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警钟:新兴病毒袭击地球
2001-04-09小丘子
小丘子
史前以来,人类一直受到病毒的困扰,包括曾令人闻风丧胆的小儿癫痫及天花病毒。到了20世纪,科学家开发出各种疫苗,感染病毒而死的人大为减少。
不过,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长期隐藏于密林中的病毒陆续出现,其中有伊波拉病毒及爱滋病毒等,若不能及时研制出对付这些“新兴病毒”的疫苗,人类的未来将受到极大威胁,或许我们会活在病毒的痛苦折磨之中,甚至被病毒灭绝。
蛋白质外壳包入基因
病毒的体积极为细小,它们通常都是以毫微米计算(1毫微米为1米的十亿分之一)。生物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组成的,病毒则不同,它并没有细胞的复杂结构,而是由非常单纯的结构组成。
病毒就像一个“携带遗传情报的核酸”,核酸被蛋白质外壳包着,以作保护。病毒外面还有一层皮膜,它以前是被感染细胞的细胞膜与核膜。生物细胞中的核酸都含有DNA及RNA两种,但病毒只含有其中一种,含有DNA的被称为DNA病毒,如皰疹病毒,而含RNA的则被称为RNA病毒,如麻疹及流行性感冒病毒。包着核酸的蛋白质壳是“衣壳”,它的外型就像一个正20面体,由蛋白质基本单元有系统地排列在一起。
利用细胞大量自我繁殖
病毒由于构造太简单,只拥有含遗传情报的DNA或RNA、蛋白质壳及皮膜,因此只能借助细胞繁殖。病毒会强行借助细胞中的“复制DNA的装置”、“以DNA遗传情报制造蛋白质的设备”及“各种生物体的材料物质”,作为自我复制的工具。
不过,要成功地进行繁殖,病毒表面构造的一部分必须与细胞构造的一部分互相配合(就像钥匙和钥匙孔),才能入侵细胞内部。当细胞被病毒“抱住”,就是细胞已感染了病毒。
伊波拉病毒来自蝙蝠
伊波拉病毒(Ebolavirus)是新兴病毒中的一种,它是致死率高达80%的“最危险的病原体”。它属于RNA病毒,所引起的病叫“伊波拉出血热”。该病毒于1976年被发现,当时只有3人受到感染,但接触这些患者而感染病毒的却有284人,其中有151人丧命。
伊波拉病毒经由血液、体液扩散,也可由空气等途径传播。专家相信,病原本身栖于生物体内,其“自然寄主”(即与病毒共存的生物),可能是蝙蝠。
爱滋病毒破坏免疫系统
爱滋病毒是另一种广为人知的新兴病毒。它在1981年被发现,病者出现免疫力缺乏症状及伺机性感染,专家立即将这种病命名为“爱滋病”(AIDS,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1983年,又将该病毒命名为“人类免疫力缺乏病毒”(HIV)。
爱滋病病毒由血液及体液传播,病毒的衣壳中有RNA及“反转录”的酵素。“反转录”能将RNA的遗传情报转为DNA,与一般生物将DNA转为RNA刚好相反。
此外,爱滋病病毒攻击的第一目标是细胞表面拥有的“CD4”蛋白淋巴球。的第一目标病毒在这种生物免疫系统的重要细胞内大量繁殖,破坏细胞的淋巴球,因而削弱了感染者的免疫能力。
C型肝炎肆虐日本
肝炎病症自古已有,但到最近才知道病癥是由“肝炎病毒”(hepatitisvirus)所引发的。现在已发现的肝炎病毒有5种,A型肝炎经由水及食物传染,因此被称为“经口型”;B型由血液传染,称为“血清型”,由于这种病毒在增殖过程中会并进入人类染色体的DNA,因此所引发的肝炎特别容易转化成肝硬化及肝癌。
C型肝炎在日本逐渐严重,它和D型肝炎一样,都是由血液传染,但C型肝炎像B型一样,能转化成肝硬化、肝癌等慢性疾病,而且情况愈来愈普遍;而D型则比较弱,无法自行复制,必须与B型病毒共存。
至于E型肝炎,它是另一种“经口型”病毒,虽不会导致其他慢性疾病,但在发展中国家却开始流行。现在,只有A型肝炎有优良的疫苗,人类惟有将其他疫苗尽快地研制好,才能减少受害人数。
30年内有20种新兴病毒
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中心的报告,过去3O年中发现了多达20种新兴病毒。专家相信,1967年出现的马堡病毒是新兴病毒的源头。
虽然现在科学昌明,但要对付这些新兴病毒似乎并没想像中那么容易。抗生素的滥用使许多病毒产生变种,而环境的破坏也“开发”出了不少新的病毒。人类究竟是否正在自掘坟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兴病毒,我们已不能再掉以轻心!
[摘自香港《公正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