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写真
2001-06-13文/黄安年
文/黄安年
今年春节期间我阅读了戴洵老人所著的两部传记性小说:34万字的《西来桥》和20万字的《真诚岁月》。这两部小说又把我带回到祖国儿女五六十年前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战的峥嵘岁月中。
其一,作品出自一位“七十古来稀”的老人。作者在“皖南事变”后参加地下党和新四军,经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到1953年转业地方,198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总支书记的岗位上正式离休,1992年开始萌发写作念头,通过创作回顾和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无愧无悔的青少年时代。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仇者不认账亲者渐淡忘的状况使这位老人加强了创作的紧迫感。然而就在这前后她不断受到心脏病、高血压以至小中风的严重困扰,特别是和她一起走过来的革命伴侣《真》的男主人公在卧病三年多后于1996年11月永远地离开了她,打击之深可想而知。一个72岁从未创作过小说视力又极度衰弱的她,排除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拼命“爬格子”,充分显示了一位在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期入党的老共产党员人老志气高的可贵品质。处女作《西来桥》终于在1997年9月出版了。三年后姐妹篇《真诚岁月》又面世了。一个离休已经十几年的70多岁的老人不断有新作面世,这确实是“老有所为”的模范。
其二,《桥》和《真》两部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真实,书中写的皆是作者经历过的真事和体验过的真情。《西来桥》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中期地处长江中心的扬中县西来桥的抗日游击战争根据地的艰苦战斗,以及和日伪顽交错盘踞的错综复杂的军事情势,特别是关于团结开明地主、商人等上层人士共同抗战,分化瓦解和利用伪军、顽军势力,壮大抗日力量的情节写得十分真切和动人。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如果不是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实事求是精神,这样的小说是很难写得出来的。《真诚岁月》真实地叙述了新四军1945年秋北撤沂蒙实行战略转移和1946年“双十”协定前后国共和平与战争交织时刻的复杂片断,艺术地描述了革命队伍中同志的友情、年轻主人公八路军干部史铮拓和新四军女干部戴素雅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还有沂蒙根据地军民之间的真情、部队战士渴望和维护和平生活的心情。
其三,按照学历,戴洵老人只有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但是她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自学,从社会实践和书本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近30年高校工作的耳濡目染、自觉充电,使她不仅有着十分丰富的创作素材,而且具备了概括、提炼和表现这些素材的独特创作思路。只要你读一读《桥》和《真》,你会感受到作者的创作不仅极富教育意义、寓含哲理,而且笔法细腻,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是一部值得一读的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现实主义作品。
其四,两部小说的可贵还在于,它是由普通老百姓写自己的历史和生活体验。人民群众本来是历史主体,但是长期以来历史往往成了一部名人史,或帝王将相或各类英雄或头面人物的历史,底层群众往往作为陪衬。这两部小说写的却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普普通通的民众和干部战士的生活,写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心态。从历史观的角度说,是写底层社会的生活史,写普通战士的历史。这是历史观的一个重大进步。没有对于这部分历史的真实叙述,我们20世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西来桥》 戴洵著华艺出版社1997.9定价:18.80元
《真诚岁月》戴洵著华艺出版社2000.9定价:15.8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