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

2001-04-28李吉林

人民教育 2001年9期
关键词:桂花美的智慧

李吉林

无论是一棵大树,还是一朵小花,最初的生命都是一颗小小的不起眼的种子。倘若我们把人类的灿烂文化、科学技术的成果,比作参天的大树,比作绚丽夺目的花卉,那它们也同样是从一粒种子萌发起来的——那是蕴藏着无限创造力的种子。

每个大脑发育正常的孩子都是孕育着创造力,如同一粒沉睡在土壤中的等待萌发、盼望破土而出的种子。我们得为这一颗颗珍贵的种子培育土壤,唤醒它们,催发它们。因而现代意义上的教师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播种者、唤醒者、鼓舞者——去播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

多少年来,人们总是习惯地把老师美喻为“园丁”,其实,我以为农民的耕作,对教师有更深一层的启发。农民,首先是一个播种者,为了种子的发芽,早已把土地深耕细作,施好底肥:为了种子萌发,培育好土壤。应该说农民的劳动,对今天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当然,小学生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以及能工巧匠的创新是有着很大差异的。小学生的创新不像专家那样,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责任感,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也不像心理学家分析的那样,创新要经历充分的准备、长期的酝酿,然后在瞬间产生顿悟,最终获得创新的成果。小学生的创新是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的,他们在课堂上很难有什么显赫的创新。因此小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一种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愿望、求异的思维品质,让其初步体验到创新的快乐。这样针对儿童特点,贴近儿童实际的创新教育,才可能为广大老师所接受,并随之在课堂上有效实施,在校园里蓬蓬勃勃地开展下去。

作为一名实际工作者,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多少年来我一直追求语文教育的完美境界——让儿童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获得一种审美的感受,以至全身心地沉浸其中,进而让想象驰骋在广远的意境中,让潜在的智慧、悟性迸发出令人欣喜的光亮。

现在归纳起来,有几点值得一写:

一、在审美愉悦中,培育创新的土壤,让思维进入最佳的创新心理状态。

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最富灵性的智慧的火花。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敏锐的观察力、求异的思维品质、丰满的精神世界相关。而在这诸多因素中,能产生驱动、粘合作用的,便是美。

儿童对美有一种天生的需求,当他们看到一朵小花,一只飞蝶,往往会驻足凝视,这是因为这些小生灵的美吸引着他们。美对于儿童有无穷魅力,甚至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凡是美的,儿童就会被吸引,就会沉浸其中,身心感到无限的畅达、愉悦。因为孩子作为审美主体,在审美感受中需求得到满足,因此产生欢乐感,思维也在无限自在的心理状态下积极展开,潜在的创新的种子就很易于在这宜人的审美场中萌动、发芽。

审美感受的愉悦,影响着儿童的想象、联想、情感及行为动作。因此一切教学活动中,美,无处不显示出一种积极的驱动,无处不产生对儿童智慧的启迪,对儿童心灵的润泽。因为美能激智,美能发辞,美能怡情,美能育德。美对儿童发展产生的全方位的功能是难以尽述的。

但我们在教学中不但没有利用美,相反地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忽略了,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策”。我常常想,情境教学、情境教育之所以能受到孩子的欢迎,逐渐走向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美”的功劳。在情境教育中,美作为手段,是促进儿童发展的突破口:美作为目的,是师生共同进入的境界。在教学实践中,多少次、多少回,让我感悟到,美是培育创新种子的土壤。美感不仅是创造的动力,而且是审美创造物的要素之一。创新是人的情感与智慧交融的结晶,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通过美,才有可能去熏陶、感染学生的幼小心灵,进而在学生获得美感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欲望和动力。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么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呢?那就要选择美的教学手段,运用美的语言,以再现教学内容之美,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中。

