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短波

2001-06-28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1年2期
关键词:天坑人类艺术

“克隆技术”服务农业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育种工程中心应用植物克隆技术研究水稻、玉米、油菜、小麦、薯类、花木、水果、蔬菜等作物的转基因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克隆”花卉已经上市销售。

(据《市场报》)

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制“固体水”

一种可广泛用于干旱缺水地区农作物生长的“固体水”,日前在河北省石家庄通过专家鉴定,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固体水”是一种用于干旱条件下,保证植物生长的固体状和凝胶状物质。它可以根据植物需要持续缓慢地供水三个月以上。如遇降雨,又可快速吸收贮存雨水以备植物利用,并可持续使用五到八年。专家称,这种“固体水”经济实用,便于运输,可广泛用于农业种植、林业栽培、环境绿化等领域,对于提高作物成活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在新疆、甘肃等中西部十三个省区推广应用,产品效果显著。专家认为,这种“固体水”的问世,对于缓解华北地区干旱现象、推进西部经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新华网)

我国网络翻译获重大突破

如今,无论你身处世界任何地方,只要身边有一台联网的电脑,便可以通过安装在相关电信网络中的“网络信息翻译集成处理平台系统”,轻点鼠标,就可以将相关的网络信息或资料自动翻译成你所需要的语言;还能用你所熟悉的语言与操其他语种的人直接进行网上交流。

这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语言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陈肇雄研究员领导的机器翻译项目组,根据自己提出的智能型机器翻译理论,继成功开发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智能型机器翻译系统”、世界第一台“袖珍电译机”和世界上第一个实用“多语翻译浏览器”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这项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实现跨语言、跨平台、跨地域的自由交流。这一系统已被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吉通和香港电信等主要通讯网实际应用,成为国际上同类技术中第一个投入实际应用的系统。该系统技术使用权转让已创直接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并签订了2亿多港元的技术合作合同。这是该项目组继开发出“网上通”、 “多语浏览器”、“袖珍电译机”等高新技术产品后,又一次实现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我国启动空间碎片研究行动计划

和平号穿过大气层,化为1500块碎片落入太平洋。在大家担心和平号空间站碎片是否会掉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中国科学家启动了一项空间碎片研究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的目的是提高我国观测、规避空间碎片的能力,控制空间碎片的增加。它是首次由政府组织的、有计划的、全面研究空间碎片并在控制空间碎片的增加上尽到国际责任的国家计划。

空间碎片,是天然陨星体和人类航天活动如火箭、卫星残骸等在空间形成的垃圾的统称。据有关专家介绍,40多年来,人类遗留在太空轨道上的空间碎片日益增多,目前,环绕在地球轨道上的大小空间碎片已超过3500万个。而现在工作在太空中的航天器都是“不设防”的,中国也不例外。在如此庞大的“垃圾场”中飞行,航天器难免不遭袭击和伤害。一旦碎片陨落,特别是大型航天器的陨落,对于地面上的人可能是飞来横祸。那些采用核动力作为能源的卫星,陨落时还将造成大面积的核污染。

在近日召开的“行动计划”专家评审会上,来自国防科工委咨询委员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空间碎片研究专家确立了空间碎片研究各领域的具体目标。力争在“十五”计划中期彻底解决运载火箭末级剩余推进剂排放和卫星的钝化问题。

(据北京晚报)

江泽民曾与“和平”号宇航员“星地对话”

1994年9月4日,正在俄罗斯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参观了俄罗斯宇航中心,并与当时“和平”号上的3名宇航员进行了饶有情趣的对话。 江泽民主席赞扬宇航员们“为人类探索宇宙做出了贡献”。

新华社记者当时报道:“莫斯科市郊正北约40公里处,绿树成荫,一幢幢淡黄色的建筑物掩映其中。这就是俄罗斯著名的航天基地‘星城——加里宁格勒宇航控制中心。9月4日,这里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星地对话。随着电波声,右屏幕上出现了‘和平号的3 位宇航员的音容笑貌。江主席高兴地向他们挥手致意,并接过话筒对他们说:‘我访问你们国家的时候,能够到宇航控制中心来和你们见面,感到十分高兴。他用俄语问道:‘你们那里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从太空中看得很清楚。我们欢迎您到我国访问。指令长马连琴科告诉江主席。”(据新华网)

