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望土家族的窗口
2001-04-07陈湘锋
陈湘锋
由罗贤美、田发刚主编的《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首批10部著作出版发行,是新世纪湖北民族地区文化史上的大事,写一点感受以志庆贺。
鄂西民族地区是土家族、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也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的所在地。主体少数民族是土家族,其人口占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的80%以上。因此,我们以土家族研究的历史进程为代表,来梳理一下鄂西民族研究的发展线索。
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她作为单一民族的地位,却是迟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被确认的。而对土家族这个民族系统、科学的研究,大体上也开始于这个时期,至今亦仅半个世纪的历史。当年,党和政府组织了一大批权威的专家学者,其中包括了像潘光旦先生这样的学界泰斗,来研究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他们的研究,为决策提供了学术的依据,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土家族自己的民族工作者和研究者。因此,可以认为,土家族研究的起步虽晚,起点却很高。
由于历史的原因,50年代土家族的认定和研究都是以湘西为重心的。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湘西以外的其他土家族聚居区的民族成分恢复和民族区域自治工作蓬勃展开。与此同时,各地的土家族研究亦如枯木逢春,研究的深广度均有空前的推进和拓展,研究者的队伍也得到空前的壮大。
从整体上看,鄂西地区的土家族研究起步并奠基于80年代。1983年建州后,州民委与文化部门就共同组织了抢救民族民间文艺、整理编纂“十大集成”的浩繁工程。经过专业和业余的近700位文化工作者历时12年潜心工作,终于完成了各种集成、志、史料汇编共15种。这些成果,一直是此后人们研究鄂西地区民族问题和民族文化的基本材料;参加“十大集成”的编纂人员,相当一部分成了此后本地区民族研究的基干力量。
进入90年代后,鄂西土家族研究又发生了变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两方面的因素尤为突出:其一,民族文化作为一种人文资源的独特价值,正是在90年代逐渐成为全州上下的共识,从自治州的决策首脑,到州各级的民委部门,都明确地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为本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一项战略的选择和具体的工作目标。其二,座落在鄂西民族地区的湖北民族学院,也正是在90年代逐渐明确将自己的民族研究定位为以本地区的聚居民族为研究重点,并将其突破口确定为对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土家族的研究。
纵观鄂西地区90年代土家族研究的态势,大体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统一认识,树立信心,健全机构,凝聚队伍的蓄势阶段。后期才是出批量性成果和真正起飞的阶段。其显著标志至少有下列两个:其一为上世纪末(1999年)湖北民族学院主编的《土家族研究丛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首批9部专著的面世;其二就是新世纪之初(2001年)由州民委主编的这套《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首批10部著作的出版。至此,鄂西民族研究的被动局面和从属地位已成为过去,鄂西地区土家族研究群体新军突起,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有生力量。
ァ抖魇┲菝褡逖芯看允椤肥且幌詈品钡墓こ獭6杂诓呋和编辑人员来说,需要的是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运作艺术;对于众多的编写人员来说,需要的是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丛书》“总编后记”对这套丛书的编纂过程作了如下概括:“2000年初,恩施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制定了州民族文化研究工作10年(2000—2010年)大纲,为全州的民族研究规划了近、中、远期目标。编辑出版《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是实现大纲的一项长期计划。这次奉献给读者的10部书,是这项计划中的首批重点选题,经过州、县市民族工作者与民族研究专家联手协作,一年攻关,终有成果。这套丛书是建州以来规模最大、颇具特色、很有价值的民族研究成果集成。”
民委部门编纂学术著作,既有困难,亦有优势。恩施州民委扬长避短,群策群力,终于使自己主编的这套大型丛书体现出她的独特价值和魅力。概括起来,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丛书》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特色:目的的明确性。