记得教《落花生》一课时,我在学生眼前展示一幅花生图。上面是青枝绿叶,下面是埋在根部的落花生先覆盖后揭去)。加上角色扮演、表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花生埋在土里,绝不炫耀自己的那种内在的美,并由此启发学生联想开去,让他们写出一种自己熟悉的无生命的物体的品格。孩子们美滋滋地想着,一个个十分兴奋,十分乐意,写出一篇篇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小品文。光题目就有《石子》、《火柴》、《蜡烛》、《红》、《绿》、《石灰吟》、《太阳赞歌》、《铁》、《北斗星》等二十多个,显示出全班学生的创新能力。倘若教《落花生》没有让孩子获得落花生含蕴的美感的经验;倘若习作时,又只是全班统一命题,没要求写出事物的美,那么,学生的思维状态,就不可能达到如此兴奋的程度,习作也不可能如此五彩纷星。因此,我们应该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造,让语文教学活动成为审美活动。因为教学活动的美,绝不仅仅是色彩、是形体、是线条,它在形式美的后面蕴藏着理念。一篇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后面都包蕴着他的精神世界,所描写的山川、田野、处所的美,或是展示着祖国河山的锦绣,或是显现出大自然的质朴,或是表现了异国他乡的风俗——那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落花生”给予孩子的是大自然的质朴的美,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多美呀,野花》的散文,感受野花默默无闻地打扮着大地的品格,这虽然是一种朦胧模糊的理念,却使审美感受更加清晰明确。

再说带孩子去野外观察,在那个大自然提供的美的情境中,看到的是美丽的景物,心里是甜甜的感受,于是想得远远的,很自然地、甚至是快速地将眼前的景象与自己的经验中已经获得的印象,进行新的组合。无论是看月亮,还是数星星;无论是采野花,还是拾稻穗:也无论是看水洼中的小纸船,还是看浩荡长江的急流,都会令孩子们心驰神往,跳出一个个美的词,一串串美的句,思维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记得有一回,我带孩子去看桂花,野外教育按事先设计好的“寻桂花”、“看桂花”、“问桂花”、“捡桂花”的序列进行,在桂花的色、香、形的美好形象直接刺激他们的感官后,孩子们创造表达的欲望被激起来了。我双手捧着他们给我的拾到的桂花,把他们带到草地上,让一个小姑娘担当桂花姑娘,我把桂花轻轻地洒落在她的头上——俨然一个美的桂花姑娘出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在你们的想象中,桂花姑娘有着非常美丽动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编桂花姑娘的童话,好吗?可以你一言我一语,可以你说上句,我再接下去说。”凉风习习,又送来阵阵甜甜的桂花的芳香,孩子們身心俱适,一对对想象的翅膀展开了。有孩子说“我想桂花姑娘原是个穷人家的姑娘”,接着又有孩子说她受尽地主的折磨,勇敢地从地主家后院的小门逃出来——于是“好心的风伯伯帮助了她”,孩子们真有办法,让桂花姑娘飞起来,而且让桂花姑娘“乘着清风一直飞向月亮”,更奇特的是他们想到“桂花姑娘住在月宫里伴着嫦娥姐姐,却思念着人间,于是洒落下金色的桂花种,从此以后,大地上便有了桂花树。“为了不致被地主发现,所以她躲在绿叶下,开出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啊,天上人间,多么宽阔的思维空间,观察、思维、想象的融合,创造出一串串美丽动人的童话。他们静静地坐在草地上,久久不愿离去:他们沉浸其中,体验着创造的快乐。我坐在孩子们中间陶醉了,审美感受的愉悦让幼小的心灵进发出如此惊人的智慧火花,我被孩子们的创造力震惊了。

我又想,即使数学及其他学科所揭示的一个公式,一个原理,都是漫漫人类文明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那是人类创造美的结晶。我们在教学中,没有理由淡化美,忽略美,不仅如此,还应充分利用美,强化美,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跳出昔日单纯传授知识的窠臼。

二、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活创新的潜能,让情感点燃智慧的火花。

中国的“师道尊严”是由来已久的。“师尊”则“生卑”。多少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所表现的亦步亦趋,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思维的禁锢,正是在教师尊严的光环笼罩下,甚至是如同绳索束缚下的产物。这虽然不是教师的本意,但这种有距离、有鸿沟的师生关系,严重地摧残了学生处于萌芽状态的创新潜能。

一般说来,教师总是爱学生的。只是爱得不一样,不少老师的爱,习惯为不溢于言表,而是以“严”去表现的。具体说,就是“我教你,你得认认真真地学;“我说了,你就得听”,以“划一”、“听话”为“格”,为“对你负责”。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是以老师心中的“标准”为答案、为目标的。学生自己的思维、个性,在这种被动式的学习中被弱化,以至被磨灭,可以说,这是一种善意的误导。

