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习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2001-04-29谢宜祥王方刚
谢宜祥 王方刚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抓好创新学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已成为教育战线一项紧迫的任务。开展创新学习,关键在教师。正如陈至立部长所说:“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教师的创新能力远不能適应创新学习的要求,满堂灌、一刀切、死记硬背等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桎梏。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创新能力,便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强化创新意识:从“权威性”向“民主型”转变。
教学过程本应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却把教学变成教师一方的活动,教师是课堂上至高无上的权威,“我讲你听,我问你答”这种教学的基本模式,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敌。面对新的形势,教师必须确立这样一种观念:当代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解惑、启疑,教师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考。对学生来说,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应当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应当是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朋友。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当是一位参谋、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口实现由“权威性”向“民主型”的转变,是实现创新学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创新机制:从“要我创”向“我要创”转变。
要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必须建立有利于教师创新的机制和环境。这种机制一旦建立起来,能够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创新意识,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使教师完成从“要我创”到“我要创”的转变。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一是要改革“应试导向”的评估体系,建立“激励创新”的评估机制。我们常听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是否教师就偏爱考试这一“法宝”呢?非也。单纯以考试成绩论优劣,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使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受到很大压抑。目前,许多学校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并不鼓励教师求异创新,发展个性。有些规定使教师无法越雷池一步,很难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创新氛围。在符合教育规律,遵循教改原则的大前提下,我们应当鼓励教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只有教师个性的充分发展及其相互碰撞、影响,才会出现创新的火花,才能激起创新的热情,才会使教学充满活力。二是要勇于改革阻碍教师发挥创造力、发展个性的规章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当根据创新的时代要求,对现行的学校规章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对那些滞后于时代、消极落后的教育观念和规章,要大胆变革和改造,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实行个性化教学,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三是要建立公平竞争的机制,鼓励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脱颖而出。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的心理需要。因此,学校应围绕创新学习这一主题,建立起教师公平竞争的机制,为每一个教师提供展示自己创造能力的机会,从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三、提高创新能力:从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树立创新意识是前提,营造创新机制是保障,但最终要落实在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上。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善于学习。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师必须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的能力,要博采众长并融会贯通,努力使自己成为精通现代教育理论,善于实践和创新的复合型教师。二要善于扬弃。所谓扬弃,就是在继承前人的同时,要敢于大胆质疑。质疑过程其实质是对原有结论进行重新验证的过程。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大胆提问,大胆怀疑,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前奏。要做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没有教师的大胆质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很难进发,即使有了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很难发育、成长。三是善于启疑。教师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只有这样,一株株蕴含创新精神的幼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的教育才能造就更多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