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浪潮通软高层震荡独家内幕

2001-02-16司万方

英才 2001年12期
关键词:王虎浪潮集团李波

南 焱 司万方

企盼

“股权之争”演绎人事上的分崩离析,似乎成了时下中国企业分分合合的定式。

孙丕恕也好,王虎、李波也罢,现在浪潮通软高层地震的局面,恐怕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

有人说,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翻车的典型案例。然而事件中的主角各有说辞。

浪潮多元化战略曾让浪潮大伤元气,孙丕恕深知其中利害,作为浪潮集团的新帅强势推行“专注化、一体化”战略,以整合产业本在情理之中。

充满国际化思维的王虎,身怀10年产业理想,急于走出山东,走出国门,因而引进国际化人才,着眼国际市场融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也是无可非议。

为什么原本可以双赢的事,却以两败俱伤画上句号?

如果说孙丕恕的集权是为了合力出击,王虎的分权是为提速国际化,那么他们之间最终走向剑拔弩张,变得不可调和,缺少的或许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沟通。

想来孙丕恕不是不想走国际化,王虎也同样想理顺关系,只是位置不同,角度自然各有各的方向。

掌控大权却痛失人才的孙丕恕,与大胆改革而失控人心的王虎,孰喜孰忧,没人说得清。

一个地方性企业,“别说国际化,暂且能变成全国化的公司就很不错了”。既然事件中的主角都有着同样的共识,说到底无论是一体化,还是国际化,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车头跑得太快,后面的车厢脱节在所难免。

正像GE的新掌门人杰夫·伊梅尔特所说:不是我今天吃了一个药片,明天就成为CEO。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内在的文化冲突不是一朝一夕能化解的,重要的是在融合的过程中,你是否与资本方、经营方以及利益群体做到真正有效的沟通。这也正是孙丕恕们、王虎们最容易忽视的肯綮。

意外的通知

2001年9月29日,浪潮集团的一位工作人员将电话打到已在浪潮通软行使CEO权力的李波处,让他参加集团的一个会议,而李波回复:“我不会去的,如果调这个班子,我也不做了。”第二天会议如期举行,李波果真未去,只是委托通软的副总裁蔺国强表达了上述意图。而被浪潮集团建议出任通软新董事长的原通软总经理王虎,也拒绝参会。

10月8日,国庆节的欢乐还写在脸上的通软员工,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意外地收到了落款为通软公司的一份通知,说CEO李波、COO夏海宁等已被通软董事会免职,任命通软原副总裁王兴山为总经理,通知中没有提王虎的去留问题。

8天后,浪潮通软公司正式召开的临时董事会才有一个正式决议。10月30日,浪潮集团副总裁杜群利和现任通软总经理王兴山,在北京上地浪潮分公司向首都新闻记者宣布王虎为通软董事长,李波、夏海宁被免职。

就在这条新闻发布4天后的中午,记者在位于北京亚运村的五洲大酒店采访了王虎,从王虎处得知,浪潮集团在他没有到会的情况下,推选他为董事长。他说:“他们有选举权,我也有被选举权,但我也有拒绝接受的权利。”王虎已明确表示,尽管通软公司还有他的股份,尽管董事会还给了他一个高层决策的位置,但他的产业理想在这次股权变更的背后已彻底破灭。他认为,一个失去理想的地方,还要呆在那里,也就没有多少意义了。

一脸学者气质的王虎,去年初月,通过母校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结识了当时远卓的合伙人李波,与李见面后一拍即合,李便很快以咨询顾问的身份入主通软。今年1月,浪潮集团在一次员工大会上,宣布了李波、夏海宁均以CEO、COO/CFO身份参与通软的经营,浪潮董事长王爱先有一个任命书,这也是王虎的一个重要经营策略。

但记者采访浪潮集团总经理孙丕恕时,他陈述了另一种说法:李波、夏海宁只是公司请来的咨询顾问,通软与他们只是一种客户关系。他们的咨询完成了,理应离开公司。

在王虎的工作调换中,孙丕恕的解释,一是考虑王已51岁,作为软件行业,已不适合在一线干了;二是王一直在做融资上市的工作,不是经营者要做的,所以让他到董事会。对于这种解释,性格温和的王虎,还是保持了沉默。整个采访中,王虎没有多少见棱见角的言词。但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他用沉默回应了浪潮的种种决策。

