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 扎实做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2001-04-28王湛

人民教育 2001年9期
关键词:实验区新课程培训

王湛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正是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具体而又重要的举措。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一、增强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性任务提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面前。通过学习、贯彻第三次全教会精神,深入学习、宣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素质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广大教育工作者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认真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第三次全教会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得到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推进,考试评价制度包括高考的改革不断深化,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各地不断涌现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好的典型,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我们对推进素质教育的成绩不能估计过高,对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在今年6月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上,李岚清副总理指出:“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一些地方开展素质教育还是号召多而落实的措施少,一些学校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实施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陈至立部长在报告中说:“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在一些地方就像有的同志形容的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

如何使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并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十分关注并努力探索的问题。中央领导同志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李岚清副总理从去年以来,多次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提出要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推进素质教育。他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他提出要突出抓好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二是改进和加强德育:三是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四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被鲜明地提到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的位置上。《决定》将形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之所以被如此重要而紧迫地提出来,首先,由于它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课程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综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来加以改革和建设。其次,在当前突出地强调课程改革,又因为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就。最近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这次改革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比如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初步推动了在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正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我们必须看到,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病,還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国务院的《决定》深刻地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我们必须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意义,从而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二、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工作安排。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根据国务院《决定》精神,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确定这一培养目标,正是基础教育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正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都应自觉地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而不应偏离这一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的弊端,《纲要》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这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

首先是课程功能的转变。《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第一,要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应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识与能力也应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第二,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前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第三,尤为重要的是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其次是关于课程结构的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儿童、青少年构建智慧的重要基础,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等,过多地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的经验,必然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针对现行课程结构的问题做了重大调整,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也就是既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在初中阶段设置了理科综合课程科学和文科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设计了艺术等。另外,这次课程结构的改革,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包括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结构的改革还强调了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是课程内容的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另外,《纲要》在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于评价的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关于评价的改革,将主要在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方式上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能仅仅是筛选与甄别的工具。

这次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目标是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根据我国当前地区发展差异极大、文化多样的具体国情,教育要发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的多样化是改革的必然方向。而要提高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的适应性,就必须走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路子,因此,课程管理的权限应根据各级不同的责任与需要作科学合理的划分。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随着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学校课程的发展将有更加多样和广阔的前景。

《纲要》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相辅相成和互为制约的,课程改革将围绕六个目标系统展开。

这次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整体规划、精心组织。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課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全面推广阶段。经过广大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战,在对国内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对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新课程的研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课程改革酝酿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任务已经完成。这一阶段从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和第三次全教会召开,到今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前,有两年时间,在这一阶段,研究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及审定了各科实验教材,目前已有20个学科(小学7科、中学13科)的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于今年9月首次在实验区试用。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在实验区逐步应用。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即试点实验阶段,全面启动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国家和省两级先后进行新课程实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探索、积累经验。这一阶段大约用三年时间,到2004年年中。

2004年年中,在对试点实验地区全程跟踪评估、分阶段总结的基础上,全面总结国家和省两级实验区的经验,全面评估、广泛交流实验区的工作,全面推广新课程。计划2004年和2005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分别全面推广新课程。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可实施新课程。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程中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个阶段。在准备阶段研制的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及有关的管理和评价的方案、政策,都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修订和完善: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得到培训和提高。而课程改革的实验,决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更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实验将会大大丰富和发展现有的课程标准和各种实施方案。因此,实验阶段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我们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觉地用《决定》和《纲要》的精神指导实验工作。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富有创造性地同时又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实验阶段的各项工作。

1.实验的主要任务。

在《决定》的指导下,围绕《纲要》提出的课程培养目标及改革的各项具体目标进行实验。实施并验证课程设置方案,验证并修订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正式颁发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及相关文件做好准备。加强对教材编写、审定、使用的管理,形成新的运行机制,规范教材的竞争,提高教材质量,促进教材的多样化。通过实验逐步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提高地方、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农村中学要因地制宜地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特别鼓励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要在教学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探索中小学评价与考试的改革,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中小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尝试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教师评价制度和促进学校课程不断发展的机制。

2.实验工作的安排。

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坚持先实验后推广,教育部和各地共同组织实验,逐步扩大实验范围,努力为全面推广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2001年上半年,在各省教育厅(局)组织、各地自愿申报的基础上,教育部确定了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区(县、市)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今年6月教育部已经进行了对实验区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各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目前,各地区正在组织二级培训。

2001年秋季,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及其实验教材在38个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展实验;同时,探索三级课程管理的具体工作机制,探索评价、考试制度的改革。

2002年秋季,扩大实验范围,启动省级实验区的工作: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包括三级课程管理的运行机制、评价制度等)全面进入实验阶段,根据各地的具体条件,原则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所属的每个地级市可确定一个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以县为单位),全国实验规模达到同年级学生的10%~15%。

2003年秋季,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的改革方案;在全国范围内,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35%左右。

