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屋絮语

2001-11-26

书屋 2001年11期
关键词:学术史学理絮语

《书屋》杂志向来鼓励学术争鸣,不同观点的文章既可同时亮相,又可先后登场。此种争鸣,非但有助于究明学理,抑且能增加文坛掌故,何乐而不为?

通过批评他人以展示一下自己的博学和深刻,本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文人心态,中国如此,其他地方也是这样,没有什么奇怪的。人们常说“文人相轻”,似乎带有某种贬义,其实“文人相轻”也有两种情形。一种是盲目的贬低别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这显然属于他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不足取的,于己也十分不利;另一种则是依靠充足的底气和理据击中他人的要害,挑剔的读者也能感到批评者胸中确有诗书。如此“轻”法,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学术争鸣当出于“不得不争”。换句话说,争鸣 要围绕那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而展开,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可不必理会了;且动笔之前,也最好将他人的作品在心中反复沉淀几次,以免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或者将创造性见解当作昏言乱语来批判,这种事情在文坛上发生过不少,说来不免痛心。在学术史上,人们倾向于把强使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当作再好不过的事情,只有通过长期的博弈才能使各方相对妥协下来,愿意接受对方提供的好处。因此,平等的发表意见便格外重要。

《书屋》提倡争鸣,但也不是说争论越多越好,更不意味着去刻意制造一些事端。如果读者从《书屋》中听不到一些争论的声音,自然感到有些平淡,可是如果吵声太大,只怕也会头晕目眩。究竟把争论的声音调节到多少“分贝”才有利于大家的身心,是我们编辑部经常思考的问题。 (澧 人)

猜你喜欢

学术史学理絮语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总编絮语】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
总编絮语
“新常态”概念的演进与学理支撑
【总编絮语】十三
临洮考古之余的“学术史”寻访
翻译学名实诘难与学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