李波认为,因为年龄大划一条线,然后把王虎硬拉到董事长的位子上,这纯粹是一种为了挽回面子的做法。他觉得王虎在技术方面的感觉非常好,又比较民主,能听取不同人的意见。这是他与王合作的基础。

通软这次人事变动,究其背景,有地域文化与国际化的冲突,也有企业经营观念的差异,最终裂变的焦点是以股权之争拉开序幕。

融资屡融屡败

90年代初期,在国际PC机开始热销之时,浪潮于1984年就生产出第一台0520微型计算机。1988年底,浪潮0540D—25C微机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展览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预示着中国PC的研发水平进入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时期,这也标志着浪潮在国内的PC上领风气之先。

就在浪潮PC如火如荼之时,印度的软件产业在迅速发展。一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王虎深感中国没有软件产业的危机。在组建通软的最初,他考虑到浪潮作为一个国有IT行业,自有它发展不畅的一面,认为中国的软件业必须以民营的形式才能发展壮大,这也是以后李波与他合作在观念上不可或缺的一致性。

当初的王虎与孙丕恕同是浪潮集团的副总裁,据说,两人的关系很好。那时浪潮集团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王虎想保持通软民营的性质,便以职工持股会的形式组建,当时是持股会控股,而最大的单一法人股东是浪潮集团。

为了能以股东的利益最大体现,处理好与董事会的关系,通软于1994年初进行了资产重组,改组前通软是浪潮集团的独资企业,通软经过股份制改革,引入职工股。经过改组后通软销售额节节攀升。

正当通软在上升之际,王虎意识到融资进行规模生产已迫在眉睫。自1996年开始,他们就千方百计与资本方谈判。清华同方的前身、长城电脑都曾同意注资,但因股东与董事会意见的分歧,均以失败告终。

去年下半年,自李波、夏海宁入主通软后,通软就开始与美国AICV基金接触,希望引入风险投资。在AICV进入通软的协议中,通软保证资金进来后李波、夏海宁的加盟。但到今年初,融资协议虽然早已签订,相关手续却迟迟难以收尾,是因为融资牵涉到国有资产问题。此外,香港中介公司开价太高,通软和集团股东难以接受,又是告吹。

集体辞职不是好事

在通软的股权结构上,李波始终认为三部分组成是最为健康的,一是管理者,二是浪潮集团,三是机构投资者。尽管当时的通软60%的股份为员工持有,但这些小股东并没有真正的发言权。为了让现任通软的管理层持股,也让一部分攒了近8年的小股东兑现,他们决定再引进一个投资者进来。但这种决定很快遭到了集团的否决。

2001年6月,孙丕恕被正式任命为浪潮集团总裁,多次在会议和谈话中希望实现浪潮绝对控股通软。今年9月,在通软董事会召开之前,集团派出了4人调查小组进驻通软,全面核查经营状况。李波说对于集团这种做法当时极为反感,但为了安定民心,顺利召开董事会,他们还是配合了工作。

但让通软管理层意外的是,在9月18日董事会后4天,浪潮集团突然宣布收购通软部分员工中小股东的股票,而他们在收购中锁定了一部分人,另一部分人被拒之门外,一些想急于兑现的小股东却无法实现,无疑伤害了他们的感情。

集团一下增股到55%以上;由原来的大股东,一下摇身变成了绝对控股。在李波的眼里,通软的大势已去,具有国际化意识的王虎被王兴山取代。对这次突然的收购,李波看做是孙丕恕蓄谋已久的见证,因为在他入驻通软后感到与集团的沟通始终有问题,看来这次“政变”只不过是迟早的事。

王虎则认为他自己一直在按照董事会的意图办事。不管怎样在浪潮决定二次领跑的节骨眼上集体辞职并不是一件好事。但产生这次事件的根本原因,也意味深长。

为争股权面红耳赤

今年3月,位于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爆出新闻,浪潮集团从500多公里外的山东省济南市搬到北京,办公大楼刚建好不久,周围还裸露着黄土。在它四周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聚集了当今国内一流的微机和软件企业,如联想、方正、用友等都在这里。为了这次大规模的“迁都”,浪潮拿出了1个多亿,业界有人惊呼“浪潮北伐”,而浪潮内部,则视为集团重大战略之一。

浪潮的远景目标要形成三个中心:济南仍是公司总部,也是生产、技术开发和纳税中心;北京是营销和市场策划中心;今后的核心技术的研发则设在美国硅谷。三中心理论不难看出浪潮高层经营班子的野心,将不仅仅局限在山东境内称霸。

