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成大事
2001-06-12威廉·马斯顿
威廉·马斯顿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做到一有灵感便马上行动,而不是在慢吞吞的考虑中让灵感悄悄地溜走?
作为心理学家,多年来我一直在探寻成功人士的精神世界,我发现了两种本质的力量:一种是,在严酷而缜密的逻辑思维引导下艰苦工作。另一种是,在突发,热烈的灵感激励下立即行动。
当可能改变命运的灵感在世俗生活中喷发时,绝大多数人习惯于将它窒息,尔后又回到原来的生活常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照常做什么。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内在的冲动是人类潜意识通向客观世界的直达快车。威廉·詹姆斯说:灵感的每一次闪烁和启示,都让它像气体一样溜掉而毫无踪迹,这比丧失机遇还要糟,因为它在无形中阻断激情喷发的正常渠道。如此一来,人类将无法聚起一股坚定而快速应变的力量以对付生活的突变。
有一次,沃尔特·B·皮特金和我在好莱坞时,一位年轻的支持者向我们提出一项大胆的建设性方案。我们全被吸引住了,它显然值得考虑,不过我们可以从容考虑,然后讨论;最后再决定我们如何去做。但是,当我正在琢磨这个方案时,皮特金突然把手伸向电话并立即开始口述拍向华尔街的电报,电文热烈地陈述了这个方案。当然,拍这么长的电报所费不菲,但它转达了皮特金的信念。
出乎意料的是,一千万美元的电影投资立项就因为这电文而拍板签约。假如我们拖延,这方案极可能就在我们小心翼翼的漫谈中自动流产——至少失去它最初的光泽。然而皮特金一激灵就立刻付诸行动了。在他一生中,他培养了灵感,信赖它,将它当成他最可靠的心理顾问。
我们羡慕他办事如此简明,然而事实足,因为他办事简明,所以他身居高位。始于涓滴而成于江河,他们在长期训练中养成了“马上行动”的习惯。
加尔文·库列兹始终给时政评论员留下难解的谜。此人很少抛头露脸,他聪明才智不见经传。但在他一生中,他不断训练自己依靠“灵感”,他对刹那的冲动毫不恐惧,而随后的幸运和成功,恰好缘于灵感所激发的独特行动方式。当初他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时,有一天他在电话中被告知,一位重要客户、乡村政界名人就在这城里,灵感突然启发他,他一定得设法见到此人,并促使他成为立法议员。这位平素腼腆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绕过法定的会谈程序,离开办公室直奔这位乡村首脑,结果他大获成功。从此,这内在的冲动一步步地将他推向政坛,成为耀眼的明星。
这清楚地表明:一个人凭灵感从事,未必就是轻狂。相反,怯懦的灵魂总是步步退却,惟恐灵感将他引向谬误,然而,要知道,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一不管我们采取何种方式,我们注定要犯错误。历史上,某些最严重的错误多半来自谨小慎微的决定而不是一时冲动。假如服从灵感而犯了51%的错误,以任何标准来衡量,也不算太多。
以周密的谋虑来掩饰自己的不行动,甚至比由衷的一时冲动还要谬误。首先,它使人变得日益麻木。不久前,一位妇女来向我请教,说她丈夫背离了她。在她看来那不过是常见的家庭不和,很容易协调解决。那妇女说她衷心希望能与丈夫谈谈,而我赞成她这种做法。不料她没有去做,本来很容易修补的家庭裂缝就此不可收拾。原来,从幼年时代起,她就一次又一次地让内在灵感与冲动胎死腹中,所以,当情势逼她作出简单而直截的决定时,她竟无所作为。
在采取关键性步骤之前,不少人体验到犹豫彷徨的痛苦,此时内心深陷在自我辩驳与争执中,而越是深思,我们陷得越深:灵感与纷至沓来的思绪互相僵持、抵消,直到神经焦灼得失去明断为止。作为潜意识对环境的应急反应,激灵的行为本可以替你排忧解难,最本质的冲动倒有可能是正确的。
要做好一件事需要神经、肌肉、声音诸方面的合力进发于激灵的一刹那,我队识的一位作家,有一次他打算全身心投入到一部著作上。但是他无意中瞥见了一则关于“安全驾驶的十条要诀”的征文竞赛启事,这启事像投向他心灵窗户的一道光:因为他对交通与驾驶素有留心,他搁下手头的著作,以便转向图书馆去作进一步的研究。他写下了250个字,这个刹那间的灵感带给他25000美元的奖金,而那部暂时搁置后继续完成的著作最终只给他带来600美元的收益。
还有一个很精彩的例子。一位年轻的大学讲师在某次毕业典礼上听渥朱诺·威尔逊的讲演。恰好这位讲师刚写完一本关于政治科学的论著,被出版商拒绝。此书倾注了他的心血与信念,若无法出版,必将使他对日后的教学生涯感到无望。恰在此时,威尔逊的某些话触动了他的灵感,他登时觉得非向这位前辈求教不可。不过,他听说威尔逊为人冷峻,难以接近。然而在演讲结束时,他在内心灵感的驱动下穿过人群,大胆走向威尔逊,他攥住威尔逊的手,飞快地说:“你的演讲太好了,我刚好写了一本书……”他用扼要的几句话陈述了他的理论。威尔逊摇头说:“不,你错了,让我告诉你为什么……”他约这位讲师午餐后到教工俱乐部见他。威尔逊真诚的开导使年轻人茅塞顿开,他开始着手写一本新书,此书售出了100,000册,从此,他步入了卓越的教育生涯。
成功人士的生涯无不充满此类标志着命运转机的戏剧性情节。真正的灵感是明智的,它引导我们走向成功,因为它揭示了潜意识中最本质的心灵趋向。
当然,这并非一条坦途,一开始便把自己交给随机的冲动可能是危险的。
而最有害的莫过于另一种处世哲学——这哲学可以归结为一句虚弱,摇摆不定的箴言:“很好,让我们好好考虑。”那些钟情于这种哲学的人将失去生活带来的兴奋与刹那间“历险”的微妙感受,最终走向麻木不仁。
(肖遥摘自《心理辅导》200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