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说话像你
2001-06-13齐鲁青
齐鲁青
我朋友的孩子才4岁,说话就很“厉害”。比如谁翻看他的图画书,他要是心里不愿意的话,不会像一般的孩子那样说:“不要动我的书嘛!”或者:“把书还给我呀!”而是:“把书放下!”假如他不想听他妈妈的唠叨,他也决不会说:“好啦,不要讲啦!”而是说:“不许出声!”甚至是:“闭嘴!”使你不由会联想起“把枪放下!”“不许动!”之类的特殊用语。原来,朋友的丈夫是一名军官,也许是由于经常训练特种兵的缘故吧,平时讲话也非常简短,而且近似“命令”,而孩子又经常和这个当教官的父亲一起生活,所以讲话的习惯也就与他的父亲一模一样了。
我们邻居家的小胖墩才念小学,讲话就一副“官腔”,每句话一开头总是:“我说……”而讲到中间略有停顿时,就用:“这个……”来连接,总让人想起北方汉子开口说话的“前缀”和大干部做报告时的口头禅,非常好笑。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他从小由他的爷爷奶奶带大,而他的爷爷是海军师政委。假如你听过他爷爷讲话,你就不会奇怪这个小胖墩怎么会小小年纪就这么讲话了。
记得我儿子念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做作文,文中有一句是:“一支长春藤的嫩枝长上了窗台。”其实这个句子很美,然而老师却在“长上”的字旁打了一个大大的红“?”号。我和儿子都不明白究竟错在哪里,于是就把本子给他爸爸看。他一看就明白了:因为“……上”是北方方言中经常用到的句式,比如倒酒时说“满上满上!”递烟时说:“抽上一支!”品香茶前可以说:“闻上!”因为我是北方人,又经常用北方话与儿子进行语言交流,所以儿子说话和作文自然就带有这种“……上”的表达习惯。而南方人不这么说,自然不知道还可以这么表达,所以儿子的老师就以为有语法问题了。
我们还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孩子的口味、爱好、行为、习惯可以很像他的父母,但决不会完全一样;惟独语言,确切地说是口音、用词习惯和表达方式,可以与他们的父母完全一致,甚至惟妙惟肖。所以,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讲话时显得礼貌而有教养,措词文雅又准确,就得先从自己做起。应注意以下3条:
1.不用反诘句。反诘句就是带有反问、责问意思的句子。比如回答“唱一支歌给我听好吗?”这样的问话,用“我做啥要唱给你听啦?”或“你怎么不唱啦?”之类的句子回答都属于反诘句。反诘句的语气因为生硬而显得带有一点敌意,所以对于问话,能用陈述句时就尽量不用反诘句,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逐渐形成温和的语气。
2.不用“流行”语。比如“挺分”(花钱)、“不要太……噢!”之类的流行语,往往用词不当或语法不规范。用这样不规范的词语和孩子说话,对于正在学习母语的孩子来说影响很不好。又由于流行语比较容易在低层次的人群中普及,所以少用流行语,也有利于今后培养孩子文雅的措辞。
3.不用高声调讲话。在公共场所用高声调讲话被视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而高声讲话的习惯往往是在儿童期养成的。所以,父母们要注意:在家里时,说话的声音就要适度。即使相距较远需要呼唤,也应该将孩子招呼到跟前或自己走近孩子再讲话,而不应用呼唤的高声调吩咐或询问什么。在公共场所,就更应该注意这一点了。
一个人的语言是反映这个人的心态、文化和修养的一面镜子。而语言的习惯一经养成就不大容易改变。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给人一种谦虚、温和、文雅、礼貌的印象,那么在他们还是儿童期时,我们就要注意自己的说话习惯。因为,你的孩子说话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