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合理用药(上)
2001-04-29田安欣
田安欣
父母必读:作为儿科专家,您怎样看待儿童合理用药的问题?
胡院长:儿童的合理用药是父母亲和儿科医生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那么,什么叫合理用药呢?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这个“合理”只具有相对性,也需要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当前,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随着基因测序工作的发展,医学将要涉及很多问题,比如人的克隆、借腹怀胎、精子库、基因食品等等。这就尖锐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如何保护自己?这就涉及到关于人类未来的医学模式,有的专家称之为:生物、环境、心理、社会、伦理模式。这个模式是未来人类共同遵守的医学模式。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医药工业也将有更大的发展。所有的国家都把医药工业的发展作为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我们国家医药工业的发展,每年也以50%的速度在增长。医药工业的发展,使人类战胜疾病的手段和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过去不能治的疾病现在能治了。
从几项社会进步的基础标准来看,就是预期寿命的提高,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的降低。我国的预期寿命在发展中国家居领先地位;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国外的先进水平。但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是非常多的。我国在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国家卫生状况总体评分排列中仍很落后;我国的城乡差距还很大,社会保障体制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这样一些背景下,如何合理用药就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什么是合理?这里面有个相对的问题,即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合理性,在另一个历史时期也可能成为不合理。如:五六十年代我们做医生的时候,只要了解什么病要用什么药,这种药可能会产生哪些副作用就行了。因为那时候的抗生素除了青霉素就是链霉素,其他药物很少。现在的医生仅仅了解这两条就远远不够了。
如:给药途径、药品依从性等是否合理,就被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父母必读:谈到给药的途径,目前有这样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孩子一生病,家长都希望医生赶快给孩子输液、吊瓶。该怎样看待静脉输液呢?胡院长:目前,在给药的途径中有很多误区。如:人们现在不喜欢口服给药,也不喜欢肌肉注射,而喜欢静脉给药。孩子一发烧,家长就要求医生给输液、吊瓶,认为这样效果好。殊不知,静脉给药所造成的危害、所产生的副作用,比口服给药要大得多,严重得多。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或中毒,就会非常严重,甚至危及孩子的生命。因此,在给药的方法上应该提倡:能口服的就不打针、不输液。然而,像这种给药的不合理性,就连一些医务人员也认识不清。当然,口服给药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过去宣传“良药苦口利于病”,现在这个观点就变了。
有些“良药”味道太苦,孩子还没有吃进去就吐得满身。因此,现在许多儿童用药开始重视口感,如香蕉味的、橘子味的药都有;过去给孩子喂药是捏着鼻子往下灌。当初我们在学校里还学过一套灌药的办法,就是让勺子不离开嘴角,一旦吐出来了再灌进去。现在,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这种强迫性的喂药方法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因此,家长还是比较发怵给孩子喂药,几乎没有一位家长给孩子喂药前自己不尝药的。另外,口服给药到底是一天吃一次好,一天吃两次好,还是一天三次或六小时吃一次的好?总的来说,当然是吃的次数越少,效果越好的药最理想。于是人们就生产了很多长效的,或者缓释的,或者控释的药物。
据国外统计:假如是一天吃一次的药,有80%的患者能够坚持;如果是一天吃两次的药,大概只有70%的人可以坚持;而一天吃三次药,大概只有50%~60%的人能够坚持;若一天吃四次药,六小时一次,几乎只有30%~40%的人可以坚持。大多数人经常会忘记。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的孩子有病,医生说一天吃三次药或四次药。孩子送到托儿所,中午的那一次让老师给喂药,十次有八次老师会给忘了。这并不是说老师的工作态度有问题,是因为老师一忙起来很容易就忘了。
父母必读:是价钱越贵的药,疗效就越好吗?
胡院长:应该说,任何产品都应是优质优价,药品也应该是这样。既要疗效好,又要价钱便宜,这就是一对矛盾。药物的更新换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反过来说,50年代、60年代就那么几种药,也治好了不少病人,要不然怎么会有12亿人口呢?在原始社会没有药也扛过来了。这里就有个观念的问题。完全要求高水平低价位也很难。现在的医生也非常苦恼,过去医生不关心药物的价格,现在也关心了。因为病人都希望又能少花钱,药又非常好。这就要求医生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所以,合理用药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种种条件下的合理。但有一个根本原则,就是以人为本。要看这种药对病人是不是最佳,是不是对症。任何一种所谓好药,用在这个人身上好,用在另一个人身上就不一定好。有的人病很重,那么,该花的钱也不能不花。
父母必读:给孩子用药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胡院长:孩子不是成人的缩影。给孩子用药一定要注意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小儿的特点第一是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一般都比成人要快,所以小儿需要的药量就与成人大不一样。经常有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医生让7.5毫升分3次吃。家长回家一看药品说明书上写的是2岁~5岁吃5毫升,一天吃两次。为什么两个说法不一?又回来找医生。所以,建议医生在看病时要多说两句,告诉家长:说明书上是按年龄组分段的,而我们是按体重分的;说明书上说的是一种比较安全的用药量,而医生要根据孩子的病情、胖瘦、营养状况等情况给药。这样给药的量会有一些差别。
第二点,一般来说,小儿时期身体内的体液与体重的比例比成人大,水盐转换率快,极易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调节失衡,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比如:成人的体液占60%,其中2/3为细胞内液,1/3为细胞外液;而新生儿的体液就占70%。所以,药物在新生儿体内的代谢与成人是不一样的。这些问题在用药时都要慎重考虑。第三点,小儿的各个器官正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孩子的年龄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新生儿,1岁以内,3岁以内,学龄前,小学年龄组,中学年龄组,一直到18岁。最近,国外延长到20岁。其中,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其用药特点与任何年龄组不同。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器官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肾脏系统、肝脏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功能皆不完善,大概到8岁时才初具规模,但是其功能还不够。因此,8岁以前身体各器官、组织是从不成熟到成熟过渡的时期。这些情况,决定了小儿用药的特点。
合理用药,就一定要根据小儿的解剖、生理特点。另外,儿童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和中毒的机会比成人高。儿童用药当中的不良反应,也应是儿科医生和父母在给药过程中就要想到、注意到的问题。任何药物过了量都是毒。另外,儿童对待吃药的服从,比如能不能把该服用的剂量都吃进去,是空腹服还是饭后服等,都会影响服药的效果,也是在用药时要注意的问题。第四点,由于小儿处在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比成人相对多的营养素和维生素,小儿消化系统又极其娇嫩,易患腹泄等病,故极易发生营养紊乱性疾病;这些疾病又反过来影响机体抵抗微生物的能力,也影响小儿对药物代谢的耐受性。第五点,新生儿是抗菌药物应用时的一个特殊阶段,特别是未成熟儿,由于肝肾功能、各器官系统功能均低下,特别容易造成各种药物中毒,而且,还可能干扰体内各种代谢活动,引起其他并发症,因此用药时更要慎重。
父母必读:中药的副作用是不是比西药小?经常给小儿吃点中药好吗?
胡院长:现在很多家长都希望医生给孩子开了西药再开点中药,这样,心里就踏实了。其实,任何药物都有其治病的一面,也都有致病的一面。药物越多副作用也越多。中药是一种混合剂,早已不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没有副作用了。现在中药引起的肾脏改变、药物性病变、消化道的问题、过敏反应以及药物性的肺部损害等的报告越来越多。所以,无论是用西药还是用中药,一定要对病、对症使用。当然,从总体来讲,中药大部分是自然类药物,而西药多是化学合成。前者比后者的副作用是相对少一些,这也是全世界逐渐提倡用传统医学治疗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