为了留住人才,公司又全面提薪30%,如此大规模的举动,孙丕恕想把沉寂的浪潮再次推到领跑的地位。

今年6月,刚刚履新的孙丕恕就提出了在服务器领域打大仗的专注化战略,集团批准了在未来将投资20亿的计划。对专注化的产业理想现在浪潮管理层都充满了自信。

孙丕恕在担任集团常务副总的时候,就已感到一体化战略的推行在通软显得十分困难。两种管理模式,两种文化背景,在不断冲突。李波说:“我与丕恕在每次交流中(各个会议上)都会为通软的股权和未来争得面红耳赤。”

王虎和李波都一致认为中国的软件必须以民营的性质才能飞跃。孙丕恕在与李波的辩论中从不承认自己是国有企业,他认为控股通软的是齐鲁软件(浪潮的一家上市公司)。在记者采访时,孙也否认自己是官,并表示持有两家上市公司。但在王虎、李波的眼里,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你头顶的帽子是政府给的,而非股东选出。

由于通软从创始以来就是以持股会的形式,更多是民营色彩,注定了两者文化的差异。王虎的随和,追求技术,少于包装的个性,也是李波、夏海宁与其良好合作的基础。

在孙丕恕的眼里,自己只不过是个道具而已。通软管理层极力反对孙用原来生产硬件的制造型企业,来统一软件企业的文化。

198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浪潮的孙丕恕,曾参与过浪潮最初的PC机的研制工作,并受到山东省政府的重奖,之后便淡出管理层,一直在海外从事技术研发。这次任命,在他17年浪潮的生涯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机遇。

一位跟着孙有10年的员工说,开会的时候怎么“放炮”,孙从不放在心上。对于他这种性格,李波说与他从小在海边长大有关,但在浪潮的企业里,却根本看不到这种宽容的文化个性。在这一点上,李波认为王虎在企业中已经做到了。孙的性格里又有海一样的深不可测。一位在通软工作过多年的员工对记者说,“孙丕恕是个自信的人,他正在扫除路上遇到的障碍。但是泰山在你面前阻挡的时候他也去踢吗?恐怕会伤了脚吧。”

一念之差一泻千里

浪潮作为一个国有企业是最早进行企业制度改革的,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当时的长城、浪潮和东海三分PC天下,那时联想的PC才刚刚起步。

到了1994年,浪潮的步伐渐渐慢了下来,今天的浪潮比起后起之秀的联想,已不可同日而语。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因为多元化的战略让浪潮伤了元气,诸如:海南圈地等等,一下在全国发展了60多个企业,管理出现了混乱。其次是山东地域文化的保守错失资本市场融资的机会。

1993年,国内最早选择50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当时浪潮属于比较典型的高科技大企业,在山东的试点名单中,浪潮排在海尔、青啤、济南轻骑之前。

试点的意义其实就是为了上市,但当时企业效益好,一年能挣1个多亿的利润,银行追在后面贷款,他们觉得没必要上市。就是这一念之差,让浪潮在未来PC的角逐中慢慢败下阵来。当他们回过神时,国内A股上市已受到严格控制。

浪潮活到今天的秘密

尽管1997年借壳上市成功,但错失的良机造成停顿已无法弥补。回顾浪潮30年的发展史,浪潮集团一位中层领导说:“浪潮越过许多沟沟坎坎,每一条沟坎都有将浪潮淹死的可能,之所以浪潮还能活到今天,就是因为山东人的保守和企业的地方化造成的。如果在广州、深圳,员工一个月跳一次槽是很正常的,但在山东的知名企业里跳槽的很少。像海尔、海信的员工都非常稳定,山东人天性对企业有种依赖和归属感,能不走的就不走。”

据说,浪潮能够活到如今,关键是因为有一大批核心技术人才没有离开。虽然孙丕恕不无自豪地炫耀,浪潮已经引进了具有国际背景的人才,但这次李波的辞职,又不得不质疑浪潮的人才环境。

当股权之争画上句号时,针对员工出让股权的积极性,李波打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他们认为充满国际化思维的王虎,绑着两个海龟当翅膀,想把通软射出去。但橡皮筋的一头在集团,一头在员工。员工是不愿被射到外面不安全的地方,也就是说不愿去冒风险;集团也是不愿自己失去控制。所以观念上的差异最终未能使通软走出去。在长期的国企文化浸泡下,求稳的员工最终还是归属于集团,因此在竞争力的平台上,李波、夏海宁等人所进行的企业内部结构的转型,遭到非议也是正常的。

