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情局“制造”了1.4万小埃连

2001-06-12程映红

海外星云 2001年3期
关键词:古巴人制造卡斯特罗

程映红

随着新的一年的到来,对于古巴人来说,曾经轰动国际的埃连事件已成为一年前的往事了。但比起4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埃连事件只具有某种象征性。

1.4万多古巴孩子来到美国

1959年,卡斯特罗上台之后,古巴人中间很快流传一个小道消息,说政府将要把儿童和他们的父母分开,把儿童直接安置在政府的教育营里。这个消息使得很多人惶惶不安。就在这时,美国驻哈瓦那的使馆宣布:美国取消儿童申请签证必须有父母同行的规定,儿童可以单独申请去美国的签证。这个决定传开后,很多古巴人都带着小孩前往美国使馆,以各种名义为他们单独申请去美国的签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有1.4万多名18岁以下的古巴孩子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到了美国。

这些古巴孩子到美国后,有的在亲友家落脚;没有亲友投靠的,由政府和慈善机构抚养一段时间后,多数在一些愿意寄养的美国人家找到了归属。他们的亲生父母中,有的在后来几十年的时间里陆陆续续通过偷渡或正当移民途径来到了美国,更多的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机会和在美国的子女团聚。佛罗里达海峡就这样无情地隔开了天伦和亲情。

中央情报局的“阴谋”

40年过去了。这些当年孤身来美的古巴孩子早已成了地道的美国人,很多是中产阶级。他们常常怀着复杂的心情回顾往事。从一方面来说,美国给了他们所谓的自由和成功;但从另一方面说,这使得他们失去了父母的关爱,这又是人生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就在这时,一位当年的古巴难童、现在在美国芝加哥德保罗大学工作的女士完成了一项有关研究,发现这1.4万多名古巴儿童来到美国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阴谋,目的是要动摇古巴的人心,搞垮卡斯特罗政权。她说当时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出的主意,由司法部长、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兄弟罗伯特·肯尼迪批准。

中央情报局先在古巴散布谣言,搞得人心惶惶,然后由美国大使馆宣布改变儿童签证条件。换句话说,这1.4万多名古巴孩子来美国绝不是美国人发善心的结果,而是美国政府颠覆古巴战略的一部分。这项行动的代号叫“彼得·潘”。彼得·潘是欧美童话故事中会飞的小精灵,他帮助儿童逃脱恶人的摆布,飞到了梦的国度,过上了传奇一般的生活(也称小飞侠彼得·潘)。用这个名字作为这个行动的代号,其含义不言而喻。

古巴教育政策给美国人可乘之机

那么,古巴人为何会被“政府要把子女和父母分开”这个传言弄得人心惶惶,而至不惜骨肉分离?这与古巴当年的教育政策是不无关系的。

早在卡斯特罗还在打游击时,他便有了一个宏愿,他说:“我将建立起2.5万人左右的农业单位……这些单位将为儿童设立训练中心,因为教育儿童比教育成年人容易得多。……儿童们将由集体负责他们的居住、饮食、穿着和教育,但这些儿童将用他们自己的劳动来使得他们的中心经济上自立,偿还国家提供给他们的工厂和机器。”

卡斯特罗上台一年之后,就发起了一个全国规模的扫盲运动。古巴所有的中学被关闭,13岁以上的少年男女组成“纵队”开赴农村和边远山区为农民“扫盲”。卡斯特罗说这些学生还要宣传农业改革,将农村革命化。运动持续了一年,动员了25万以上的学生。

同一年,卡斯特罗又建立了“革命指导学校”系统,招收14岁以上的学生接受革命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干部。这个学校有地方分支和全国中心,这些都设在农村,学生必须和家庭分开,过集体性的军事生活。

1965年,卡斯特罗还建立了培养小学教师的专门学校,招收12岁以上的儿童,送到他曾打游击的马埃特腊山区,在那里他们亲自动手建校舍。和“革命指导学校”一样,学生和家庭隔绝,在这里过两年集体军事化生活,然后去另一个农村学校训练两年,最后两年才能回到哈瓦那,在一所教育学院学习。

此外,古巴革命后教育改革的中心宗旨就是要把儿童和家庭分开,为此国家投入大量财力建立寄宿学校,还有全日制托儿所,父母必须把出生一个月的婴儿放进去。儿童与学生周末才能回家。

对于这些政策,有些父母不是很理解,因而产生了抵触心理。美国人正是利用了这点,从而散布谣言,逐步实施“彼得·潘”行动,以达到政治目的。G

猜你喜欢

古巴人制造卡斯特罗
伏特加的瓶子被冲走了
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中的价值工程应用分析
绿色理念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运用
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