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途盈归
2001-06-12张运和
张运和
“在凛冽的寒风中,他双手拢在衣袖里,弓着身子,还不时使劲地提起将要坠地的鼻涕,他曲着的双腿滑稽的向裆下作快速开合状,仿佛一个劲儿地催促着过胯的冷风,上下磕碰的牙齿引起了路过的一个小孩的好奇:‘妈妈,他在吃什么,这么好吃?……”当教室里的语文老师在念读着一个学生的作文时,正在校门外守着旧书摊的李来顺,就跟着老师的描述表演着这出《冬天的乞丐》。
现在李来顺已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明亮店堂,虽然也干的是买旧书生意,可光景与以前已有天壤之别,着实让那些同行们羡慕得心头闪火,怪谁呢?李来顺脑子灵光,“该他哥子冒油!”
也难怪同行们嫉妒,因为李来顺和他们的经历差不了多少,都是吃苦人出身。李来顺到城里时想的是做一个伟大的城市建设者——一名合格的挑水泥工。但不幸的是李来顺到每一个工地人家都不要他,说他那副骨架扛自己脑袋都困难,还能扛得起别的?没有回家路费的李来顺只好做起了无本生意——拾垃圾卖。与旧书结缘是因为有一次他看见废品收购站“站长”的儿子在他送去卖的旧书中找到一本下学期的课本,就拿去读了起来,李来顺想:看来这东西不是废品,它还有用。我何不把它们分捡出来卖呢?于是李来顺就先把属于课本的旧书从每天收来的废品中选出来,把剩下的拿到废品收购站去。一周功夫不到,他就积了两麻袋。李来顺的头脑所发出的光,虽然像萤火虫的臀,但他毕竟向商人蜕变。
上午收废,每天下午4点钟,李来顺准时来到学校的门口摆摊卖旧书。可是几天下来,李来顺的那点儿光就被浇灭了,阴卖一本阳卖一本,生意一点都不好做。可怜的李来顺哪里知道,这所学校足贵族学校,人家都是扔书的,哪里还要买旧书。最后他还被学生当做乞丐写进了作文里。
李来顺回到租来的窝棚里脱去上衣对着捡来的镜子展示了一下肌肉,那可怜的几根筋让他实在没有信心从事别的什么体力活。唯一的主意还是只能打在旧书上。城里不要乡下也不要吗?李来顺顿时兴奋起来。现在农村读不起书的娃那么多,不就是因为书费太贵,买不起吗?个体户的抉择远没有现代企业那么复杂,也不用开董事会什么的,想到了就去干。第二天李来顺就把收来的旧课本挑回子乡下学校,专找穷学校钻。加上路上耽搁的时间,李来顺用了5天时间,以每本3毛钱的成交价,把整挑子旧书卖了出去。李来顺纯赚了近100元,这可比论斤卖强多了。但李来顺从来就没有想到这是知识的力量,他认为这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要不这么多书是怎么弄进山的?
不经意间李来顺钻进了一个空白的生意空间,从来就没有人做过这个生意,也活该他挣钱。当李来顺等三次向几所山里学校送“教材”时,当地有教师就提出了一个“非分”的要求:李来顺,你看可不可以到城里去收些旧书来把我们整个班全都“装备”了?李来顺想,这不是大生意吗?当即就应承了下来。于是老师就给他开了一个单子。李来顺拿来——看,傻了。几十个人要同样的好几种书,这可上哪儿去收哇?平日里的那些旧课本都是东一本西一本凑起来的,还不是明摆着要我去买新书吗?可是李来顺又实在不想断了这条财路。他又开始吱嘎吱嘎地在床上辗转起来全班的课本,就要另外全班的课本都收到,怎么收?挨家挨户地去吆喝,恐怕吼断喉咙都收不齐。人一旦揽上一根救命藤,想方设法都要攀上去。李来顺也不例外。
一所学校校办主任的办公室被敲开了,一个穿着破旧的农民走了进来,小心翼翼地问:“您是王主任吗?”校办主任一脸狐疑地盯着这个农民。“足这样的,我是×市×县x乡x村的,我们那里是个穷山村,孩子们又十分想上学,但每年的书费太贵,乡亲们叫我到城里来买一些你们的学生用过的旧课本回去。您看你们学校能不能帮助解决?”听了这个农民的解释,主任明白了:“噢,这还要什么钱呢?我们在学生中做一下倡议,希望他们把用过的旧书捐出来,不就解决了吗?”
跟着这股子激情,李来顺一共谈成了几所学校,同时也解决了山里近十所学校的学生课本问题。当然李来顺也小挣了几千元钱。
这样一宋二去,李来顺和学校的关系也相处得十分融洽,一些老师也乐于把他们的旧书拿出来给李来顺,因为他们知道他不是卖到废品回收站,而是卖给需要书又买不起书的人。这样一来他就不单是卖课本了,相应地扩大了旧书的品种。寒来暑往,李来顺在城里也有了点名气,同时也有了一点积蓄。在一些老师的指导下,他开了一个专门经营旧书的小店,从此结束了他颠沛流离的生活。
有了店就不像原来的摆摊了。由于自有知识的限制,李来顺招了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是农民出身,这样对旧书的鉴别和分门别类就不再盲目了。有了这么多年卖旧书的经验,他知道保证充足的货源,做到好书供应不断是十分重要的。李来顺说:“我的生意,诀窍是对两头好,一个是对买书的,一个足来卖书的。”经过当地媒体的宣传,大家都知道了李来顺卖旧书助学的故事,提着各式各样旧书的人络绎不绝地走进李来顺的店,同时来买旧书的人也在店里进进出出。
别看李来顺是个农民,他招客的招法还挺多。他收进旧书后并不。马上上架,而是先予以:“整容”翻新,比如用砂纸机打磨书口,用洗涤剂擦拭书的封面等,许多来买书的人都怀疑这么新的书用如此低价是否能买到。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出售和购买日书,他还忍痛增加了店内的照明度,而且扩充了一下门面,使整个店面看起来十分亮堂,欢迎读者在店内阅读,哪怕整天一本书都不买,李来顺也不恼。而且因为是旧书,也不怕人偷,因为偷去也管不了几个钱,偷者还要背个骂名,划不来。
人气越来越旺的李来顺店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当地出版社也经常把卖不掉的退回的书低价处理给他,其中也包括一些刚刚旺销过了的书;慢慢地,这种折的“旧书”占店内旧书的25%左右。有读者注意了这个现象,便单等出版社把书处理到李来顺的店时再买,因为价格比新书低很多,而且还是正版。许多入都知道李来顺卖的旧书门类齐全,决不亚于新华书店,只是书旧点而已。高昂的书价曾让许多中低收入者望而却步,这一问题居然被一个叫李来顺的农民给解决了。
现在,他又买了两台光盘修复机放在店内,准备收一些旧的CD或VCD,因为你不听别人也许还要听呢?凡是能修复的,一律3-5角收购。
当我坐在李来顺的店里和他闲聊,问及他这些年经商的感受吐、他憨厚地说:“两样,踏实和用脑。光踏实不行,如果光踏实的话,我现在可能还在拾垃圾,还得有眼光,有头脑。有些话我说不好,这两样总结还是从旧书中翻来的。”看来李来顺的收获还真不少。
(高明摘自《商界》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