孙丕恕在一体化战略的手段上是强硬的,他的权力也是不容挑战的。就在我们联系采访孙丕恕的时候,一位负责公关的小姐竟然一再向我们明确提醒:浪潮就是孙总,孙总就是浪潮。当记者听到这样的提示,竟一时无语,但心里在问:这种过分强调个人影响的企业文化能否载舟?浪潮集团和其他企业一样,也有自己的报纸,但在李波的眼里它和许多国企的内刊一样,只是形式主义而已,并不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标志。

惨痛的三点教训

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李波与孙丕恕曾说过,通软别说国际化,暂且能变成全国化的公司就很不错了。

而在孙丕恕的眼里通软似乎是王虎多年经营的个人小集团,这次调换王虎,是他个人意愿和一体化观念的强烈体现。

李波则在他的辞职报告中细说原委:“9月的调查表明转型策略和上半年的业绩是得到大多员工认同的,9月董事会也刚刚作出了两条腿走路、加快融资的决议。在此刻集团通过收购员工股份变更股权,不利于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在此刻集团提出通软管理层调整、特别是免去王虎总经理职位的建议,更多是出于维护大股东的利益,虽然可以理解,但我个人的看法也是不利于稳定通软和支持目前的转型。鉴于以上看法,我辞去执行总经理的职位,并在此表示不接受董事会对我在调整后的新管理层中的提名安排。”在这场观念的较量中,王虎与李波的产业理想随之破灭。

不管怎么,浪潮还是传统的国有企业文化,它所呈现的一切与李波等人所倡导的国际化还相差甚远,它的人才机制在李波看来同样是落伍的。但一位浪潮的老员工说:“浪潮在80年代的时候,国有企业的特征就已领先潮流,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灵活多变的管理团队。这一点众人可以从当时的效益上窥见一斑,但现在已不是当年的浪潮了,即使还停留在当年,也是落后的征兆。”

纵览齐鲁企业都属稳健型的,他们看不准的事从不上马。周厚健上过服务器很快就撤了,张瑞敏上过药业,也很快就收兵。浪潮管理层认为他们也是稳健的,他们决不会呼啦一下“空降兵”来了,呼啦又离去,他们认为这样企业会垮掉。

稳健发展也是企业生存的秘诀。但过于稳健反而束缚前进的脚步。正如厉以宁所说,他曾看到许多百年老店的广告牌,门脸一点点大。他认为,一个企业如果一百年才做到这个程度,应该是很失败的。言下之意,创新和规模是企业持续壮大的要因。

通过这个事件王虎在总结自己教训时认为有三点:一是李波、夏海宁来了以后,在某些做法上操之过急,激发了不同观念的冲突,他们在国外毕竟呆了十几年,完全按照国外的办法运作地方性的企业,需要一个过程;二是分权与集权关系,因为从创业就做到现在,有些员工觉得你不给他权力,工资再高,也实现不了另外一种激励;三是有些员工对领导有意见,“当家十年狗也嫌”,这是很正常的,但被某种背景激化会推到极端。这些潜在的原因在通软融资不成的情况下,小股东又急于兑现的心理作用下,才掀起了这场收购风波。

新一轮的角逐正在开始

一切都已经过去,李波等人再次寻找产业中的合作机会,已经在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李波早就认为与其在别人的游戏规则里冲撞,还不如自己定规则,看来这次他终于找到机会,从CEO变成了创业者。

而王虎用纯商业运作来振兴民族软件产业的理想,在10年的努力成为灰烬之时,又希望很快落到更加广阔的平台上。他们的创业能否成功,不得而知。但重要的是能按自己的意愿做一点想做的事。

对浪潮而言,现在的挑战可谓严峻,在全球软件业2001年投资全面亏损的情况下,通软的集体辞职就已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就在他们搬迁到上地不久,联想已挖走了浪潮竞争对手的人,说要和浪潮服务器叫板。过去是数百公里以外,现在天天面对面,这场竞争真不知浪潮准备好了没有。

猜你喜欢

王虎浪潮集团李波
Could two-dimensional perovskites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instability of perovskite photovoltaics
Suppression of ion migration in perovskite materials by pulse-voltage method*
党建搭台 构建和谐社企友邻关系
以“浪潮集团”为例探究优秀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史中的重要性
以“浪潮集团”为例探究优秀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史中的重要性
危险的冰面
假冒疫苗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