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

2001-04-30贡和法

人民教育 2001年12期
关键词:目标课程课堂教学

贡和法,男,江苏江阴人,苏州大学政治系毕业,江苏省江阴华士高级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省教育学会会员、市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贡和法一直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教育教学管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曾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教研类文章50多篇,部分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曾先后获得无锡市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新的世纪,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基础教育工作者需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对待学校教育,应该确立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的办学理念,以创新的思维和探寻的勇气,从学校教育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上去实践,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宏观思路:立足转变观念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决定教育发展的方向,也决定教育的质量。教育思想的转变可以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促进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和依据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可以推进评价机制及与之相联系的升学制度的改革。从宏观而言,新的基础教育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培养模式。

1.确立新的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21世纪知识经济的崛起、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越来越依赖于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越来越依赖于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质量。着眼于时代的要求,面对未来的竞争,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总体上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把教会学生做人放在突出位置,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身边做起,从行为养成做起,从注重实践做起,寻求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明确新的教育目标。

新的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国际化、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与自然协调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东西方文化激荡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专家认为,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应具备以下四种素质:第一,有新观念;第二,能够从事技术创新;第三,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第四,有团队精神。这些人才的培养任务虽然主要由高等学校承担,但同时也与中小学教育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基础教育应承担起新的使命:一是基础科学知识的传递,培养创新能力要以全面而扎实的知识为基础:二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奠定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三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上述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在思想、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为未来丰富多彩的生活、富有成效的工作作好准备,以迎接国际竞争、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等方面的严峻挑战。

3.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培养模式的探索首先要确立新的教育对象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其次是学校教学活动模式的更新,改变课堂教学的过程结构和组织结构,改变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结构,使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再次是班级建设模式的改革,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发展交往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才能的充分发挥;积极创造班级健康文化,让班级成为充满生机的精神家园。

中观策略: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依据。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素质水平。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的改革从宏观上应体现以下几个策略:一是重构基础,根据时代的要求来确定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因为织有能产生知识的知识才能有力量;二是突出素质,基础教育是典型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它培养的人才绝不是明天的人才,而是10年、20年后的人才,因此课程应该为全体公民奠定基础性的素质;三是反映现代,课程要体现信息化、全球化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四是交叉融合,四有新人目标的实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课程结构和形式的综合。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切实措施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从而响应国家的课程改革。

1.优化学科课程,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创新能力得以实现和发展的最可靠保证。高中阶段以分科教学为主,对于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的学科内容,基层学校必须开齐、上足、教好,努力提高授课的效益,在具体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上下功夫,帮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乃是基础教育工作的根本。

2.设置综合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目前已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是最具新意的一个板块。在高中阶段,对研究性课程应定位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研究意识,体验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通过学科研究性内容的渗透和延伸,来全面启动学校的研究性课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对经济与环境、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科技成果的应用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根据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依据学生的实际,必须有针对性地开设并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特长。近年来,我校强化了英语口语交流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我们在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信息技术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一方面适当增设英语口语学习的必修和选修课时,同时利用接待外国友人、留学生参观等多种机会,为学生提供英语口语交流的鲜活场景,在训练中提高会话能力:另一方面针对我国加入WTO、高新技术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人才急需的现实,使学校教育自觉适应国际化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法制化、市场化观念,倡导服务、高效、品牌意识。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必须帮助学生掌握未来生存发展的必备技能,为学生今后进入新经济领域或从事其他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学科课程,设置综合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三类课程形成合理的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整合一致的育人功能。

微观操作:着眼课堂主阵地

实施素质教育,学科课程是主渠道,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只有课堂教学的效益提高了,才能为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面对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教师应树立四观:以学会学习为根本的教育目的观,以主体自觉为理念的教学过程观,以参与创造为宗旨的师生互动观,以方法与手段组合的现代技术观。在四观的统领下,优化课堂主阵地,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1.优化教学目标。

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研究目标达成的良策。制定教学目标要体现五性:导向性,目标要使教学任务的解决达到可能范围内的最大效果,发挥目标的定向激励作用;全面性,目标应包括学生认知、智能、情意及个性的全面提高;层次性,分层要求、因材施教;可及性,目标定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最大可能;可测性,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测评和反馈。具体的教学中,在落实目标时以认知目标为主线,分层落实;以智能目标为核心,主动发展:以情感目标为动力,和谐渗透。

2.规范教学过程。

质量是在过程中产生的。只有整个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能按标准、上规范,最终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提高质量必须统筹安排、全程管理,对起始年级、过渡年级、毕业年级都要有阶段目标,分类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程序操作、全程控制,对教师的教学规范步步到位。此外,还要特别关注教学过程的一些关键因素。

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课堂教学中,教师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能深刻地影响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用欣赏的眼光注视学生,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欣赏犹如一盏高悬的智慧明灯,不仅能照亮求学者,也能照亮为师者。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复旦大学杨福家教授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点燃学生,把学生内在的潜能,点燃成一团创造的火焰。教师能不能把学生的兴趣之火、创造欲望、求索热情点燃,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学识,更取决于他的引导艺术。

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人格。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关键是面向每一个学习困难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個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本意识”,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3.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相对而言效益较低,而当今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教学方式的改进,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使有限的时间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

基础教育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基,观念转变是前提,构建课程体系是载体,注重课堂主阵地是基础,关键是如何把三者有机的整合。这是基础教育工作者所要努力的。

猜你喜欢

目标课程课堂教学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