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历史评价能力的探讨
2001-03-10白幼蒂
白幼蒂
评价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或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事物的价值、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观点的正误,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古鉴今的思维能力。评价能力涉及立场以及理论、观点的掌握和运用,是从学习状态的能力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更高层次的能力。无论从评价能力在历史学科能力中的特殊地位,还是从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上看,都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
一、正确进行历史评价的原则
1奔岢终确的立场。这是正确进行历史评价的前提。人们了解历史、评价历史,是为了总结以往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在阶级社会中必然要有阶级的立场、要求和倾向。今天,我们了解历史、评价历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因而要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立场、社会进步的立场、改革探索创新的立场。
2奔岢治ㄎ锸饭邸U确的观点是正确进行历史评价的灵魂。"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具体有以下三点。
第一,从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某些观念出发去评价历史。有些学生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评价历史事物。例如,在分析历史材料时,从北洋军阀政府的性质出发,把以顾维钧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功绩,说成是卖国求荣。这违背了从客观存在的历史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将历史现象与其产生的各种历史条件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片面地评价历史。例如,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评价,不能脱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能脱离无产阶级长期的斗争,不能脱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否则就不可能正确评价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这一制度的可能性、必要性及其实质。
第三,用发展的观点,而不是用静止的观点去评价历史。对任何历史事物,都应该放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考察。例如,科举制度,这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在其创建完善之初,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是到了后期,其禁锢思想的作用成为主要方面,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3奔岢质仿弁骋弧J仿弁骋皇钦确进行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史"是指具体的历史过程及构成这个过程的一系列史实;"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与方法,以及一些基本的史学观点。
在评论历史的思维操作中,史论统一是双向的。一方面,是通过历史现象归纳概括一些基本观点,而不是史实的简单堆砌;另一方面,是运用初步掌握的理论观点来分析或论证史实,而不是机械地用基本观点去贴标签。例如,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评价。一方面,根据用大机器生产枪炮舰船的史实,说明其创办了近代工业;把引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归纳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9世纪60-80年代洋务派创办著名的新式学堂,概括出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创办军工、建立海军,促进了军事近代化;根据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以及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关系,说明其为西学的进一步传播创造了条件;从甲午海战昭示洋务运动的破产中,概括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另一方面,以"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第2卷,第150页)为理论依据,作出洋务运动顺应了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潮流,积极作用是主流的结论。
4奔岢掷史与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可以古为今用。例如,近代中国有"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等方案。这些救国方案的探索者、实施者孜孜以求,虽然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但终因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未能实现救国。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救国之路,才能真正救中国。
二、评价的层次和思维操作
1倍岳史事物的评价。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强调的是对历史本身的评价,属于评价能力的第一层次。对历史事物的评价,主要是指对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现象、典型的制度、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等价值的判断与评论,即评价它们的性质、特点、地位、作用、影响等。对历史事物的评价,还包括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功绩与过失进行判断与评论。评价的步骤和方法:(1)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评价要依据史实,论从史出。因此首先要对散见于课本各章节的史实进行整理。例如,评价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地位,就需要把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1949年,散见于新旧民主革命时期六章的内容进行整理。其要求,一是史实准确,二是按照特定要求分类归纳整理。例如,可以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80年左右的发展史,按照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陷入困境四个阶段归纳整理。又如评价洋务运动的影响,可以按政治、经济、思想、教育、军事等方面,将散见于课本四章七节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2)把评价的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把被评价的历史事件、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和评价,其要求是客观性。具体方法是,找准时间和空间范围,把评价对象在历史上"定格"、"归位"。然后把评价对象与相应的时代特征、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相结合,以揭示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意义等。例如,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中国历史地位的评价。将整理的史实放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中,联系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以及中华民族各阶级奋起抗争的阶段特征,就能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新的经济因素,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前提和阶级条件,但难以独立发展的结论。总之,历史评价以一定的时间、地点、社会条件为转移,不能苛求古人,也不能主观随意褒贬。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揭示本质。评价要史论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强调的是理论性,其意义在于揭示被评价对象的历史本质或历史倾向。例如,从生产力水平出发评价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地位,就能揭示它是当时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因素的本质。又如,从生产关系的变化去评价1861年俄国的改革,就能发现改革废除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改变了农民原来使用的份地的性质,使农民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从而得出1861年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折点的结论。
(4)以古鉴今。认知历史,阐释历史,更重要的是借鉴历史。认知→阐释→借鉴,是统一的、递进的关系。在对一些历史问题评价后,还要进一步引申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从评价中总结升华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一般采取分析或概括的方法。例如,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评价后,进一步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新的经济因素,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前提和阶级条件,以及难以独立发展两个结论之间的关系,就能发现:没有近代化,没有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而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实现近代化。民族独立与近代化虽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中国历史的进程证明,民族独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民族独立,才能为中国实现近代化打开新的天地。这一历史经验对当今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又如,评价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中概括出,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结论,作为改革借鉴的经验。
对相关知识进行整理→把评价的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揭示本质→以史鉴今,是评价历史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对各层次的评价都适用。
