广谱抗生素类药物,时间一长,会使口腔内一些细菌大量死亡,正常状态下很少的耐药菌就会过量繁殖,造成感染,给入侵的细菌扫除了竞争对手。越使用广谱药物,产生耐药菌的问题越严重。经验已经表明,耐药菌的出现与人类研制新型抗生素的速度是一场激烈的竞争,而且后者没有取胜的可能。
所有的抗生素都有一定的毒性反应,能对肝、肾、血液、神经系统等造成轻重不等的损伤。在北京人民医院肾内科众多病历档案中,16岁少女霍蓉的病历记载令人惋惜。1998年6月她患了一次肠炎,在当地医院静脉点滴环丙氟哌酸,两个月后却被确诊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当她转至医院肾内科时,尿毒症已基本形成,等待小姑娘的除了终生透析,就是更换肾脏。在她身上还有一种不良后果是产生了“二重感染”。所谓“二重感染”,就是在应用抗菌素时由于针对性不强,把一些本来对身体无害的细菌杀死了,而对一些致病性强的细菌却不起作用,反而保留下来。因为原来与其对抗的一些细菌被杀死了,所以它更得以滋长。这就给身体造成了新的威胁,甚至因此受感染而得病。
换种思路抗感染
长时间以来,我们陷入了“感染—用抗生素—培养出耐药菌株—造成新的感染—再用抗生素”这样恶性循环的怪圈。我们不如跳出这个怪圈,换个思路抗感染。如果能从提高人体免疫力入手,减少人群的感染概率,就会走出这个怪圈,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20世纪90年代初, 中华预防医学会的微生态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熊德鑫教授提出了“用微生态疗法防治疾病”的观点。同抗生素的不同点在于抗生素是通过抑制和杀灭致病微生物达到治病的目的,而微生态疗法则是通过扶持生理性微生物,调整和改善人体微生态系的内环境,促进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而获得防治疾病的效果。
在生活中,有些人发现周围人感冒了,或是有其他传染性疾病,往往会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这等于给细菌打预防针,诱导细菌的抗药性,并可能造成人体菌群紊乱,诱导其他的疾病。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意识:使用抗生素的过程,就是培养耐药菌株的过程;每用一次抗生素,就产生一定的耐药率。现在,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已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比如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结核菌耐药率已高达46%。
由于对抗生素的过分依赖和滥用,使抗生素在治病的同时,又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的严重关注。人们看到对付细菌的抗生素在不断地升级换代,但却忽略了抗生素疲于奔命的尴尬处境,也忘记了在细菌与抗生素的赛跑中,细菌一直处于领跑状态。如果不走出滥用抗生素的误区,细菌耐药性将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导致人类的感染无药可治。
(摘自《走近科学》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