师生关系的隔膜和不民主,必然会影响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这是许多善良的老师始料未及的。于是,在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努力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以激活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愿望,在许多老师心里,已变得日益急切,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理念,注入到自己的教育思想中去。这种理念大体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己任:二是坚信每一个大脑功能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三是学生的创新精神,连同创新能力是可以培养发展起来的。这样的理念一旦确立,在教学中就会积极地表现出来。于是,老师的“爱”便会以“宽”去表现——宽容、宽厚、宽松。“宽容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有了这点精神,教师不再是高居于学生之上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唯我独尊”、“唯我独是”。我常常想,老师的职责应该是“唤醒+激励”。老师热情地唤醒学生创新的欲望,形成动机,激发创新的潜能,让其尽情施展。在此过程中,老师不断地给予肯定,为之鼓劲,在倾注期待、真情交融、合作互动中,使学生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精神,不断地得到强化,学生创新的潜能得以激活。

1.倾注期待。

期待效应,在鼓励学生创新的现代,显然具有普遍应用的价值。罗森达尔的实验就是最有力的实证。一些随意圈点的名单上的学生为什么会获得最佳发展,就是因为老师接受了实验者的暗示,情不自禁地倾注期待的结果。因为学生创新潜能的唤醒、激活、发展是需要自信的,老师的作用就是提供支撑。老师倾注的殷切的期待,会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从中获得力量,进而形成诱发和驱动,于是老师的“期待”转化为学生的“自信”。

老师对学生的期待源于爱和信任。美国心理学家西尔凡诺·阿瑞提就说过,“一个善良的母亲的爱,并伴随着认为孩子能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创造性人的那种信任”是创造力的前提,并指出:这个孩子会心力向内投射,他懂得分享母亲的情感,接受她的预言,他一定要证明她的母亲是对的。充满信任的母亲的形象,永远支持着他。”这一段话,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的学生不也常常向往着从老师那儿获得母亲般的爱吗,倘若老师也能像母亲一样,倾注期待,从心底里就确信:“我的学生潜在着智慧”,你行”,他也行”,吟个都行”,坚信他们都会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那么学生每天在老师的身边领略到、感受到的就正是他们所需要的支撑和催化。记得我教的实验班上二年级时,来了一个留过两次级的、父母在农村的学生。我想父母不在他身边,缺少关爱与督促,我得设法加以弥补。我对他的策略一:是关心,二是信任。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对他的言与行,甚至目光,确实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无论是上课请他读书和回答问题后的肯定,还是课后有意让他帮我捧作业本,当我的小助手,都包含着一种信任,给他一种力量。有一次他写了一篇短小的观察日记,错别字很多,语句也不太通顺,但是,当我看到其中的一句:我看见奶奶回来了,就挽着奶奶的胳膊回家去。”我觉得这形象感人的言辞后面透着这个孩子对奶奶的深情。我依稀看到这个一向被认为是学不进去的孩子,同样迸发出了智慧的火花。我欣然在这句话下面加圈加点,并在全班表扬了他的进步。此后在许多场合,我有意识地把任务交给他,表扬他,连拍电视也让他参加,他终于觉得自己也和大家一样,在班上能抬起头来走路。两年后他学习成绩从差”上升到中上水平。我想,倘若我对他以“化”相待,以常規”要求,他一定会越学越吃力,越学越厌倦,因为这样会使他丧失信心。

2.真情交融。

无论是创新精神,还是创新能力,都是以活跃的思维为前提,而活跃的思维是不可能脱离美好的情感体验的,对于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当智慧与美好的情感体验相融,便很可能会产生奇迹。因为情感影响着儿童的内心世界,可爆发出驱动力,因此,师生关系的和谐正是以情感为纽带的。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

在这方面我的体验是很深的。我上课时,总是很自然地把自己的情感融进去,我觉得自己的心和孩子的心是相通的,我们的情是连在一起的,我常常会和学生一样,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记得上《冬爷爷的礼物》一课时,我自己扮演冬爷爷,当我围上一条白围巾站在孩子面前学着老爷爷的嗓音,非常亲热地向他们问好时,孩子们兴奋极了,乐滋滋地应答:咚爷爷您好!”顿时,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变成冬爷爷和孩子们的对话,使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罩上了浓郁的情感色彩,仅仅是关于雪花有多少问题要冬爷爷回答时,孩子们一下子提出“雪花为什么这么白”、雪花为什么这么轻”、雪花为什么落到我的小手上就不见了”、雪花都是六个角吗”、雪花为什么是从天上落到地上,而不是从地上飞到天上的呢”等十几个问题。实际上,这既是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也是心智的交融。它营造了一种师生间平等、亲和、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师生的对话、交流、沟通中,达到了从真情交融进入心智交融的沸腾状态,形成了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使学生在主动投入教学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激活了自身蕴藏的潜能,其求异的思维品质和探究精神都得到充分的展示。

