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偶素:神奇的制造者

2001-04-29张宝盈

飞碟探索 2001年3期
关键词:物体现象能量

张宝盈

自然界是否存在着某种超乎常规的物质或能量?这种超常的物质或能量是否就是许多“超自然”现象的制造者?大量的“超自然”现象的存在似乎在深刻地印证着超常物质或能量的存在。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种若隐若现的超常物质或能量,也许就在我们的面前甚至体内,而且,它是一种已知的物质。

研究表明,这种神奇物质很可能就是具有独特性质、介于实物粒子和场之间的被称为“电子偶素”的由正负电子对构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实体结构的体系。那么,由正负电子对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体系的存在是可能的吗?它具有哪些奇异性质?

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已知,慢化后的正电子与电子结合,会形成一种类氢元素,称为电子偶素,此时正电子起着类似氢核的作用。电子偶素最终发生湮灭,放出γ光子。

另外,能量大于两倍电子静质量能的光子与原子核碰撞可产生正负电子对。能量足够高的带电粒子的相互碰撞也可以产生正负电子对。就是说,自然界乃至人体内无时无刻不在有大量的正负电子对生成,同时又有大量正负电子对湮灭转化为光子。那么,大量的正负电子对在一定条件下是否会在物体中构成某种相对独立的具有奇异性质和稳定结构的特殊物质呢?回答同样是肯定的。而且,也许正是这种不起眼的、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电子偶素创造了种种未解之谜、神秘现象、“超自然”现象。

电子偶素是否会具有其他物质或场所都不具有的特殊性质呢?诚然,这最终要靠实验和理论的完善来验证,但我们不妨先对它进行一些推测和剖析。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实物粒子,也不同于场。其“原子核”是正电子(或负电子),与电子均属于轻子,不含质子和中子,是介于实物和场之间的特殊物质,因此也将具有不同于实物和场的性质。完美的“阴阳平衡”。如果以电子为阴,正电子为阳(或相反),则二者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阴阳平衡”体系:不但电荷正负相反、相等,而且二者质量相等,因此是一种完美的阴阳平衡体系。这是其他任何物质或场所不具备的。古老的“太极图”正是这种阴与阳完美结合与平衡的标识,而惟有正负电子对才具有这种阴阳完美平衡的“太极”体系。太极图中的鱼眼,则可看做传递正负电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的(正负)光子。

在较低的能级状态下,它整体上可能会呈现“中性”,即不显示正负电性,磁力也不显著。但当它在较高能级时,大量正负电子的相互作用和运动,会使它呈现出强磁力(吸力),因为强电场会产生强磁场,对导体的作用要强于非导体,尤其是在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存在的情况下,它将优先作用于导体(如各种金属)。

同时,由于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因此,它能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它不仅自身会发光(发什么颜色的光,取决于它处的能级和它获得的载体的物质的性质),而且当它处于不同能级和作用于不同物体时会产生不同效应:或致燃、致爆(其强大电磁能量足以使可燃物燃烧、爆炸,使金属物熔化),或致动(如使石头“自移”等),或致“穿壁”(由于它整体上呈电中性,由正负电子对的协同作用,犹如超导现象中电子对可以无阻碍地穿越晶格一样),或致“隐形”、消失——使原有物体的原子解体,重新组合为其他物质,这就会使物体“隐形”、神秘失踪等等。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就能找到许多未解的自然之谜的答案。

球形闪电谜能解

球形闪电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奇异现象。这种明亮而无声的火球会在空中飘过或慢慢地飞舞,能持续数秒钟之久。它们可能小至网球般大小,也可能大至沙滩排球。它们既可能呈白色或黄色,也可能呈橘红或蓝色。有时,它又会把玻璃打碎;有时,它可以飘进建筑物内;有时,它还会进入飞机舱内,甚至致人非命……

为了揭开球形闪电之谜,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理论、假说。2000年2月,两位新西兰科学家又提出了一个似乎已解释了球形闪电的所有特征的认为球形闪电是“正在燃烧的硅粒子”的理论,但这些理论都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球形闪电的种种奇异现象,尤其是未能在实验室制造出球形闪电,更使这些理论无法得到证实。限于篇幅,这里不做讨论。

由球形闪电表现出的种种特性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球形闪电实质上是由正负电子对构成的体系。因为通过上述可知,正负电子对构成的体系将具有球形闪电表现出的一切性质——呈发出各种颜色的火球状,能够穿窗过墙而不留任何痕迹,能致动物体(如打碎玻璃等)。

当宇宙射线(主要是太阳射线)中的能量两倍于电子静质量能的光子与大气物质的原子核发生碰撞,产生正负电子对并获得适当条件而高度密集起来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球形闪电便产生了。

闪电则可能是由密度较低但规模较大的各自独立的正负电子对体系相互碰撞发生湮灭时急剧放能的过程(这样也就可能解开了闪电之谜)。球形闪电是高度密集了正负电子对且未与其他正负电子对体系碰撞的缓慢放能的过程,它的湮灭速度也较慢,一般是在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后才会突然湮灭。

对此观点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即人工制造出球形闪电。笔者已提出了该实验的具体方案。

UFO是何物?

