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2001-09-15汪金龙
汪金龙
一、国际竞争力与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竞争活动能力密切相关。如果说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全球化是导致各国竞争加剧的根本原因的话,那么,中国加入WTO将使我们更迅速、更直接、更全面地面临这种国际竞争的挑战。为了便于描述各国在全球竞争中的能力,学术界很早就提出了国际竞争力这一概念。1996年,美国《关于产业竞争力的总统委员会报告》中认为:“国际竞争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的能力。”直到1998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国际竞争力的指数,其中最重要的8个方面如下:(1)国内经济实力。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资本形成能力、私人最终消费、生活成本、产业结构。(2)国际化程度。主要包括贸易绩效、商品和服务出口、商品和服务进口、国家直接投资、文化开放度。(3)政府管理。主要包括国家债券、政府支出、政府对经济的参与、政府效率和透明度、财政政策、社会政治稳定。(4)金融。主要包括资本成本回报率、金融效率、股票市场、金融服务。(5)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能源自足、技术基础设施、运输基础设施、环境。(6)管理。主要包括生产率、劳动成本、报酬成本、报酬水平、公司绩效、管理绩效。(7)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研究与开发资源、科学研究、专利状况、技术管理。(8)人力资本;主要包括人口特征、劳动力特征、就业、失业、教育结构、生活质量、劳动者态度。
不难看出,以上内容有些直接与高等教育有关。最近,在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公布的2000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中国仅列第31位,排名比前一年度下降了2位。不少专家分析指出,影响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人相关的非经济文化、教育,尤其是科学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本”。他们认为对2000年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下降影响最大的指标之一就是“企业与大学之间的技术转移”不足。在我国技术创新活动中,合作研制和委托研制的;比例分别为12.4%和3.9%。可见,一方面大学的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建设亟待加强;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正日益彰显它的价值。
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培养的能力——核心竞争力;(2)科研成果转化、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国际贸易的程度——显性竞争力;(3)国际知名度——隐性竞争力。“人世”以后,一方面,中国作为WTO的正式成员将可以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有利于中国(包括高等教育)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进一步开放,我国的高等教育将更加直接地与其他国家一起争夺国际教育市场。而在这场竞争中,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国外的高等教育并非处于同一起跑线,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其高等教育长期在高度发达、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运作,在招收国际生源、科技成果转化、教育产品开发、教育产品贸易等方面有相当的经验。而在这些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暂时处于劣势。可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已是当务之急。
二、市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竞技场
中国“人世”以后,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要与国际市场的需求接轨。在保持自身发展规律的同时,利用国际市场的开放与便利,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将是一种必然。综观未来的发展,以下几点可能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竞技场。
1.人力资源培养——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的核心
对于中国即将加入WTO,国内炒得沸沸扬扬,但对“人世”后,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则鲜有圈点。然而,只要仔细考虑便不难发现,中国“人世”不单单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同时它也势必影响人才流动的走势、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养以及科研成果转化方式与途径的改变,从而深刻地影响着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中,各国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或培训)将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的深刻体现。
具体到我国而言,根据有关部门的预测,中国“人世”以后,共有7类人才将非常走俏,这7类人才是:(1)教师。我国将有数千万人要重新就业,在岗人员也需要知识更新,教师尤其是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的地位将大大提高。(2)律师。熟悉国际法则的律师将受到青睐。(3)管理人才。经济贸易将与国际接轨,懂外语又学有专长的管理人才将特别受到欢迎。(4)心理医生。市场竞争、人才竞争将愈演愈烈,生活节奏加快,心理疾病将增加,所以急需大量心理医生。(5)谈判人才。商务活动频繁,需要大批谈判人才。(6)旅游人才。(7)信息业人才。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发展已有专业的同时,不能不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出能被市场接受的人才。当然,在任何时候,人才培养的质量都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就业市场格局的迅速变化,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做出新的选择,即培养能胜任多种职业、适应力强、自我调节能力强的新型国际人才。那种只靠发一纸文凭、只设一成不变的专业的象牙塔式的大学时代已一去不复返,高等教育必须抛开怀旧情绪,保持抉择的理性化,去主动分析那只“看不见的手”。
2.教育软件市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的一个热点
近几年来,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国的远程教育发展很快。到1998年,在美国有大约1/3的2年制大学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远程教育,另外还有1/5的学校计划在未来3年内开办远程教育。据估计,1998年,全美提供的各类远程教育课程达到54 470门,比1995年增加1.12倍。90%以上的课程是大学水平的学分课程,公立大学提供的课程约占80%。远程教育的发展使得高校和企业的、目标都开始关注教育软件市场。不少经济专家预测,教育软件需求最大的4类为:(1)计算机教育软件;(2)外语教育软件;(3)考试类教育软件;(4)师资类教育软件。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很可能在未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软件进口国。谁能否认,对于目前我国还较封闭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而言,本国潜在的教育软件市场面临被瓜分的危险?谁又能否认,作为教育软件开发潜在大户的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部门而言,在WTO倡导的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能在国内软件市场中占据很好的份额,并且能“出击”国外市场呢?