真情交融不仅仅表现在师生之间,而且表现在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触发,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受到感染的。例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为了加深孩子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关爱,体验今天生活的幸福,我让孩子们写了《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的想象性作文。当孩子们说到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什么时候来到我们中间时,一个个马上联想到他们觉得特别美好的日子:“我希望她在大年三十晚上来”,“我希望她在我过生日的早上来”,“最好在八月中秋节来,那多美呀”;于是又想到“六一儿童节来,我们一起欢度节日”,“在我们春游的时候来,让她和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当讨论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我们怎么接待她时,孩子们更是动情了,有的说“如果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来,我给她穿上新棉袄,新皮靴”,“她春天来了,我把新毛衣给她穿;“夏天来了,我给她穿上漂亮的连衣裙”,有的说“我要把妈妈给我买的新书包送给她,我自己用旧的,和她一起去上学”,“我要辅导老师把心爱的红领巾给她戴上”,“我还要把她介绍给李老师,让李老师安排她坐在教室的第一排”……真情的交融,培养起孩子善良美好的情感,在孩子们真心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关爱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时,想象的翅膀也随之展开了,他们的求异思维品质也得到发展。

每到此时,我常常为孩子的智慧惊叹。我深感美好的情感会使人变得聪明起来,情感在无意间激活了创新的动机,情感的火苗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3.合作互动。

和谐的师生关系,很自然也包含着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友爱。班上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各自的长处,各自的短处。在主体性的学习中,为了激活他们各自潜在的智慧,我让他们在共同探究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合作中求得互动,在互动中达到互补。课堂上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你提问我回答,你不足我补充,你有错我纠正,你优秀我学习,你掉队我帮助。让他们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肯定别人,学会热情帮助别人,在这种亲和的人际情境中互动、互补。在这里我想引用在实验班三年级时上口头作文《我是一棵蒲公英》的一段实录:

(老师的启示,唤醒了孩子的想象)

生:我要介绍我家的常客,蝴蝶是我家的常客。

生:(得到启发)蜜蜂也是我家的常客。

(在讨论叙述后,让孩子按一定顺序连贯地讲)

生:我是一棵小小的蒲公英,我的根深深地埋在土里,叶子嫩嫩的,绿绿的,向四面展开。二月的风伯伯把每一片叶子都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又嫩又细的茎上托着一朵圆圆的金色的小花,像一朵散发着芳香的野菊花。

(老师引导评价)

生:刚才xxx说得很好,就是二月春风最好不说风伯伯,说春姑娘更美。

生:我想帮xxx改一个地方,他说又嫩又细的茎上托着一朵小花,其实我就是蒲公英,可以不说“小花”,而说“托着我的脸蛋”。

(经过另一段的发言后,又一阵热烈的讨论)

生:我把他修改一下,“蜜蜂在我的小脸上东瞧瞧,西瞧瞧”,这样说不美,可以说小蜜蜂亲吻着我的脸蛋,这就生动了。

生:我幫xxx加一句,吩鱼跳出水面,好像也要看看这热闹的场面。

生:我帮xxx加个字,她说”小蜜蜂和我一起玩”,说一起“玩耍”就更好。

生:(受启发)或者是和我们一起”嬉戏”。

生:我也帮xxx改一下,她说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为我们鼓掌,小鸟的叫声不大像掌声,可以说“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为我们唱歌呢”。

生:我也帮xxx加一句,晚上,小河水轻轻地流着,好像哼着摇篮曲把我们送进了梦乡。

……

孩子们在学习中,相互倾听小伙伴的发言,共同求得多种不同的答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通过与他人互动交往,引发新的思考,潜在的智慧在同伴的启迪下得到开发,既求异也求同。在这经常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中,他们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合作的重要,有效地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共同探究的精神。

总之,孩子的创新活动是在宽松的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老师的期待、激励,师生间真情的交融,小伙伴的合作互动,都是为了让孩子自己手执金钥匙去开启智慧的大门。在这样亲和、互助的环境中,培养起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我能创新”的自信,最终使创新潜能得以激活。

猜你喜欢

桂花美的智慧
桂花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