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阴影(三)
2001-04-29龙迪
龙 迪
无条件倾听
亲人去世后,照顾孩子的成年人要经常花些时间,耐心地、不加任何评论和批评地倾听孩子说说自己的感受。这种无条件倾听是对哀伤中的孩子最大的心理支持。
当我们能够无条件倾听时,我们就既能听到孩子说出来的话,又能听到孩子未曾言说的心声。比如,孩子常常很难表达内疚感,但是,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行为中看出来。孩子可能经常这样贬低自己,“我是个笨孩子”,“没有人喜欢我”,“我以后什么也做不好”等。他们也可能表现为郁郁寡欢、昏昏欲睡、独处一隅、感到孤立,有时也会感到身上多处疼痛……这些都表明,孩子正在压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孩子得不到这样无条件的倾听,不能充分地表达被压抑的哀伤情绪,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以《物种起源》而著称于世的达尔文在8岁的时候,母亲去世。爸爸和几个姐姐不许他谈到妈妈。当他表达任何哀伤情绪时,家人都皱着眉头。达尔文在晚年的时候曾说,他根本不记得母亲去世的情形。许多人认为,达尔文终生疾病缠身实质上是源于精神疾病和心身疾病。他释放痛苦的惟一方式就是不可理喻的自我折磨。
如果孩子能尽早地处理丧亲的哀伤,他就更可能摆脱与达尔文类似的命运。
保护
在哀伤的日子里,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亲友的爱和支持。他们需要有人陪伴自己,使他们免受过多的压力。他们不希望生活有太多的突变,不希望很快承担新的角色。
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会对丧亲的孩子构成额外的压力,可能会削弱孩子驾驭丧失的能力。许多儿童专家认为,并不是父母一方的死亡破坏了孩子的未来,而是其他所有的生活变动积累起来动摇了孩子的整个生活基础。因此,无论在何处,与孩子最亲近的人都应该支持孩子,使他们自己变得更有力量。
即使你不与孩子住在一起也能支持他,可以请你的亲友经常给孩子写信、打电话,或来家拜访。送一些小的纪念品会给孩子很大的安慰。孩子会因此感到,尽管那个爱他的人离去了,但是仍然有人关心自己,这种安全感将有助于孩子适应未来的生活。
不要忽视孩子的同伴给他的支持。因为孩子更容易对同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好朋友更容易帮助孩子挡开好事者的追问。必要的时候,还会请老师帮助。
在哀伤的日子里,保护孩子并不意味着将孩子隔离起来,相反,应该让他们上学。当然,这时我们需要关心的并不是孩子的学业,而是孩子的心理。
有的孩子会发现,参加学校的日常活动可以缓解哀伤,他们可能想要尽早返校。由于家里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情,他们成了老师同学关注的焦点。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这个关注甚至成了一种待遇。这种待遇虽然与悲伤、愤怒、痛苦和内疚等情绪交织在一起,但确实能使孩子暂时地从哀伤中摆脱出来。
但是,回到学校,孩子必须面对的是,如何向大家解释死亡。对于孩子来说,找到恰当的语言向别人解释死亡是很难的,成人常常忽视这一点。
因此,在返校之前,要告诉孩子,可能有些同学或老师为了表示关心,询问家里发生了什么事,那个人是怎么死的等。如果这些提问使他不舒服,他可以这样回答,比如,他可以说:“我有两个姐姐,但是,其中一个死了。”“现在我们家就我一个孩子。但是过去我还有一个哥哥。”如果别人接着问:“他是怎么死的?”孩子可以告诉对方:“我不想说这件事。因为我会难过的。”同时,你还要告诉孩子,这样的回答并不会得罪别人,每个人都有权利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和谁谈论什么事。这样的沟通技巧不仅可以缓解孩子经历哀伤的紧张,而且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
关心
丧亲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孩子可能会变得脆弱敏感。一点点小事就会使他们感到备受伤害。哀伤的孩子既渴望独处,又希望伙伴陪伴,既回避回忆过去,又经常说起过去。帮助正在经历哀伤的孩子时,孩子可能会以敌意的方式将这些冲突直接发泄在你身上。或许孩子以为你正在帮助他远离过去,可是,他可能还没有准备好向过去告别。这时,你既是孩子发泄敌意的靶子,又是为他们提供支持的源泉。这时,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诉诸武力或斥责的“管教”,而是细致的关心。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减轻哀伤的痛苦。恐惧和自责可能会使孩子只能依靠自己度过哀伤,他们不能从别人那儿得到支持和帮助。然而,如果孩子对自己有积极的感受,他们就通常能够向祖父母、邻居、老师和朋友等他们信任的家外人寻求帮助。因此,帮助孩子培养自信是度过哀伤的关键。那些被看重的孩子也会学会看重他们自己。
一些非常简单的小事可以表达你对孩子的尊重和关心。尽管天气并不冷,但是,丧亲的孩子会比以前怕冷,这是由于
听到噩耗之后的震惊所导致的。在床上放个热水袋,孩子与它依偎在一起时会感到很舒服;在看电视的时候,让孩子抱个毛绒玩具或靠垫,他会因此感到一丝安慰。白天要给丧亲的孩子多加一件衣服;晚上躺在床上入睡时,可以让孩子听到家庭背景的说话声或轻音乐,当他们听到这些熟悉、安抚的声音时,会感到自己不那么脆弱和孤单,更容易放心入睡。鼓励孩子主动说出自己想要什么,不要总是让别人猜。
哀伤的孩子也可能会装病,因为他们想要父母和他们在一起。可是父母要工作!这时,你可以说:“我知道你想让我不上班在家里和你呆一天。但是,我今天必须上班!晚上我回来以后,我们可以有一些时间单独在一起,就我们两个。好吗?”这种协商的办法既保证了父母自己的生活安排,又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需要得到了重视,这种自我价值感将增强孩子的内心力量。
享受未来
需要指出的是,那些正在经历哀伤的孩子难以接受但必须接受的现实是,死去的亲人再也不能回家了。这样的现实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将是不可预料、不可确定的。无论他们抱着怎样的神奇幻想,无论他们拥有多么良好的愿望,无论他们怎样努力,最糟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切都无济于事!当孩子开始能够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时,当孩子仍能得到自己所信任的人的关心时,他们开始具备摆脱哀伤的自我力量。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过去的生活再也不能复现,但是,他们还能够享受未来的美好生活。
经历苦难后的成长感,是健康地度过哀伤的标志。这意味着,一个人开始有力量对过去说“再见”,向未来说“你好”。许多人相信,哀伤的经历是一种有价值的学习过程,我们从中学会了珍惜生命、珍惜爱,也学会了欣赏生活。
一旦孩子失去了生命中一个重要的人,他真正从丧亲的哀伤中康复过来需要几年的时间。这样痛苦的经历会改变他们。大多数孩子也健康地度过了哀痛,他们变成了一个更坚强、更富有同情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