3.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的一个关注点
在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双向交流大幅度持续增
长。教育的优秀人才聚集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等。据悉,新西兰在连续3次宣布向中国新增配额3000余名后,又宣布从1999年起取消配额制,让新西兰教育市场对中国学生全面开放。教育国际市场的开放,使发达国家增加了收入。英国的国际生源从1982年的4.2万人增加到1996年的19.6万人,占英国在校生的12%,留英学生学费占英国大学收入的5~16%。而美国学者估计,留美学生每年可给美国增加33.5亿美元的财富。这些发达国家在每个留学生身上至少可以节省20~24年的教育和生活费用。
“人世”以后,高等教育办学进一步国际化的过程中,生源的竞争将更少受政策的约束,也更加自由,招生策略也将更加灵活。对于我国而言,如何防止优秀生源的继续外流,如何采取更开放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生源将真正受到关注。
三、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人世”以后,中国将直接处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大环境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的高等教育若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必须树立更实际的竞争意识,具备敢于竞争的勇气及善于竞争的能力,在主动参与竞争中谋求发展。
1.创建一流的大学,发展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国际型人才
首先,是否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一流的学科,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是一个高等教育的大国,而非一个高等教育的强国。尽管我国现有普通高校一千多所,成人高校一千多所,但是,在高等教育质量方面,与WTO的一些成员国如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相比,在总体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人世”以后,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与交往将更加密切,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因而建设一流的大学的任务也将更加迫切。一流大学的标准至少应体现在7个方面:(1)有一流的生源,能够培养出世界公认的人才,特别是杰出的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2)卓越的师资队伍,强大的教师阵容,有一批世界著名的大师级学者;(3)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并且特色和优势显著;(4)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够取得划时代意义或影响本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的科学研究成果;(5)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在推动本国、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重大作用;(6)广泛的国际联系,是世界科学文化学术交流中心,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国优秀人才去留学;(7)一流的管理水平。
其次,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国际标准是有一流的学科和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型人才的能力。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著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其拥有一流的学科。如哈佛大学的商学、政治学,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电子工程,剑桥大学的物理学,牛津大学的数学、古典文学等,无一例外依赖于其重点学科及重点学科中培养出的杰出人才而闻名于世。可见,建设一流的大学,重点应放在重点学科基地和创新人才基地的复合构建和发展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时,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不仅要保留,而且还应继续成为建设的重点,成为培养人才、吸纳人才、发挥人才创造力的高等教育“重镇”。
中国“人世”即将成为现实,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高等教育必须面临这一形势,在人才培养上做出新的选择。今天,我们将按照WTO的基本原则,如市场开放原则、公平贸易原则、透明度原则、非歧视原则等,来进行市场经济活动。但是应该说,对于这些原则,有些我们并不熟悉,更缺乏从事这类全球化经济活动的国际型人才。世界银行特约顾问彭运鹗教授认为:“这类国际型人才,除掌握本行业外,还应掌握娴熟的外语,特别是英语,具备国际政治经济的基本常识,国际经济贸易、法律的基本技能与知识。”所谓国际型人才本身不是一个特定专业的人才,而是在各行业中都要加强培养的复合型人才。而对于高校而言,就是要及时改革教学,设置全球性的相关课程,以加强对高校学生“国际素质”的培养。
2.凸显我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
面对“人世”之后的激烈竞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采取哪些改革措施才能赶上发展潮流?面对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大学必须在办学理念上突破传统大学象牙塔式的固有观念和模式的束缚,树立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现代大学发展观,树立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大学服务观,以科研为支撑,寻找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新支点。目前,高科技市场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谁能占领科技前沿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可见,我国的高等院校尤其是研究性的大学应加强科研的实力,加大科研开发和转化的力度,为高等教育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不懈的动力。正如江泽民所言:“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加快建立当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无疑,高校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3.国际标准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运用是有效的保障
WTO有很多协调国与国之间贸易的准则、要求,对各个行业有不同的具体规则,不同的行业面临着不同的问题。高等教育机构应很好地了解有关校企合作、跨国校际合作、跨国科研开发与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国际规则,把面临的问题放在国际标准上去比较、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只有这样,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才不会处于劣势。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教科所(广州510275)
责任编辑:袁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