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在线”
2001-02-13童韵
童 韵
互联网的兴起,以其信息开放、互动共享的优势,正悄悄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有资料表明,2000年,因特网上的女性比例预计将达到46.5%,由此女性网页的应运而生也是大势所趋。1995年,woman.com首开风气,女性概念网站正式在虚拟空间浮出海面。不久,中文网络的粉色空间也渐成气候。如今中国的伊氏女人、伊人在线、女友网、半边天、高跟鞋等女性网站都亮出了大旗,并且一些门户网站也纷纷增添了女性频道,如搜狐的“女人”、新浪的“女性”、首都在线的“漂亮女人”等,形成网络上的一股势力。于是,有人说,网络时代的社会是一个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在这里,无论男女都可以在网络信息中纵横世界。事实果真如此吗?网络的出现真的宣告了传统性别观念的终结?
这里,笔者选取了两类涉及女性话题的站点:女性网站和门户网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
弱势群体——互联网中的女性地位有待改变
根据新浪网AV中文网页检索,截至2000年5月1日,共检索到涉及女性内容的网页25176个,占网页总量(158918)的15.8%,涉及男性内容的网页82870个,占网页总量的52.2%。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统计,截至1999年12月31日,女性上网人数占网民总数的21%,而中国女性占人口总数的49%。这些网站的数量显然不能满足大量的潜在女性网民的需求,与男性群体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差距。由此可见,女性在互联网世界中仍旧是处于边缘的弱势群体,在目前仍以男性话语为主导的网络世界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尚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
长期以来,由于信息技术是男人主宰的领域,很多软件的设计也比较男性化。再加上受传统的性别角色的影响,中国不少女性面对信息时代,更多地表现为畏惧、等待和不自信。而激发这些潜在的女性网民积极参与网络的热情,正是改变互联网中女性弱势地位的首要选择。《中国青年报》2000年3月8日报道的一个女性网站的做法很值得借鉴。这家网址为www.webgrrls.com.cn的女性网站(“grrl”是1995年诞生的新词,它的创造者是一位建立了数个女性网站的谢尔曼,这个词专指那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精神的在线女性),其宗旨是“倡导女性出于职业或者个人的需要,更多地了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帮助女性掌握和更深地了解互联网,使女性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从网上可以看到,其工作人员不久前又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女生普及互联网知识,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帮助她们对网络产生兴趣。这样的举措能让更多的女性及时搭乘网络快车,感受到网络的神奇。随着女性网民的大量涌现,势必为女性群体在互联网的崛起提供契机。
社会新闻———女性网页的“稀缺资源”
女性网页不太吸引人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大部分的网站因经营理念没有跳出平面媒体的概念而缺乏应有的特色和模式。浏览女性网页的内容,看到的无非是服饰、化妆、健康、性爱、育儿之类的内容,还有的是“恋爱技巧”、“星座配对”、“减肥秘方”之类的大量硬塞给网友的信息。就像“美容厅里的一本时尚杂志”,给人的感觉是社会资讯不够。比如时事、财经、科技、教育、军事等社会新闻都成了“稀缺资源”。经济学中,稀缺资源亦称资源的稀缺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与人们的需要相比较,资源的供给量相对不足。笔者在新浪网搜索到的50多个女性网站的内容介绍中,仅有4个站点设有女性新闻或社会新闻专栏。大部分女性网页由于一味囿于传统媒体性别角色的定势,忽视了现代女性的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这些网页热衷于炒作强调女性特征的内容,如关于女人如何美容、如何做饭、如何维持婚姻、如何相夫教子。这些貌似没有性别歧视的内容实际上是在表达这样的观念:女性不是社会的中心,而是社会边缘的装饰品。女性网站也就成了强化传统性别角色差异的载体。
自古以来附加在女性身上的社会性别特征所传达的生活观念就是:将女性生存空间界定在为家人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的领域;而男性更多注重的是自己在社会、事业上应起的作用与职责。于是,作为社会精英的男性有着强烈的从传媒获取信息知识的欲望,而幸福的家庭主妇们则满足于时尚、家居、美容等休闲文化的氛围。传统的社会性别特征一旦作用于网络,则表现为传播内容的不均衡。
今天,现代女性多元化的社会角色使她们从“男人背后”走了出来,摆脱了以往依赖心理的束缚,从而更自觉地关心社会的变革。1995年,中央电视台利用全国电视收视率网对妇女观众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N=10000)。调查表明,中国妇女日平均观看电视时间为2.6小时,68.4%了解《半边天》节目,21.8%的妇女经常收看《半边天》节目。在68.4%了解《半边天》节目的妇女中,29.0%的妇女喜欢《女性社会》栏目,是所有栏目喜欢率最高的,高于《休闲时光》的喜欢率(18.2%),说明妇女并不是对社会情况不感兴趣。当媒体传播了女性关注的新闻时,女性就有可能感兴趣。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时效性、互动性能够赋予女性更多的知晓权和表达权,可是社会新闻的“稀缺”却成了制约女性网页内容发展的瓶颈。发展中的女性网页应不拘泥于“小我的情感”,有意识地拓展其社会性的功能,充分发挥网络资讯丰富的天然优势,关注女性的现实需求,为现代女性的发展及时传递变革中的社会时事动态。让女性在新思维的交流中,提高社会认知水平,进而不断提升自我社会价值,努力为女性自身获得更多的平等生存的社会空间。
“虚拟空间”———应以“内容为王”创造品牌
商品化是网站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众多女性形象被大量复制进网络内容的根本原因。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把女性作为“吸引眼球”的极好卖点。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公众的注意力被认为是网站的最大资源,谁能吸引更多的关注,谁就能拥有更大的价值,吸引更多的投资。因此注意力经济就成为当前国内ICP(网络内容供应商)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众多的“ICP”为吸引注意力,将大量时尚女性的照片刊登在网站上。有很多网站几乎就是“美女”照片的汇集库,如“美女明星照片集”、“美好写真”、“性感写真”、“小女生写真”、“眉妹天地”等。它们以大量的时尚女性的图片来吸引网虫特别是男性网民的点击,增加注册用户的数量。
市场价值常向男性倾斜,因此在网络传媒内容中依然可见商业文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操纵。据新浪网AV中文网页检索,截至2000年5月1日,涉及色情内容的网页有37265个,占网页总量的23.5%,这些网络内容大多以色情和性为主。其中所谓“女性魅力”的形象展示无非是为迎合男性的欲望,但却轻视了女性主体意识的感受。这种以女性为卖点的市场注意力,是否真的能够为网站带来预期的持久的公众注意力呢?事实上,注意力经济将女性作为卖点只是片面强调了“眼球术”,而未真正意识到网站生存的根本———以品牌优势吸引固定的回访用户。如果在网站内容的建设上不付出努力的话,注意力只会形成对网站信誉的杀伤力。另外,充满性别歧视的网站必然令女性望而却步,失去女性的注意力则意味着失去了潜在的女性消费群体。看来,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中,追求“内容为王”的品牌网站才是网络ICP(网络内容供应商)务实的经营理念。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网络奇迹。
参考资料:
⑴《中国妇女报》2000.6.13
⑵《南方周末》2000.9.21
⑶《中国青年报》2000.3.8;2000.6.22
⑷卜卫:《性别与传播:政策和现状》,《妇女研究论丛》1998.1
⑸祖嘉合:《试论女性的主体意识》,《妇女研究论丛》1999.2
⑹《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第2辑,南京大学出版社