2倍允费Ч鄣愕钠兰邸6砸恍┦费Ч鄣愕钠兰,是评价能力的第二层次。这项能力强调的是对他人"评价"的再评价。评价的对象不仅包括史学观点所反映的客观历史事实,而且还包括了其涉及的历史理论以及分析评价历史的方法。
对史学观点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要求运用相关的史实证明某一历史观点。如,用1804年-20世纪20年代的史实说明"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一英国的外交思想。二是判断史学观点的正误,并运用相关史实和相关理论进行评价。如评价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唐女祸论"。对史学观点评价的特殊性在于强调:(1)注重史学评论的客观性。对史学观点的评价,虽然以某些史学家的论述为直接评价的对象,但它仍然是以客观历史作为基础的。无论是剖析哪一种史学观点,都要联系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要关系到对客观历史过程的评价和讨论。若以论驳论,各执己见,则难辨是非。
例如,要驳斥赵翼的"唐女祸论"的论点,首先就要联系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说明爆发安史之乱的原因及其影响。又如,评价顾炎武对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首先就要说明八股考试的内容、形式、影响。总之,驳斥或论证有关论点,必须首先联系该论点反映的历史事物,说明客观史实因果联系的客观进程。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言之有据。
(2)注意史学评论的时代性。例如,顾炎武认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他对这两种历史现象的见解相当深刻。顾炎武产生这种反对专制主义的民主思想,并不是偶然的。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以及专制制度衰落,是其产生民主思想的重要条件。另外顾炎武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事求是、踏实钻研的学风。这是他反对文化专制的思想根源。又如,评价韩非子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看法。只有从时代出发,才能理解为何他二人观点相左,却都具有进步性。
总之,在对史学观点进行评价时,必须进一步联系该史学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剖析其何以产生,才能对其进步性和局限性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3)对史论和史法的再认识。对历史的评论,是依据一定的史学理论,按照一定的方法对历史事物的分析和评价。因此,无论是剖析错误的史学观点,还是证明正确的史学观点时,都应尽可能地对该论点反映的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进行评价。
例如,在评价"唐女祸论"时,一方面从史学理论的角度指出,赵翼把唐朝兴亡的责任归咎于女性,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封建正统观念和歧视妇女的偏见。另一方面,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评价"女祸论"方法论的谬误所在。可以运用现象和本质关系的原理,分析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根据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原理,分析说明杨贵妃受宠爱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根据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说明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
3倍懒⑻岢龉鄣悴⒔行评价。根据一定的历史材料,独立地提出某种观点,并做出较为完整的论证和阐释。它包括情景提问和论证,属于创造性的评价能力,是评价能力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层次的能力培养中,提出新的假说、异同联想与归纳推理、因果联想与演绎推理的方法都是可以采用的。
三、培养学生评价能力的途径
1奔忧炕本理论的教学。历史理论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历史评价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一方面,历史理论在深层影响着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角度、思路和观点,能指引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洞察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运用历史理论评价事物,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掌握理论的过程,在熟能生巧的训练中逐步内化为学生本身的逻辑能力。
进行理论教学,首先要明确理论教学的要求,即理论的准确性和运用的合理性。理论的准确性是指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正确。例如,在运用生产关系的理论分析历史事实的时候,不仅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三个方面展开,而且要注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对其他两者的支配作用。运用的合理性,是指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与理论观点有内在的联系。
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出发。林崇德先生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理论性抽象逻辑思维,是从初二开始,到高二年级才初步完成的。而现行的高中教材,叙述过程少,分析少,论断多。因此学生难以消化理论性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提升观点,再运用已经掌握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其他史实,反复实践,渐次提高。
在教学中应注意三点。第一,在备课时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备进去",即贯穿于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例如,应该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运动贯穿于《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的教学中。可以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原理贯穿于《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的教学中。在每一课中又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在文艺复兴中,要从社会经济生活入手去分析当时的社会意识或观点。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侧重于"论从史出"。例如,讲春秋大变革时期,要通过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私田的增多、初税亩的实行、新的剥削方式、商鞅变法等具体内容,引申出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由于阶级斗争的推动,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第三,在课后练习中,注意基本理论方法的运用,侧重于"以论御史"。这在下面将具体讲到。
2北浠磺榫把盗菲兰勰芰ΑR落实评价能力的培养,必须变换情景。
在变换情景的训练中,变换思维角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对郑和下西洋影响的评价,中国古代史从中外友好交流的角度,充分肯定了它的积极意义。但变换一个角度,从世界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将其放到15-16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的历史时期进行评价,不仅能得出在世界由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转折的时期,郑和下西洋对内对外的积极作用都是十分有限的,而且会发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最根本的、最主要的标准是生产力的标准、实践的标准。因此,变换思维角度,打破思维定势,有助于学生养成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考察的思维习惯,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在变换情景的训练中,增加新的材料,设置新的情景,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方面,材料解析题和材料型问答题具有独特的功能。例如,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评价,可以变换多种情景进行设问。从德国再度崛起原因的角度可以设问:二战后在纽伦堡审判期间,德国一名战犯声称,"如果你们想审判德国企业家的话,那么你们应该让美国的企业家也站到被告席上……"请结合有关史实,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从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格局变化影响的角度可以设问: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中指出"大萧条是两次大战之间的分界线",并以"走向战争"四个字概括1929─1939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你认为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大萧条影响的论断是否正确?为什么?从欧美大国的政策与二战爆发的角度可以设问:美国参加二战后,丘吉尔说了这样一段话:"假使当初我们采取共同的措施来保障我们的安全,这个灾难的兴起,本来永远不会降落到我们头上。"结合你对二战的起因和英、美、苏参战的思考,谈谈你的认识。从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出发可以设问: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狂妄野心,善良的欧洲人就不可能卷入那场可怕的令人胆颤的战争。可见,人类的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欲望和实现这种动机、欲望的努力所决定的。请问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以上列举的是材料性问答题,而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历史资料更是不胜枚举。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讨论、辩论、撰写小论文等学习方式,也是变换情景训练评价能力的重要形式。
创设多种问题情境,进行变式练习,有助于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框架,克服与课本雷同的情景效应,使学生在灵活运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事物、史学观点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评价能力。
(作者单位:北京师大附中)责任编辑:彭 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