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的故事
2002-04-25李吉林
李吉林
秋姑姑留下的影子
秋风吹起,黄而透红的落叶,漫不经心地飘落到地上,聚集在一起,窸窸窣窣的,似乎在神秘地私语什么。我想,秋叶在六七岁儿童的眼里,大概会这样地富有生命和情感。由此,我也产生了同感,我在小林子里走着,端详着那形状各异的落叶:凤尾似的枫叶,细长的柳叶,花瓣似的银杏叶,羽毛状的水杉树叶,还有形同瓜子的黄洋叶……是不是会有孩子问我:老师,这些叶子,从树上慢慢地飘下来,是秋姑姑给我留下的吗?倘若真的有孩子这么问我,我会肯定地告诉他:“是的。我们捡起秋叶,夹在书里、玻璃台板下,当冬天来到时,只要我们看到这美丽的落叶,就会想起秋天,想起秋姑姑。”
金风四起,我带孩子们来到小林子里。灿烂的阳光从树的缝隙里射下,草地上的落叶分外黄红。昔日从未引起孩子们注意的秋叶,今天却变得新鲜而有趣。我让他们比赛“谁捡的落叶与小伙伴的不一样”。于是他们像勘察队员找宝藏似的寻找着他们心目中最奇特的秋叶。他们寻找着,比较着,鉴赏着。而后,从众多的叶片中挑出一片,小心地放在纸夹中。为什么留下这一片,又为什么丢下那一片,孩子们可能说不清理由,但是在挑捡的过程中,他们总是凭借着各自的想像和审美标准做出“弃”和“留”的。眼前的秋叶,形成幻想中的形象:想像中的形象,叉丰富了现实中的秋叶。几乎是在美感中想像,在想像中鉴赏。孩子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正是一种创造意识的萌动,而作为他们的老师却十分珍爱地让其生发下去。我无限赞赏地看着孩子们寻找“宝藏”时搜索的目光,连同获得“宝藏”时欣喜的笑脸,自己也加入到这捡秋叶的行列中。我兴致勃勃地和他们一起捡着,欣赏着那一片片孩子手中的美丽的秋叶。我又把自己捡的不太惹人注意的指甲大小的黄洋树叶,针似的马尾松叶,分给了身边的几个小女孩……她们真是喜出望外,稀罕得在小伙伴中争来夺去。有的为了获得一片别人没找到的树叶,竟伸出两只小手,仰着脖子,在树下等着那刚刚从树上落下的叶子,在秋风的捉弄下,秋叶飘飘忽忽,孩子们便在树下,等着、追着一片片树叶,为此竟忘了脖子的酸痛。活动快结束了,每个孩子的纸夹里,总有十来片甚至几十片秋叶,他们郑重其事地夹在书本里带回家去。
晚上,我在灯下摆弄开了,几片树叶就可以组成一幅画——小鱼水中游、蜻蜓天上飞、小刺猬大树下睡觉……其实,何止是我,后来我知道孩子们也在这静静的夜晚摆弄着、玩赏着亲手捡来的秋叶,我想孩子们看了自己的作品一定会非常高兴表述创作的经过,就这样,《秋天的落叶》一堂说话课酝酿成熟。我在本子上写下这堂课的三个要求:
1.从秋天的落叶认识秋天的特征,培养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落叶组成想像画,发展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性;
3.通过介绍自己捡落叶的情景,进行句子訓练,培养儿童遣词造句的能力。
细长的柳叶像什么呢?
第二天,孩子们把捡来的秋叶带来了。他们并不知道,老师正准备利用他们捡来的这一片片普通的落在路边的秋叶,来施展他们各自的本领。我知道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蕴藏着创造的潜能。而这种潜能是需要培养、需要启迪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应当在童年时代经历一个思维锻炼的阶段。这种锻炼就是看物体和现象:孩子看了生动的形象,然后进行想像,在自己的观念中塑造这个形象。”而我心里更明白,儿童的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还必须伴随着情感进行。
上课一开始,我就有意逗引他们:
“天气凉了,秋姑姑快要离开我们了,从树上飘下许多叶儿,大的、小的、圆的、尖的,如果我们把落叶拼成一幅幅有趣的图画,那不是更有意思吗!小朋友开动脑筋,想想办法拼拼看,看谁拼的画最有意思。”
孩子们并不爱跟着大人依葫芦画瓢,他们是有自己的思想的,而且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通过各种方式流露出来,表现出来。孩子搭积木,很少有规规矩矩地照着那“范本”搭的;孩子学画,也总是喜欢改变老师的“范画”。这正生动地说明儿童不仅有创造的欲望,而且具有创造的潜能。这正是孩子的禀赋,如果我们成年人忽略了孩子的这种潜能的萌芽,就会在无意间压抑、扼杀孩子的智慧,甚至造成永远不可弥补的罪过。
当然,创造性的培养,是有难度的,要儿童经受这种锻炼,并在锻炼中发展起来,绝不是轻而易举的。情绪的激发,内容的铺垫,契机的提供,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入学不久的儿童,更需要一点一滴地启发,逗引,精心地构思。所以在孩子们拿出捡来的秋叶后,我也拿出自己捡的秋叶,若有所思地、独白式地说:“这细长的柳叶像什么呢?像小兔的耳朵,像小猫的尾巴?哎,又像蜻蜒的翅膀。”我想着,说着,一句、一句都有一定的间隙,让孩子们听到了,想到了,甚至也看到了。孩子们忽闪的眼神表明:幻想中的形象,在他们的脑海里已依稀可见了。哪李老师就先来拼一只蜻蜒吧!谁来帮助老师?”一双大手,一双小手一起制作,用一片最长的柳叶作蜻蜒的身子,然后用四片柳叶做翅膀。全班孩子好奇地望着,片刻后我问:看看这只蜻蜓还少什么?还可以添一点什么?”孩子们大胆地说:“少眼睛!”“再画两只小虫!”这样,五片柳叶做的绿蜻蜒就出现在孩子眼前。我高兴地对孩子们说:“啊,绿蜻蜓睁大眼睛在提虫子呢!”这是一次具体的示范,既教给了方法,又激起创造的欲望,孩子们马上摆弄开了。