火星探测器4月发射

3月25日, 一些记者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参观“奥德赛”号火星探测器。该探测器将于4月7日发射,预计于今年10月抵达火星。(据《南方都市报》)

基因草图──人类共同财富

人类基因组将和达尔文的学说一样,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比“自然选择”更进一步的是,基因组告诉我们:人类对待健康以及对付疾病的方式需要重新开始。

对于大多数缺乏人类基因组基本常识的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这项成果的重大意义。简单地说,基因组是建立人类所需的化学密码或蓝图,它的基本组成是DNA。除了孪生子女外,每个人的DNA都是独一无二的。占DNA质量2%~4%的基因,主宰着人类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过程。那么,科学家的任务是什么呢?除了计算出人类基因的数量之外,更重要和更复杂的是将DNA中的碱基对比排列分析,破译各种碱基组合密码, 即形成一本诠释生命基本元素含义的生命大字典。

正是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理想,1990年,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倡导了世界性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科学家弗朗西斯·科林斯总指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基因组测试研究。而1998年,由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创办的塞莱拉公司宣布进军这一计划,两个研究团体从竞争到合作,于2000年6月26日宣布研究的重大成果,于2001 年在《科学》和《自然》上同时发表了各自的人类基因组草图。 如果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成功破译了全部遗传密码, 人类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巨变呢?可以肯定而自豪地说,这本“生命大字典”的编撰就绪,将改写人类医学研究的进程。人类将成为自己真正的主宰者,掌握自己的命运。

基因草图的绘制对于维护人类的健康将具有深远的意义,为疾病的预防、 诊断和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转变。举例来说,人体基因的突变是造成大约5000种遗传疾病的根本原因,并且能够对数千种疾病的发展产生影响。在基因组草图诞生之前,要将某种疾病与基因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并且很难作出确切的判断。而现在,基因能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被发现并描绘出来。其次,优化基因,切断遗传病的源头。既然知道许多家族遗传病都是由遗传基因携带,那么,未来遗传性疾病的基因将可以从排序中消除,再也不会代代相传。

科学家们宣称,人的生命的质量提高以后,寿命将大大延长。

(据《国际金融报》)

科学家称人脑将取代电视遥控器

尽管如今的电视机都带有遥控器,但很多人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不用动手, 只用“动动脑子”即可将电视机关闭或是开启,至于目前在很多家庭中尚无法用遥控器控制的电灯开关则更成了人们的“心病”,喜欢偷懒的人都在想,如果有一天可以直接用脑电波将电灯关闭或是打开该有多好。

令人兴奋的是,上述愿望不久后就可能变成现实。据来自澳大利亚的最新消息,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利用人脑中的电波发出信号,指挥各种家电自动关闭或是启动。这些科学家在对人脑中的alpha、beta以及theta等电波进行了跟踪研究之后发现,当人们放松休息,例如闭上眼睛时,alpha电波的带电量明显增加,其能量之大足以打开电灯开关。

科学家指出,这一过程与所谓的心灵遥感有很大区别, 后者并非使用脑电波启动仪器,而是依靠所谓超自然的力量,而前者则是一种科学现象,因此切不可相互混淆。

负责这项研究的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教授、今年46岁的阿什雷·克莱格自1996年开始就率领10位同事从事这一研究。他表示:“我们是全世界惟一一个关注alpha 脑电波研究的小组,也是惟一一个对此进行了临床实验的研究小组。如果这项研究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将为那些身体有残疾或是年老多病而无法自由行走的人带来很大便利。”(据《生活时报》)

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将在京举办

由至少16个国家参加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5月31日至 6月19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次国际展览会和国际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有关部门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协办。清华大学名誉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和著名艺术家吴冠中先生任这次活动的学术委员会主席。目前已有15个国家32所院校如东京艺大、纽约视觉艺术学院、麻省艺术学院、波士顿美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华盛顿大学美术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等,前后寄来作品共计350多件。

