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与判断
2001-04-29权五民编译
最好的办法是快速反应
权五民编译
首先要能区分是重还是轻
要练出能区分的好眼力
当孩子显示发烧、腹泻、喷嚏、咳嗽等症状时,对妈妈来说,最重要的是需要判断病的轻重。实际情况是,在所有用急救车运走的患者中,有多半属于轻症,完全不必“兴师动众”。
当然,正确诊断病情即使对一个医生来说也是不容易的,需要长期的努力。何况是并非儿科专家的妈妈,要做出正确的诊断就更难了。但是,只要掌握一些小儿病情的要点,至少判断病的轻重还是可以做到的。
对孩子病情的判断
不需要急救的状态
孩子显示的各种症状,比如发烧、腹泻、咳嗽等即使很严重,但如有以下表现,除非是适诊时间,否则等到第二天去就诊也没关系。
1.食欲旺盛,能喝牛奶和断奶食物。
2.哄一下就会笑,显得心情很好。
3.如是婴儿,看到玩具会伸手,视线会跟随移动的物体,翻动身体或活泼地爬,或是“啊、啊”地说着什么;如是幼儿,活蹦乱跳,照样敲打着玩具玩。
4.睡眠好,而且从睡梦中醒来时,心情也不错。
需要急救的状态
1.脸色难看,眼神呆滞。
特别是嘴唇或其周围呈现青紫色,或是眼角松弛无活力,目光呆滞;妈妈哄也没什么反应。
2.绵软无力,持续不耐烦。
虽然不发烧,但不想起床。
只是哭,但哭声很弱。当摸头或身体时,会哭得更厉害;反复发作性的哭闹或是发出尖利刺耳的哭声时,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呼吸异常。
呼吸突然急促并变弱,吸气时脖底或心口下陷,鼻子一张一合地抽泣着,如果用肩膀带动呼吸时,尤其危险。
呼吸变慢,1分钟1~2次,脸色发青时,也很危险。
4.没有意识。
意识低靡,脉跳变快并微弱到近乎摸不到的程度,脸色或手脚变成青紫色时,即使不发烧也是重症。
5.呕吐不止。
只喂牛奶和水还是吐。
6.出血不止。
不管是鼻出血,胃出血,还是伤口流血无法止住时,都应尽快去医院。
要点:出现紧急状态时,应及时找家庭医生或附近医院的医生。和医生上门出诊相比,直接带孩子去就诊可能对孩子更有利。因为有些措施在医生上门出诊时无法采取。直接带孩子去医院就诊时,也应对急救车、私家车和出租车的使用区别对待。因为有时无法判断急救车要去的目的地。
去医院就诊必须掌握的要点
去医院之前,应尽可能量好体温,若出现大小便异常或呕吐等情况,也应取样带走。不要轻易服用药物。
按以下顺序向医生简要报告:
1.明确说明发烧、腹泻等就诊的主要原因。
2.这些症状是从何时开始的。
3.病情发展变化的情况。
4.有无其他令人担心的地方。
5.如实说明在家中采取的措施,如服药等。
医院和医生的选择
值得信赖的小儿科
指定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的选择以离家近的小儿科医生为好
婴幼儿经常患病,而且在发育过程中,必然有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因此,孩子一出生就指定好专门的医院和医生可谓有备无患。
家庭医生的条件,首先应是尽可能近的医院的医生。即使是名医,如果需要几小时的路程,也没有实际意义。孩子稍有不适,即能方便地前去就诊最为重要。
另外,因为主要是给孩子看病,所以应尽可能选择小儿科医生。
如果医院分科不细,只有综合科(全科)医生,最好选择把小儿科放在首位的带有“小儿科、内科”等综合科的医院。
如何判断家庭医生的优劣
1.对孩子的疾病或育儿有关的疑问,能否清楚、亲切地讲解。
2.当判断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否毫不耽误,及时介绍相关的大医院。
3.当妈妈咨询病情的详细情况时,能否不怕麻烦,说明要点,并能让家长完全理解。
此外,还要喜爱孩子,能很好地指导家庭看护,也是好的家庭医生的条件。
相反,精神不集中,对咨询的问题爱搭不理;或是给的药超乎想象得多;或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喜欢先打一针的医生,是不能信赖的。
忠告:好的小儿科医生肯定应该具备许多条件,但在尝试以前还无法确切知晓。这时,不妨先听听邻居家妈妈的评判,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选择家庭医生时,应该多听几个人的意见,首先选择那些大家都说好的医生去试一试。
综合医院和私人诊所
人们在得病时,经常会为是去综合医院好,还是去私人诊所好而烦恼。其实这种比较没什么道理。
因为,综合医院和私人诊所的作用不同。综合医院分为许多专科,集中了许多专科医生,医疗器械和设备比较齐全,可以诊治各种疑难病症。
与此相比,私人诊所会先判断病的轻重,然后再考虑自己的实力,如果属于力所能及的范围就及时治;如果需要精密检查,则会介绍到相关医院。
因此,不论是综合医院还是私人诊所,对患者来说都是需要的。如果按就诊顺序,可能以私人诊所作为就诊窗口更好。
平时应多与家庭医生沟通
家庭医生指定以后,得病时找他们自然不在话下,即使是健康时也应经常去咨询有关情况,接受育儿指导等。总之,要经常沟通。
这样做的好处是,医生可以完整地了解孩子的体质、成长过程和习惯,以及历次生病时所采取的措施。