我的“小鱼”会飞了
孩子们带着幻想的色彩,感知这一片片形状各异的秋叶,幻想着,构思着,努力去发现新的东西。这手中的树叶该包含着多少丰富的词汇啊!孩子们在积极的思考中描绘新的形象。事情正是这样:我在孩子中间走着,欣喜地看到全无雷同的创作:一片冬青叶分成两半,一半做小船的身子,一半做船的小帆,添上几条曲线——小帆船在迎着风浪航行;一片槐叶做小金鱼的身子,一片枫叶成了小金鱼的鱼尾,几丝水杉叶散在图中,那不是鱼缸中的水草吗,小金鱼正甩着美丽的尾巴快活地游动呢!两片比柳叶更细长的天竺叶,搭在一起,成了孔雀的头颈和身子,几片银杳迭成一个扇状的大尾翼,一位小作者说:“老师,孔雀也开屏了,她好像在对我说:你看,我多美呀!”……这不仅仅是制作,更主要的是创造。我知道,“创造幻想的形象——这是使思想幼芽迅速发育的最好土壤。”苏霍姆林斯基语)我让他们交流自己的图画——当然,那是极简单的,两三句话罢了。其中包含着我用什么树叶做什么,又用什么树叶做什么”,最后一句话说说自己创作的新图画。这是“制作过程”的介绍,是自己喜爱秋叶的情感的表露,当然同时也是语言的实践。因为,这毕竟是语文学科的说话课,忽略了学科特点显然是不合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应该体现在每一节语文课中的具体环节上。这一节的语言实践,虽有一些难度,但是老师帮助一下,是可以完成的,何况所表述的正是他们自己刚做的事,且饱含着自己的创造的乐趣呢!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让他们表述创作经过,都会兴致勃勃,因为在其间可以享受创造的愉快。
我结合已拼成的图画先说了几句,并不刻意示范,是想减少一点难度,激起孩子表达的*趣:我拿出树叶拼图画,拼什么呢!我想呀,想呀,哦,对了,我用柳叶拼成一只蜻蜒,又用彩笔给它添上一双大眼睛,旁边加上几只小虫,我的蜻蜓在捉虫。”
跟在我后面,一个一个的学生发言了:
“我用树叶拼上一条小金鱼,再画上几个小水泡,我的小鱼正在吹泡泡呢!”
“我用树叶拼上一条小鱼,我又给小鱼画了一对翅膀,我的小鱼就会飞了。”
“我用树叶拼成一架飞机,再画上两只小鸟,我的小飞机和小鸟比谁的都飞得快!”
走进秋叶的童话世界
孩子们听着,听着,一个个都显得那样兴奋,热烈的场面告诉我,他们心中还装着不少的秋叶故事,一两句话的讲述己不能满足他们的创造欲望。我便顺着他们的思维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让他们尽情地讲他们心中的《秋叶的故事》,并且热情地称赞他们:“这些普普通通的秋叶,小朋友一动脑筋就变成天上飞的小鸟,花中的蝴蝶,变成了地上走的狐狸、公鸡、孔雀,变成水中的小鱼、螃蟹、小乌龟……龚斌小朋友用一片圆形的树叶做刺猬的身子,用松针做剌猬的刺,两片小小圆叶做果子,钉在松针上;管桦小朋友用树叶拼成小猴子,自己又画了一根绳于,啊,小猴子正在快活地荡秋千。那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的小鱼、小鸭、小白兔在做什么? ”一拓展性的提问可乐了孩子们,那树叶拼成的小动物,全都成了童话里的人物,而这些幻想的形象,由于籠罩上童话色彩,使儿童感到亲切、真实、美丽,并由此打开了儿童与这些童话角色一同进入幻想的天地——那是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童话世界;也是一个任其尽情想像、无拘无柬的思维空间。
一个个句式训练随着童话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儿童情感体验与创造思维的共同作用下,顺利进行着。我的小鱼 ”;“我的小孔雀 ”;我的小船 ”:并引导孩子带着情感色彩去赞美自己创造的童话角色。
孩子们争相表达,乐此不疲,我又让孩子们通过扮演角色,去表演他们自己创作的童话故事。我当众表扬了朱小舟小朋友:“朱小舟用树叶拼成一只狡猾的狐狸,一只螃蟹用钳子钳住狐狸的前腿,乌龟用嘴巴咬住狐狸的后腿。朱小舟小朋友用敢叶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现在我们太家来动脑筋,把这个故事讲得更有趣,你们故事中的小白兔、大孔雀……也可以加入到这个打死狐狸的队伍里来。”这下仝班儿童的创造热情更进一步激发起来。一个童话故事,汇集了众多小伙伴的智慧。《秋叶的故事》既有个人的作品,也有集体的创作。全班学生的创造活动“进入沸腾状态”(赞可夫语),孩子们共同享受着创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