2004年秋季,在认真总结国家和省两级实验区的经验,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的工作將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将正式颁发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文件,起始年级使用新课程的学生数达到同年级学生的65%~70%左右。

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将使用新课程。

普通高中和幼儿教育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推进。今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2002年拟形成新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与管理制度,完成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起草工作。2003年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与推广工作,计划于2005年正式颁发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各学科课程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文件。《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于2001年正式颁发,教育部将对幼儿园教育的改革进行全面部署,拟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全面落实《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验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开展课程改革实验,必须首先加强学习,在转变教育观念上狠下工夫,取得实效。要充分估计转变教育观念的难度,实验区应组织校长、教师学习《决定》和《纲要》,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课程改革实验,确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习观,要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广泛组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及教师认真学习,并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决定》和《纲要》上来,为课程改革实验的推广做好准备。要有计划地、持续不断地组织向全社会宣传《决定》和《纲要》的精神、改革的内容,引导全社会理解、参与并支持课程改革,形成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的舆论氛围。

(2)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课程改革工作涉及范围很广,政策性、业务性很强。做好课程改革工作既要动员组织教育内部各方面力量,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要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

要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的任务。教育部宏观规划并指导全国基础教育课程实验工作,组织专业人员跟踪研究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情况,为修订颁发课程标准及有关文件做好基础研究的工作:组织对实验教材进行评价,引导教材编写质量的提高:研究、总结各实验区在三级课程管理方面的经验,修订、颁发《地方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和《学校课程管理与开发指南》,促进三级课程管理机制的形成:研究、总结各实验区在评估、考试制度方面的尝试和经验,促进评价、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使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取得实效并顺利推进,教育部将组织力量对各实验区的工作进行跟踪评估,以保证实验工作的正常进展,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及时解决问题,使评估成为促进实验工作的重要途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应积极支持并热情参与国家实验区的工作,使国家实验区成为本省推动课程改革实验的重要基地,同时要按国家推进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统筹规划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建立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实验区应分层推进,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发挥其示范、培训和指导的作用,为过渡到全面实施新课程做好准备。在课程改革实验取得预期目标的基础上,将进入推广普及阶段。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成立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建议其成员由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部分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区骨干教师及校长的代表组成。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应制定本省推进新课程的具体工作计划,要落实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组织、培训、经费以及有关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为实验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应在以下几方面给予课程改革实验区政策保障:安排必要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项经费,保证实验工作的开展:加大实验区在课程设置、选用教材、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高中毕业会考等方面的自主权:合理规定实验区教师的工作量并制定有关政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集体和个人所取得的优秀成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予以奖励。今年,要重点支持并做好国家实验区的实验工作,搞好本省新课程实验的规划。组织好对《决定》和《纲要》的学习,熟悉新课程的内容框架,明确改革的目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区实际,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五年内推广新课程的规划,并组织实施。

(3)加强教师培训,为实施新课程做好师资准备。师资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围绕课程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师范教育司共同筹划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培训,并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方案,会上将进行部署。

搞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是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师资工作部门、基础教育处以及教师教育机构、教学研究机构、教育科研机构等要在教育部有关司局的宏观指导下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要充分发挥现有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充分调动教师教育机构和教研机构的积极性,共同做好新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要切实做好新课程实验和逐步推广的师资培训的规划工作,确保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要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新课程实验的具体情况,规划并组织好对实验区教育行政人员、校长及教师的培训工作,尤其是要首先抓好教育管理者、培训者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从而为新课程的大范围实验和推广奠定基础,要将新课程培训作为正在实施的“继续教育工程”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推进新课程的培训,其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和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使教师深入了解各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教学的实施建议等。在培训方式上,要倡导培训者与教师的平等交流、对话,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困难,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深入地讨论,使他们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培训中来。要根据“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的原则,加强培训资源建设。要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科学研究工作,广泛发动和组织教师教育机构人员、教研人员和教育科研人员等,对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进行评估、跟踪指导和专题研究,逐步形成“实验、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的良好运行机制,努力探索、研究和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新的培训形式和培训手段,推动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4)加强课程改革实验的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

成果指导课程改革实践。课程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过程,要建立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工作方式,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课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各级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要加强与师范院校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联系,发挥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优势,形成实验区工作的专业指导力量。教研人员要转变教育观念,按实施新课程的要求,为中小学推进教学改革服务。积极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对关键问题进行攻关,力争取得突破。注意总结经验,积累经验,切实提高实验工作质量。

(5)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争取社区、家长的共同参与和积极配合。课程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探索建立社区、家长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应积极利用社区内课程改革各方面的资源,认真听取和咨询有关意见,引导社区积极地参与改革:要赋予家长委员会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的积极的职能,使学校、社区、家长在课程改革中形成合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醞酿准备阶段,得到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教研和科研部门、教育出版机构、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我们希望参加改革的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单位,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指导,努力开拓,扎实工作,团结协作,共同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和改革的各项工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实验区新课程培训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长春:五大实验区建设引领农业跨越发展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