对小儿科医生来说,比起初诊的孩子,要诊断已多次诊断过并且连体质状况也知道的孩子,会更容易,而且误诊的情况也少。
应充分信任医生
在决定日后要继续就诊的专门医生后,应尽可能给予信任。大事小事都去找人家,给予充分信任,自然也会有好的回报。即使在治疗过程中有什么不放心的,也不应马上就去找别的医生。正确的做法是,坦诚地讲出疑问所在,以求得说明。如果仍不满意,再换医生也不迟。
即使已明确知道是皮肤科或耳鼻喉科的病,也不妨通过家庭医生介绍相关医院。
电话就诊
初诊当然不用说,即使是从几天前就已开始接受诊断,也应尽量避免轻易用电话就诊。
诊断应对孩子的整体状态进行诊察。只是口头告诉医生孩子大小便如何,出疹子的状况如何,医生没有实地看到,就难以判断病情。不管怎么说,电话就诊都无法代替正规的诊察。
就诊时应注意的事项
尽可能上午去看病。除非紧急状态,应遵守预约时间。预约应尽量定在上午。到了下午,很可能来不及接受检查和一些特殊的治疗,要想转院就诊可能也要困难些。
不要忘记必须带的物品。医疗保险证、婴儿手册等一定要带去。如果必要,大小便和呕吐物也要一并带去。
应给孩子穿就诊方便的服装。因为发烧,所以给孩子多包几层还是可以的。一般来说,应给孩子穿容易脱的衣服。在快排到自己的时候,应该把外衣脱掉,做好诊察准备,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
介绍症状应尽量做到简洁而有顺序。要向医生明确说明“发烧”、“咳嗽”、“腹泻”等最主要的症状。
然后,简要说明这些症状是从何时开始,又是如何变化发展的。对于相伴症状,由医生方面提问的可能性较大。
为说起来更得要领,可以先做好记录,按记录讲,会显得从容。如“从昨天早上开始咳嗽,白天稍好一些,晚上又严重起来。体温,今天早上7点是37℃,食欲一般”等。
如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应告诉医生。比如,已在何时服过何种退烧药。
如事先请别的医生看过,也不应隐瞒。了解这些情况,对确立治疗思路是非常有好处的。
确认喂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经常有人在取药窗口寻问用药量和用药方法。实际上,对药的有关知识,从医生口中听到是最好的。
图说明
18页:孩子显示发烧、腹泻、咳嗽等症状,但只要食欲旺盛,喝牛奶或断奶食品正常,就不用过分操心。
19页:若孩子显示出需要紧急就诊的症状,就应马上找家庭医生或到离家近的医院就诊。然后,要向医生仔细说明有关症状。
20页: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得病是自然的。因此,要花些心思,选择好家庭医生。听听邻居家妈妈的评判也是一个方法。
21页:孩子健康时,妈妈也应经常去医生那里咨询有关情况,接受育儿指导等。总之,要经常沟通。
图文
22页:
在候诊室……
等候就诊时应尽量做到安静。妈妈可以小声给孩子念会儿书或讲故事。
如果孩子闹腾,大声喊或到处跑,可能会给医生工作带来干扰,可以和分诊员打个招呼,暂时先让孩子出去玩一会儿。
就诊前,给孩子吃饼干等零食是应该禁止的。因为口内的状况对诊断经常会起误导作用。
23页:
儿科疾病的特点:
孩子并不是大人的缩小版。婴幼儿和成年人最大的区别是,成年人已结束发育,而婴幼儿还在发育过程中。生理和功能也同成年人非常不一样。因此,即使孩子得的和成人同一个名称的病,其症状和发展过程也会完全不同。
更易得病,发展过程也快。
孩子经常得病。这不仅限于人,其他动物也是如此,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尤其是孩子出生半年后,从妈妈身体中获得的先天性免疫力基本消失,极易得感染性疾病。因为得病过程也是自身获得免疫力、抵抗力的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得病也是必要的。
另外,一旦得病,其发展过程非常快,也是一个重要特点。可能刚发现孩子有些异常,就突然变得很严重了。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病的大原则,这一点对孩子尤其重要。
随之而来的,只要过了一个阶段,孩子的恢复之快,也是惊人的。
症状容易在全身出现
举例来说,孩子若感冒,并不只限于鼻、喉、气管等上呼吸道感染,还会引起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甚至引起脱水等全身症状。
对妈妈来说,练就关注孩子的好眼力,在孩子发展成重病之前就能去看医生,都是必需具备的基本功。
随着年龄和季节的不同,得的病也不同。
例如,突发性出疹子,一般多发生在3~4个月至1岁前后。麻疹等传染病则多发生在6个月以后。
冬季则易得冬季腹泻。
也有心情状况引起的疾病
比如周期性呕吐症是由于妈妈哺乳的态度不好或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
选自韩国三省堂《妇女百科》
责任编辑/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