由李政道教授倡导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与科学直接对话活动,已举办过多次。早在1993年6月,在炎黄艺术馆举办了大规模的展览,江泽民主席观看了展览, 并给予了充分肯定。李政道为了实践自己科学和艺术结合的理论,在多次举行高科技学术会议时,都根据会议的主题请画家作画,由他阐释科学的主题,由画家作画表达,积累了多幅体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精彩画作。李政道的倡导开辟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新天地,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领域,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美术馆将以一种新的方式展出中外艺术家的视觉艺术作品和观念作品,以期将国际艺术与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引入中国,也把中国对艺术与科学的探索引入国际的多元探讨中,为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综合化、信息化作出前瞻性的探索。

人类理解科学需要艺术,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艺术与科学的整合已成为21世纪的重要趋势。进入21世纪,艺术家、科学家、艺术创作、科学研究的传统意义将发生深刻的异变。这一大型文化活动将从科教兴国的高度,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视野,探讨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基础与目标,促进未来高等教育科学与艺术的互动与互补,为我国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生存质量,开拓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据北京晚报)

广西天坑群科学考察将进行

中国社科院、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美国洞穴基金会和美国牛津大学洞穴俱乐部的科考专家将从4月5日起联合对号称“天坑博物馆”的广西乐业天坑群进行为期15天的全方位考察。这是记者从“广西乐业天坑群国际科考探险座谈会”上了解到的。

据专家介绍,“天坑”是一种喀斯特地形独有的地质景观——喀斯特溶洞,是一种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形成于6500万年前,形如一个巨大的漏斗,具有极高的旅游探险价值和观光价值,在我国首次发现于重庆奉节县。

这个乐业天坑群是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专家和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家在一次考察活动中发现的,位于广西乐业县,占地约20平方公里。初步已发现有大石围、白洞、风岩洞、穿洞等20多个天坑。“天坑”四周皆被刀削似的绝壁所围,形成一个巨大的竖井,底部是人类从未涉足过的几十万平方米的原始森林,并有地下河相通。森林中有大量珍贵的动植物品种。其地下原始森林面积为世界第一,深度位居世界第二,容积居世界第三,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乐业天坑群中最大的大石围天坑,垂直深度613米,南北走向宽420米,东西走向600米。

这次发现的乐业“天坑”群,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 “天坑”, 被专家称为“天坑博物馆”和“世界岩溶圣地” 。据科学家的对比研究,“大石围”发现之前, 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6个大型漏斗中,我国占了3个。

据新华网)

《财富》全球论坛主题:“亚洲新貌:科技、人类与企业之未来”

今年在香港举行的《财富》全球论坛主题已定为“亚洲新貌:科技、 人类与企业之未来”,旨在探讨新世纪全球最大企业所面对的种种挑战与机会。其中包括:科技推动全球贸易合作、科技改变亚洲面貌和B2B贸易;对亚洲在供应链中角色之影响、 拥有电子商务之传统企业迈向全球化、互联网之商机;新一代WAP与无线通讯人类等科技与电子商贸论题。

在人的方面将探讨:市内发展——从田野至城市;人才流入:接受海外教育/受雇海外的亚洲年轻人重返亚洲及于亚洲创业所带来的影响;教育亚洲:亚洲中、小、大学如何作出安排,培育未来企业家、全球智才汇聚、当西方机构本地化——从何处获得最优秀、最聪明人才?在公司内培育新一代领导人等。对于未来投资方向的分析判断, 更是本届论坛的关注热点。亚洲区创业基金者涌现:差别何在?金钱流往何处?何处为新的“机会之都”?Nasdaq、Jasdaq及Kosdaq全球市场之影响。亚洲金融危机之教训:如何改变商业模式?有什么长期及短期之影响?

本届全球论坛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国加入世贸以及对商业的实质意义的重大论题。 这些对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必将对未来企业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

(据新华网)

猜你喜欢

天坑人类艺术
亚洲“天坑”里的“五心”党支部
墨西哥神秘“天坑”面积迅速扩大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纸的艺术
谁变成了人类?
广西境内现420米深天坑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