除了那些误认、幻觉的目击报告外,被大量观察到的UFO也是一种未解的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

实际上,不难发现,绝大多数UFO其实也都不过是类似球形闪电的由大量正负电子对构成的发光体。其一,UFO照片大都是外形模糊、形状各异且不规则的发光体,而这种模糊、不规则的外形恰恰与球形闪电的特征相符。另外,其运动速度往往无规律,忽快忽慢,可以排除是人工制造物。其二,UFO均带有大量强电磁、热能等现象,这也正是球形闪电的典型特征。由此,可以判断UFO大都是由高密度正负电子对构成的体系。

以留有大量遗迹的于1994年发生在贵阳都溪林场和贵阳车辆厂的贵阳“11·30”UFO案为例,其UFO的主要表现为:有如蒸汽火车慢行时的“咣当”声,“看到两个大火球逆时针旋转着前进,看不见其他有形体的东西,只觉得有一种特别强的、向上的引力,十分吓人。”火球经过处大树被拦腰折断或拔起。一辆满载50吨钢材(加上火车自重20吨,共约70吨)的火车车厢被推出约20米远。四根直径10厘米的无缝钢管柱子,两根被折弯,两根从离地面40厘米的高度被齐齐地“切断”,但该库房却无损伤。水泥地板有被强高温烧过的焦糊痕迹,5吨重的航吊车在接近封闭的车间内“自行”移动56米。

专家分析了车厢位移、航吊车位移、门销脱落、不锈钢拉手拉断、树木折断、拔起等一系列情况后认为,只有强磁力才能达到如此能量。

由该事件中UFO(火球)运动的盲目性、随机性、破坏性来看,显然不是智慧生物所为。如果是拥有了比地球人类更高科技的外星人,完全没有必要这样显示他们的威力。其飞行器不会发出像蒸汽机车般的声音,不会发出强光来浪费能量。更高级的返回主列表(ReturntoMainList)文明也不会以破坏自然环境的方式来显示其高科技,他们会有更高级更文明的方式。而它所表现出的光、声、强磁力、对物体的作用的选择性(更“青睐”金属导体)等种种怪异现象,恰恰可以用它是由大量正负电子对组成的特殊物质来解释。

高度密集的正负电子对体系,由于它质量极低,能量极高,极易受外界扰动。一旦受到扰动,它就能以极高速度运动。而在未受到扰动时则运动缓慢,甚至会“悬停”。而在它“着陆”的地点,也都会有烧焦的痕迹。

由此可以推断,凡是火球状的UFO,都可能是在雷雨或非雷雨天气中形成的“球形闪电”——只要有足够多的正负电子对产生并高密度聚集起来,就可以产生“球形闪电”——UFO。

如前所述,当正负电子对体系处在不同能级或作用于不同物体时,其能量即可使被作用物体产生不同效应,例如发声(使物体发生一定频率的振动)、发光、发热、致燃、熔化(金属),使非易燃物发生位移(其原理犹如经摩擦生电后的塑料棒会使碎纸屑在其上跳跃一样,只不过使诸如石头移动的静电量较大而已。一块石头与地球质量之比并不大于一块碎纸屑与一把塑料梳质量之比),使物体“隐形”等等。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资料表明,雷击植物能够产生“玻璃状物质”。1827年夏季的一天,在蒙脱罗斯杜恩地区一居民的草堆被雷电击中,着了火。火被扑灭后,发现草堆中间有一个像是被锋利的刀具割切了的圆柱状窟窿,从干草中央直到地面,在底部发现一种玻璃状物质……类似的记载还有许多。

这种“玻璃状物质”与高僧火化后的舍利子看起来颇有相似之处。这也可能是因为,当雷电中的正负电子对被植物吸收后,由于传递正负电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的光子大量增加,会使被雷击的植物(与人体一样,是以碳元素为主的物体)具有较高的折光性,因而会呈玻璃状。

本假说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天旱易发生地震。阴雨天时,宇宙射线造成的大量正负电子对被云层吸收,并以雷电的形式将能量释放出来。而天旱无云时,宇宙射线造成的大量正负电子对除了被空气吸收一部分外,只能被地壳吸收,当地壳吸收了大量正负电子对并以“地壳雷电”形式放能时,地震便发生了。

深源或海底地震则可能是由地壳内放射性元素辐射而形成的大量正负电子对以地壳雷电形式放能而造成的。

正负电子对是否具有上述奇异性质,它是不是许多奇异现象的制造者?这只是通过实验来加以证实。而检验正负电子对是否具有奇异性质的实验,实际上也就是“奇异现象”是否真实的判断实验。它有可能敲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的大门。

不论结果如何,该实验都将具有重要认识价值。我们期待该实验早日付诸实施,从实验上给“奇异现象”是否存在提供一个过硬的令人信服的说法。顾国建图

猜你喜欢

物体现象能量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能量之源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猜谜语
开年就要正能量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