《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是将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的典范。
首先,《丛书》的编纂者对该成果的社会效益事先就有清醒的预期。郭大孝州长在“总序”中指出:“我们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工程,保护民族遗产,挖掘民族文化,推进文化繁荣,让外界感受到这个民族的存在,领略到民族的特色,更加乐意支持和帮助这个地区的建设。”他还充满信心地预期,《丛书》的出版“对于繁荣民族文化,打民族牌将起着很大的作用”。
其次,《丛书》的编纂者对用它来服务于现实事先也有精心的设计。最引人注目的是,《丛书》中的绝大部分著作,都是对本地区民族音乐、舞蹈、戏曲、食谱和文化遗迹的挖掘、整理、研究,而这些又几乎都与恩施州政府关于建设民族文化标志工程,开展民族节日活动,推动民族文化建设,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决定精神息息相关。州民委主任罗贤美同志在为《恩施风味食谱》一书作的序言中指出:“该书无论是其成书原委,还是资料原型,皆贯穿挖掘、整理、弘扬恩施州传统饮食文化,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打好民族牌这一宗旨。”《唐崖土司概况》的作者在后记中也说,这本书的出版,“可以看作是唐崖土司皇城开发及唐崖河流域的建设发展的文化准备”。其实,“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打好民族牌”是《丛书》中崖所有著作的共同宗旨。
内容的丰富性。
《丛书》首批10部著作,洋洋洒洒260万字。整套丛书林林总总的板块组合,显现出异彩纷呈、目不暇接的气象。其中:
民族民间戏曲4部,即《恩施灯戏》(程仕政、黄应柏)、《巴东堂戏》(高源章、邓明旺、邓贵洪)、《鹤峰柳子戏》(赵平国、陈鹤城)、《鹤峰傩愿戏》(向国平、赵平国、陈鹤城)。
民族民间音乐舞蹈4部,即《建始丝弦锣鼓》(文世昌,袁希正)、《酉水流域摆手舞》(周益顺)。
民族遗迹研究2部,即《鱼木寨研究》(谭宗派)、《唐崖土司概观》(刘文政、吴畏)。
民族民间食谱1部,即《恩施风味食谱》(唐朝坦)。
民族志1部,即《鹤峰县民族志》(钟以耘、龚光美)。
从受众的角度看,这套丛书虽然侧重于对资料的挖掘整理,却同时能溶资料性、知识性和理论性于一炉,可谓内行读来不觉浅,外行读来不觉深,雅俗共赏,各有所宜。可以预期,它将拥有一个构成丰富、人数可观的读者群。
资料的珍贵性。
《丛书》主编之一的田发刚曾说,这套丛书的编纂,重在对民族文化资料的抢救和整理。其实,这正是《丛书》的珍贵之所在。
《丛书》资料的采集整理者,基本上都是在土家文化这片沃土上土生土长的民族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他们积数年,十数年,甚至数十年之艰辛,为我们奉献出这一部包含着大量第一手珍贵资料的民族文化专著。
《丛书》资料的珍贵性,还在于它所记录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也就是说,如果《丛书》的编者和作者们不下定决心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抢救发掘,那么,我们民族的这些文化珍品,就有可能消失于我们不经意的转眼之间。例如巴东堂戏,虽说是民间小戏,但它解放前就有着二百余年的发展史,解放后又被列为全国380个地方剧种之一。在巴东,最有影响的民族文化现象,江南是跳丧,江北就是堂戏了。但要了解研究它,难度很大。原因之一就是老艺人多已谢世,目前尚健在的解放前就演堂戏的老艺人,尚存一人,他就是从艺80年、能唱百余本戏的堂戏传人黄大国。对于《巴东堂戏》的写作而言,黄老先生就是活字典、活资料。可以设想,如果我们对巴东堂戏的抢救工作迟缓了时日,损失将可能是无可挽回的。《丛书》中介绍的其他民族民间文艺,大概也都有这种情况。因此,仅从文化遗产抢救的意义看,《丛书》的编著者就功不可没。
《丛书》的许多内容还填补了鄂西民族文化宣传、介绍和研究的空白。如在“十大集成”中鄂西5大地方戏只有南戏的资料被整理面世。这次《丛书》补充了4种:灯戏、堂戏、傩戏、柳子戏。再如,康朝坦先生的《恩施风味食谱》,很可能是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鄂西民族地区的民间食谱。全书介绍了6大类近一二百道风味菜肴,用料的地方性,制法的民族性,加上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盎然的野趣,相信这将是一部本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外地人读起来顿觉神奇的畅销书。此外,《酉水流域摆手舞》着重研究来凤摆手舞,实际上补齐了整个酉水流域摆手舞研究的缺环;《鹤峰傩愿戏》也是对鄂西傩愿戏、土家族傩戏、全国傩文化不同范围的整体研究的一种补充。
对于鄂西民族地区在新世纪的经济文化建设中打好民族文化这张牌来说,《恩施州民族研究丛书》无疑是一项奠基性的恢弘工程。而对于鄂西地区的民族研究,特别是对该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土家族的研究,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同样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本文作者为著名土家族研究专家、湖北民族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