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者外交官——金桂华大使

2001-06-18

世界知识 2001年12期
关键词:外交部大使外交

本刊记者:行 舟

外交是一门涉及广泛知识领域的综合性科学和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称职的外交官,除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外语,还须具有较高的中文水平和文学修养,能写格式规范、简明通畅的外交文书、调研报告、会谈纪要及各种文件。

我与金桂华大使的交往已有些年头了。1986年,在本刊"漫谈外交"栏目登出他的佳作《杂谈外交语言》之后,我们之间的神交就开始了。1999年底,在本编辑部召集的编委会首次会议上,我才真正结识了时任外交学会副会长的金大使。之后,我与他虽常有交往,但仅限于联系稿件方面的事宜。这次往访,我才对他有了较多的了解。

十多年来,金大使笔耕不辍,先后撰写了"外交谋略"系列,漫谈外交历史、外交政策、外交调研、大使经纬、外交官口才等方面的文章并开设了"折冲拾趣"专栏,共计50余篇,多属上品,至今尚未退过一篇,这在本刊历史上实属罕见。有读者来信说,他的文章"立意新颖,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文白相间,言简意赅,令人爱不释手"。还有读者来信讲:"作者文中援引的例证涉及古今中外,也有的是自己亲为亲历所得,可谓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十五岁参加抗美援朝

自1986年以来,我脑子里一直存在这样一种猜测,即文章写得如此精美,他的才气可能源于家庭的熏陶,其出身大概是书香门弟。但他的回答却出乎我的预料。他其实出生于一个非书香门弟。父亲做小本生意,生活还过得去,但后来日渐衰败。每当他忆起童年,有几个镜头久存脑海、挥之不去:爸爸在大街上摆地摊,妈妈去菜市场捡菜帮,煤球数着个儿烧......他是金家的独子,父母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供他读书。他用功学习,以优异成绩考入了上海著名的格致中学。1950年底,正在读高三的他,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口号的感召下,满腔热情,毅然报名参加了军事干部学校。他先赴南京,在陈毅元帅领导的第三野战军培训了一个多月,后一纸调令把他调到北京外国语学校(即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学习。

金大使的第一次外交实践始于1953年。是年7月,朝鲜半岛实现停火。9月,他即和另外22名同学作为英语翻译,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解释代表团,踏上朝鲜那块满目疮痍、弹痕累累的热土。解释代表团的任务是冲破美韩的阻挠,通过解释工作,使被俘的我志愿军战士得以返回祖国。解释工作在"三八线"以南的敌占区进行,情势相当严峻。美韩在战俘营大搞白色恐怖活动,百般威胁我战俘不得表示返国之意。尽管如此,经我方代表的耐心解释,仍有不少人义无反顾地归来。其中一幕金大使至今难忘:一名战士缓步入帐,他从容不迫,激动地从怀中掏出一面珍藏的袖珍五星红旗......对他无需多做解释,他便安全地摆脱了敌方的控制,回到祖国的怀抱。由于美方的极力阻挠,解释工作只进行了十次就被迫终止。

1954年2月,他离朝回国。"这次朝鲜之行是一次十分难得的考验和锻炼机会,不仅使我学到的外语得以实践,而且受到尖锐的外交斗争的洗礼。"他深有感触地说。

科员--外交部发言人--大使

1954年8月,金大使毕业后被调入外交部新闻司,从此便走上了外交战线的不归路。

最初,他在新闻司做外国记者工作,60年代初开始做国际形势调研工作。当时,他还比较年轻,被安排值夜班,一干就是三年。每晚都要阅览大量世界各大通讯社和报纸发布的重要新闻和评论,写成简报,次晨分送中央和外交部领导参阅。有一件事,他至今记忆犹新:"在1962年爆发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当我于午夜阅读到关于苏联运送导弹的船只已调头回驶的消息后,马上告知带班领导,他即刻直接电话报告周总理办公室。当时,中央正关心这件事,及时报告此事就是完成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金大使与中美"乒乓外交"有点缘份。1971年3月,他从湖南茶陵外交部"五·七干校"调回北京,参加接待报道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美国记者的工作。次年4月,他又作为新闻官参加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回国后,他被任命为新闻司国际形势调研处的抓总副处长。责任重了,任务也更为艰巨,自己的能力不足怎么办?金大使的办法是:"学习,学习,再学习。"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爆发后,上级交下来一个重大调研课题:这次危机的程度如何,会否引发资本主义总危机?以前触及的大多是国际政治方面的问题,对于世界经济也可以说他是一窍不通。于是,他便借来一大堆图书,硬是从书中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全处同志的共同奋斗下,终于较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80年代初,他被调往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重操调研旧业,只是这次搞的是战略调研,难度更大。1987年底,他被再次调回新闻司,任副司长,出任外交部发言人。当外交部发言人,虽然同样需要有调研的基础,但这毕竟是不同于调研而又很具挑战性的工作。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是代表政府,不允许信口开河、随意发挥。尽管每次记者招待会之前均做了充分准备,仍总有约1/3的提问是预料之外的。记者们,尤其那些来自西方大报、大社的记者,往往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就要求发言人具有很强的应对、应变能力。金大使回忆起那三年同外国记者唇枪舌剑的交锋场面,感叹地说:"这是一段十分难忘的经历,对我的锻炼和考验很大,收获颇丰。"

1987年,金大使曾为本刊撰写一篇题为《大使纵横谈》的文章。当时,他还不是大使。他的大使生涯始于1991年,先任驻马来西亚大使,后又兼任首任驻文莱大使,最后又任驻泰国大使。问起他当大使的经历,他简言道:"忙忙碌碌地度过了这六年,还算不辱使命。"他还用了12个字加以概括:努力使中马"增进互信",让中文"建立了解",促中泰"更上层楼"。我再请他谈谈当大使的体会,他只说:"要搞好涉外工作,就必须搞好使馆内部;要搞好内部,馆长必须以身作则;馆长以身作则时,身教重于言教。"

文章伴他度余生

去年底,他从外交学会副会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

我问他:今后有何打算,怎样度过余生?他答道:"退下来后,不想就闲着,还想做些事,主要是想写些东西,有时也应邀出去讲课。有大学聘我担任兼职教授。搞了一辈子外交,积累了一些素材和心得,准备总结一下自己,写些东西留下来,或许对年轻人有些用。"(说着,金大使打开书橱,抱出一摞摞笔记本让我翻阅,累计32本,共约236万字。)我不禁感叹:啊,这么多!还编了条目?"不编条目怎么行?有条目使用时就方便了,否则,如大海捞针。我夫人还帮我把32本中的分条目汇总,搞了个总条目。"这真让我增长了见识,明白了什么叫"勤奋",什么叫"认真"。金大使从70年代初开始做读书笔记,三十年如一日,这需要多大的恒心和毅力呀!当我问及人生信条时,他脱口而出:天才=1%的天赋+99%的汗水。

华灯初上,两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了。在归途中,我思忖着,古人云:"学,身之砥砺也。"金大使这大半生,兢兢业业干外交,认认真真做学问,称其为一名"学者外交官"或许更恰如其分。▲

猜你喜欢

外交部大使外交
我是菱大使
微笑大使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小狗大使
“非典型”外交辞令及其翻译——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