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毛主席唱过歌的达斡尔族歌手

2001-04-07胡铁华

中国民族 2001年12期
关键词:民歌民族

胡铁华

达斡尔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是人口总数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靠游牧、打猎、捕渔为生。100年前,沙俄入侵,被迫从黑龙江流域迁徙到嫩江流域,逐水草而居。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扶助下,达族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也由几千人增长到十几万人。时至今日,达族人民大多以农业为生,衣食无虞,并鲜明地保留着豪爽开朗、能歌善舞的民族习惯。许多达族人的商品经济意识还很淡薄,家境也不富裕,在招待客人却从不吝啬,一律大碗筛酒,半醉之后就载歌载舞,唱“扎恩达勒”,跳罕拜舞,酒宴上高潮迭起,把达族热情大方、豪爽率直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不久,我来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雅尔赛乡哈拉村。沿曲折婉延的嫩江而行,只见天空湛蓝碧透,草原换上金色的秋装,收割过后的田野平坦辽阔,小路上是拉运粮食的机动车。江堤之外,清澈的嫩江舒展地静卧,据说这是全国唯一没有被污染的河流,尚保持着原始的风貌。1998年嫩江大洪水,这里成了重灾区。灾后党和政府拨款重建了一个哈拉新村,全国人民还支援了大量财物。进入达族同胞聚居的哈拉新村,只见道路宽平,环境怡人,成排连片的红顶白墙的砖瓦房铺陈开去,在灿烂的阳光下展示着一种活力,一份希望。村口是一个新村落成纪念碑,高高的塑像是一位达族青年擎鹰牵马,蓄势待发,英豪之气跃然眼前。

在全国人大代表、区人大主任何晓春的陪同下,我采访了达族著名的民间歌手何德志老人。老人汉话不太熟练,待人却十分热情。明亮的居室、清洁的家什,映衬着这位鹤发童颜年近八旬的老人。黑眉白发间,是融尽了沧桑之后的慈祥;轻声慢语里,是人生几度辉煌后的从容。细眼中始终挂着慈祥的微笑。讲到动情处,他忘我地轻声吟唱。借助他那低缓悠远的歌声,我清晰地走进了一个达族老人的内心世界。何德志,这个古稀老人,半个世纪里,以一曲曲与生俱来的民歌,唱出了达族翻身解放的历史变迁,唱出了达族人民爱党爱国的心声。当达族同胞获得新生后,他的歌 越唱越起劲,从齐齐哈尔市雅尔塞乡哈拉村,唱到了市、省乃至全国最高艺术殿堂,甚至走进了中南海,把自已的歌献给了民族的恩人毛主席。他曾作为国家歌手,为来访的外国贵宾演出.改革开放后,他还走出国门,使世界人民通过他的歌声,了解到达族人民的文化和生活, 了解到一个各民族大团结的中国。

78年前,他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代,他是在饥寒交迫上度过的。茫茫草原上,有他为地主放牛牧羊的身影。12岁的他每天天不亮就出工,天黑了才回来。在外放牧不供饭,饿了吃几个凉团子,渴了喝中大甸子水,累了躺在草地上。饱受风吹雨淋,蚊虫叮咬。14岁上,他又给地主扛活,推碾拉磨,一天打粮一麻袋,干不完就被东家打骂。生活的艰辛和孤独,使他从老萨满和民间艺人处学会了一首首悲凉忧郁的民族歌曲。他一遍遍吟唱,借以排遣着心中的苦痛。他很多时候都在唱:在草原上,在牛棚中;早迎晨星,晚对月光;一个人唱,也有众人合唱、对唱。

嫩江大草原是他艺术的摇蓝,他沾天地之灵气,天生一副好嗓子,加之个人悟性极好,虽没经过专业训练,却受过老一代民族歌手的点拨,更有自已对民间艺术的酷爱和追求。解放后何德志第一次分到了属于自已的土地,牛和拉车。乡里成立了文站化,能歌善舞的年青人组织起来,利用农闲时间排练节目,这以后大家走村串屯演出不断。年青帅气嗓子美的何德志很受大家欢迎,还博得了后屯17岁姑娘敖子文的倾心。何德志家穷没读过书,敖子文家境稍好还上过四年学,不但有文艺才能,更通晓大义,以后几十年生涯中她成了何德志的第一知音和后盾。这年,他们喜结良缘。办喜事那天,一对新人按达族风俗互相对歌,新娘还唱了一支汉族民歌 《送情郎》。面对自己心仪已久的爱人,他献上一首达族民歌《心上人》:

时光象流水哟,春天又到我家乡,

辽阔的草原披上了嫩绿的新装。

燕儿双飞舞哟,百灵对天歌唱,

心上的人儿心莫飞哟,你在哪方。

站在江边望哟,远帆在飘荡,

心上的人儿哟,快过来会姑娘。

第一次到城里演出,是在195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乡文化站长向市文化局长汇报工作时提到了达乡的农民演出队和歌手何德志,一考查,真是名不虚传,于是何德志便站在了市府的舞台上。这次演出,他一鸣惊人,获得的奖品是一把低音胡琴。第二年,他被借调到黑龙江省民间民族演出队,来到省城哈尔滨,在这个被誉为”东方小巴黎“的大都市,何德志浓郁民族特色的歌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观众的热烈掌声中,他一连唱了八首歌才下场。第二天,对他的评论和照片登在省报上。1956年,他应邀参加全省民族民间艺术汇演,此时的他,歌唱得更好、民族特色鲜明。他不负众望,献上的是自己最拿手的达族民歌《心上人》。 何德志把对情人、对家乡、对新社会的爱,都融入歌中。奇妙的意境,委婉的旋律,饱满的感情,优美的音质,唱出了达族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爱的憧憬。在艺术之都哈尔滨,何德志再次名声大噪。这次,他获得了优秀创作奖、优秀表演奖、优秀节目奖,还得到了大会颁发的特别奖以及20元人民币。用这笔钱,他买了球鞋、钢笔,给妻子和孩子买了新衣。

到祖国首都北京演出,为全国人民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演出,对于翻身农民何德志来说,早就是个美好的梦想。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956年8 月1 日,他有幸作为唯一的达族歌手应邀来到北京城,参加第一届全国民族艺术汇演。开幕式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陆定一、周扬主持大会,何德志作为演员代表成为主席团成员,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道坐在主席台上。开幕式后,首场演出进行,他的独唱第一个登台,效果极佳。以后,他每天要在音乐堂、工人俱乐部,天桥剧场三处当时首都的最高艺术殿堂演出演出。连续五十多天的演出,他再次获得成功,记者采访、电台录音、拍了电影还灌了唱片。达斡尔,一个少为人知的小民族,在歌声中为首都观众津津乐道。更令他兴奋的是,他和一些歌手的优秀节目被选中请进中南海怀仁堂,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汇报演出。望见台下第一排坐着的毛主席,德志激动不已。他倾尽全力唱起了保留节目《心上人》。毛主席很认真地听着旋律优美的达族民歌,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当何德志的歌声停止后,毛主席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演出后,毛主席和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走上舞台,亲切接见了演员,和他们一一握手,并和他们合影留念。这天,回到住处,何德志夜不能寐。

回来后,何德志一边务农,认真负责地尽到生产队长、村委会主任的职责;一边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他的民族艺术事业中。他先后八次进京,两次见到毛主席。1964年,在全国少数民族汇演中,他以一曲《放排人》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周总理看后握着他的手夸赞说:“你的歌真好听。”这一年,他作为国庆观礼嘉宾,被安排在天安门第一观礼台。他还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并再次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袖合影。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老艺人,何德志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理事。他先后有6首歌曲灌成唱片,并被收入《中国传统民歌选》,《中国达族民歌选》。专家们对他的演唱风格评价道:“既高亢豪放,宽阔粗犷,又细腻柔润,婉转动人。”然而十年“文革”,使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受到了摧残,何德志和他的歌曲也不能幸免。他一度被剥夺了演唱权,脍炙人口的《心上人》等歌曲也被加以种种罪名被封杀。可幸的是“四人帮”终被粉碎,何德志和他的民歌终于解放。面对走过灾难、蓬勃向上的祖国大地,他欣喜万分地唱到:

迎春杜鹃开得俏,

兴安岭上起春潮,

山村解冻人心暖,

五彩祥云天上飘。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何德志老人迎来了他艺术上的春天。1979年,他应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被选入大会主席团。1980年,他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一曲《春到达乡》征服了评委和观众,音乐家胡松华评价他:“宝刀不老。”1985年,他随团慰问演出,足迹直至新疆。1994年,他赴日本参加亚洲环太平洋国家艺术节。演出中,他的《心上人》接连返场,为观众唱了三遍。此外,他与德德玛、才旦卓玛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歌手的代表,接受了美国记者的专访。《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对他作过大量的报道和评述。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央电台对台广播都曾播放过他的歌曲。他作梦也没想到,自己能为推进中外文化交流、祖国统一做贡献。作为中国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一个典型,他还成为一个历史见证人。

多年来,他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来信,鼓励他多唱民歌,挖掘民族艺术宝库。由于达族仅有语言,没有文字,民族歌曲的流传只能言传口授,给整理和继承者造成很大难度。自古以来,达族信奉萨满教,在宗教活动中,民族歌曲以此为媒体得以传播。族内有节庆祭典婚丧嫁娶,把萨满或歌手请来,摆上酒莱,边舞边唱。内容多是宗教故事、民间传说,既有对生活、对爱情、对未来的憧憬;又有民族的信仰、伦理和习俗。作为在世不多的老艺人,何德志如同宝贵的“活化石”,他会唱五十多首民族歌 曲,能讲出每首歌的故事。采访中,老人为我们吟唱了有代表性的几首。《德热胡拉莫更》,一个萨满被杀前唱的歌,记叙了一个骑红马的猎人与女萨满之间的爱情纠葛。《亚力西温》,一个女寡妇的儿子被坏人骗到山里杀害了。孩子的灵魂被江上的木排带下来,母亲听到后,把坏人杀光,为儿子报了仇。在达族民间歌曲中还有歌颂抗击沙俄的女首领傲雷一兰、反抗军阀统治的农民领袖少兰和沃夫等民族英雄的,他们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解放,牺牲了自已的一切,达族人民敬仰他们,在歌中,他们永远是能骑善射、英俊潇洒、常胜不衰的“神”。达族民歌曲调优美、饱含深情,极为动听,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说到这里,何德志老人充满感情地说,“这些歌,现在就我一个人会唱,等我死了,老民歌就没了”。这时,在场的区、乡领导当即表示要赶快组织抢救,趁老人健在,先把老歌录下来,再进一步整理,绝不能让民族的艺术瑰宝失传。老人还说,达族人少,没语言,我们首先要把汉语学好。他经常出差开会,见多识广,特别羡慕有文化的人。回来后,他便向达族兄弟宣传。他尤其重视教育,家里生活再紧,也要供孩子上学。每天,他为孩子安排晨、晚自习,亲自陪读,风雨不误。他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对民族传统文化既有继承又有批判。

他本人盛情好客,却不嗜烟酒,反对没完没了喝酒的坏习气。从他的日常生活人们可以看到,他是多么善于学习,科学种田、科学养猪、精细管理,收益比谁家都好。他讲文明、讲卫生、身体健康,心理年青。全家人都能歌善舞,家庭音乐会上群英荟萃、精采纷呈,远近闻名。更为可喜的是,他一生不识几个字,五个儿女竟然个个学业有成。如今,他们有的当教授,有的当会计,有的成为企业家。大女儿何晓春现任齐市梅里斯区人大主任,是全国人大代表。至于第三代更比第二代强,现在小辈中已有了名牌大学的大学生、研究生。

面对美景,饮水思源,这位对党信仰、追求了一生,在64岁终于如愿的“老”党员,满怀真情地为来宾唱起了一首民歌:

自由的雄鹰愿在松林上飞翔,

快乐的百灵鸟愿在蓝天上歌唱,

生活在嫩江畔的达翰尔人哟,

愿把党天天歌唱......

猜你喜欢

民歌民族
党是民族的脊梁
MINORITY REPORT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传承 民族 文化
试论地方民歌演唱技巧的提高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穿花衣 唱民歌
没有希望的民族
民族万花筒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